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情況下,醫學界的研究人員不僅能依靠精湛的技藝、獨立的思考,豐富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還能憑藉他們無可爭議的醫德醫風,滌蕩醫療是非。然而,醫療實踐的複雜環境和每位研究者的種種選擇總會引起爭議。近日,Medscape整理了醫學史上十位既有貢獻、又遭詬病的醫生。
1.威廉·博蒙特(William Beaumont,1785-1853)
醫學突破:對胃液和消化的突破性認識。
博蒙特醫學生涯的大半時間都在美國陸軍中度過。在密西根州休倫湖上的麥基諾島(Mackinac Island)服役時,他是那裡唯一的醫生。那時,博蒙特碰到了胃部中槍的亞歷克西斯·聖馬丁(Alexis St Martin)。雖然聖馬丁從重傷中倖存了下來,但他的餘生不得不與胃腸瘻相伴。
從1822年到1833年,博蒙特在聖馬丁身上進行了約238次實驗。1825年,他在《費城醫學年鑑》(Philadelphia Medical Recorder)上發表了第一篇與上述實驗相關的論文——《胃損傷患者一例》(A Case of Wounded Stomach)。1833年,博蒙特發表著作《對胃液的實驗及觀察和消化生理學》(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n the Gastric Juice, and the Physiology of Digestion),確立了他的醫學地位。
爭議之處:據報導,聖馬丁受傷後一直以所謂的「主僕」關係同博蒙特生活在一起。當時的美國,主僕關係和自由僱傭共存,因此聖馬丁和博蒙特的關係在當時並不罕見。雖然我們不應用現代觀點來評判歷史的對錯,但卻不能不質疑這種「二人關係」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以及這種後續研究的倫理依據。
2.莫裡安·西姆斯(J. Marion Sims,1813-1883)
醫學突破:首次成功治癒膀胱陰道瘻,發明西姆斯臥位和