民事權利行使的時和度:民法典的兩大基本原則

2021-01-08 騰訊網

民事權利,是法律賦予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享有的利益範圍,以及實施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實現某種利益的意志。它包括:權利人直接享有的某種民事權益(如人身權),以及通過一定行為獲得的民事權益(如財產權);權利人自己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及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其享有或者實現某種民事權益;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其民事權利受到侵犯時,得請求有關行政機關予以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為了凸顯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民法典》「總則編」第五章全面系統地規定了民事權利的種類、內容、取得和行使等。《民法典》分則各編的多數規定是對「總則編」第五章的具體化和落實,如「物權編」是對該章第一百一十三條至第一百一十七條所規定的物權制度的具體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和國家機關開展工作要考慮民法典規定,不能侵犯人民群眾享有的合法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同時,有關政府機關、監察機關、司法機關要依法履行職能、行使職權,保護民事權利不受侵犯、促進民事關係和諧有序。」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而言,行使民事權利必須把握好時和度。

◆民事權利行使的時——民事權利應當及時行使

自願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了民事活動最基本的特徵。《民法典》第五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係。」此即自願原則。依這一原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自願從事民事活動,按照自己的意思自主決定民事法律關係的設立、變更、終止,並自覺承受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行使民事權利,亦應遵守自願原則。為此,《民法典》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幹涉。」該條是自願原則在行使民事權利中的體現:一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或者不行使民事權利,二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依法行使的民事權利的內容,三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依法行使的民事權利的方式。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的民事權利時,必須及時行使,而不能無期限拖延,這就是民事權利行使的「時」的問題。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即是著眼於解決這一問題。所謂訴訟時效,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一定期間內不行使民事權利,該期間屆滿後,義務人獲得抗辯權。為了促使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及時行使民事權利,穩定社會生活秩序,維護交易安全和法律秩序,《民法典》「總則編」第九章全面系統地規定了訴訟時效制度。從訴訟時效角度來看,在民事權利行使的「時」的問題上,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訴訟時效期間及其計算規則。《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依這一規定,一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一般情形下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二是訴訟時效期間,自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三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民事權利自其民事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作為權利人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申請決定延長。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的抗辯權。訴訟時效抗辯權是義務人針對作為權利人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起訴,認為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而提出的拒絕其請求的權利。《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條和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依這一規定,一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作為權利人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享有起訴權,得向人民法院主張其已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民事權利,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如果義務人提出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抗辯,則人民法院應依法保護義務人的抗辯權,不得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如果義務人不提出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抗辯,則人民法院應以公權力維護作為權利人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民事權利。二是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作為權利人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雖然不能請求法律的強制性保護,但是法律並不否認其民事權利的存在。因此,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願履行的,作為權利人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受領並非不當得利,義務人不得請求返還。三是義務人的抗辯權為私權的一種,義務人可選擇行使,亦可選擇不行使。義務人放棄訴訟時效利益的行為不違反法律,未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人民法院不應當主動幹預,即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民事權利行使的度——民事權利不得濫用

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中形成的道德規則。誠實信用原則為作為市場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樹立了「誠實商人」和「誠實勞動者」的道德標準。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為了協調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立法者將誠實信用引入民法,成為民法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它對建設誠信社會、規範經濟秩序、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法典》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此即誠實信用原則。《民法典》的其他諸多條文亦體現了這一原則,如第一百四十二條和第五百零九條第二款規定:「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按照所使用的詞句,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意思表示的含義。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不能完全拘泥於所使用的詞句,而應當結合相關條款、行為的性質和目的、習慣以及誠信原則,確定行為人的真實意思。」「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依這一原則,民事主體在行使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過程中,應秉持誠實、善意,信守自己的承諾。

民事權利不得濫用是誠實信用原則的體現,為民事權利的行使劃定底線,為民事權利的保護提供保障。任何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都有行使自己民事權利的自由,但民事權利的行使有一定界限,這就是民事權利行使的「度」的問題。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行使自己民事權利時,不得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否則,即屬於濫用民事權利。

民事權利濫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惡意或者以有害方式行使民事權利、欠缺正當利益的民事權利行使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濫用民事權利,將受到否定性法律評價,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承擔民事責任等。法律之所以確立民事權利不得濫用規則,是為了平衡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民事權利與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此即民事權利不得濫用規則。

在民事權利行使的「度」的問題上,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濫用民事權利的前提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民事權利的存在,且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從事的民事活動是行使民事權利行為或者與行使民事權利有關的行為。

二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濫用民事權利在主觀上是故意。僅因行使民事權利的過失行為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不構成濫用民事權利,行使民事權利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無須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三是民事權利不得濫用規則,為對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行使民事權利的一定限制,通過對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濫用民事權利行為的禁止或者制裁,達到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作者為福州大學法學院教授,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諮詢專家)

相關焦點

  • 行使民事權利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民事權利或私權必須符合於公共利益,系1945年二戰結束以降各國家或地區私法中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譬如在日本,此原則於1947年日本修改民法時被追加規定。按照該原則,無論私權的內容抑或私權的行使,均須與公共福祉(公共利益)相符合。此外,該原則也被認為是私權(民事權利)的基本理念之一,並於司法裁判具體民事案件時發揮其功用。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一章基本規定,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相較於《民法通則》,民法典將「公民、法人」綜合為「民事主體」,不僅適應民法典將民事主體擴大到非法人組織,而且適應民法典將民事主體的「公民」改為「自然人」。同時將「民事權益」具體為「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
  • 民法|民事權利的行使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1、法律規定《民法總則》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此外,《物權法》第7條、《物權法》第七章「相鄰關係」、《專利法》第48條都包含了禁止權利濫用的規範。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六大基本原則:貫徹綠色原則 護航...
    民法典在總則篇當中規定了六大基本原則,除了傳統民事立法的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之外,還特別引入了綠色原則。通過將保護生態環境與節約資源上升為法律基本原則,民法典為各類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劃定了新邊界,並為他們所應遵守的環境保護義務作出概括性規定。
  • 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30條)|怎樣理解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
    什麼是民事權利行使的自願原則?怎樣理解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我們一起去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五章「民事權利」第一百三十條的解析吧!,怎麼適用法律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27條)|數據、網絡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嗎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26條)|民事主體可以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嗎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25條)|民事主權可以享有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嗎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24條)|自然人的私有財產可以繼承嗎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23條)|權利人就哪些客體享有智慧財產權
  • 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31條)|權利人行使權利時,必須履行哪些應盡的...
    權利人行使權利時,必須履行哪些應盡的義務?我們一起去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五章「民事權利」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解析吧!相關閱讀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30條)|怎樣理解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29條)|民事權利有哪些取得方式 民法典·條文解析(第128條)|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
  •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 2020-10-15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基本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綠色原則
    專欄《民法典(總則編)》第5章 民法典基本原則之二:誠信原則、法與公序良俗原則、綠色原則《民法典》第7條【誠信原則】白話文:誠信是上天(天,國法)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誠信原則是民法的「帝王條款」,是各國民法公認的基本原則之一。民事主體不管何時、何地、行使任何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均應信而有徵,講誠實、重諾言、守信用,說話算數,童叟不欺。
  • 民事訴訟法中的基本原則
    大家下午好,我是法律小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關於民事訴訟制度中的基本原則。民事訴訟法是我們在法律適用中最常用的訴訟規範,也是司法工作者經常用到的法律規範。因此也是特別重要的,在接下來的八天裡我會不斷的更新一些重要的民事訴訟法中重要規定,希望對法律感興趣的朋友轉發出去,讓更多想了解我們擁有什麼樣具體法律權利,更好的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
  • 民法典總則應以權利為主線
    我國民法典的編纂應當採取分步走的方式,首先進行民法典總則立法。民法典總則的體例設計應當採取總則加實質序編的「大總則」模式,不能以序編代替總則,其邏輯構造應當以權利為主線。     總則的基本結構應當包括以下內容:(1)一般規定。一般規定是實質序編,應置於民法典總則的首章,就民法典的調整範圍、基本原則、法源、法律適用等一般性事項作出規定。
  • 《民法典》解讀6:民法典基本原則之四,公平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一章基本規定,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這一條規定也是拆分原《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而來的。
  • 民法典專欄 | 胎兒是否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民法典專欄 | 胎兒是否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民法典》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條規定,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
  • 王利明:民法典開啟權利保護的新時代
    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保障為核心,圍繞著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而展開。可以說,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確認為經,以民事權利的保護為緯,編制了細密的民事權利保護屏障。民事權利的保護既是民法典的出發點,也是其落腳點。民法典總則編提綱挈領,通過抽象民事領域的共通性規範,構建了民事權利體系,並為各分編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 論權利失效原則
    [1]禁止權利濫用是在法權觀念的變遷過程中,由觀念發展到判例,再發展到成文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是指導、評價民事主體正當行使權利、立法以及法律解釋和補充的準則,也是賦予司法裁量權的依據,因此權利濫用者對其行為應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由於法律原則在技術上隱含於法律規定之中,本身不具有直接適用性,須具體化為可適用的法律規定才能貫徹。
  • 打官司須知的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
    那麼民事訴訟有沒有一些原則性的東西可以讓老百姓一就懂,從而使老百姓對打官司能有個大致框架,指導訴訟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民事訴訟的一些基本原則。平等原則。這是民事訴訟最核心的原則之一。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法院要對當選平等適用法律。
  • 民法典: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
    專欄《民法典(總則編)》第7章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民法典 第13條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民法典第14條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 民法總則是確立並完善民事基本制度的基本法律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各分編在總則的基礎上對各項民事制度作具體可操作的規定。民法總則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為基礎,採取「提取公因式」的辦法,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內容規定其中,既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為各分編的規定提供依據,可以說為民法典奠定了「四梁八柱」。
  • 觀點|王利明:民法典開啟權利保護的新時代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姓「民」,意味著它以民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訴求,最大化地謀求人民的利益,全面保障人民的權利,這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也是民法典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可以說,民法典是私權保障的宣言書,其頒布標誌著一個權利保護的嶄新時代的到來。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保障為核心,圍繞著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而展開。
  • 【觀點】王利明:民法典開啟權利保護的新時代
    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姓「民」,意味著它以民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訴求,最大化地謀求人民的利益,全面保障人民的權利,這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也是民法典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可以說,民法典是私權保障的宣言書,其頒布標誌著一個權利保護的嶄新時代的到來。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保障為核心,圍繞著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而展開。
  • 聊民法典92:民事權利無絕對,比如託運人請求變更合同的權利
    合夥指南| 作者:李立律師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第542篇文字《聊民法典系列》是李立律師的讀民法典筆記聊民法典收貨人的權利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開始時,託運人的權利即告終止;但是,收貨人拒絕接受航空貨運單或者貨物,或者承運人無法同收貨人聯繫的,託運人恢復其對貨物的處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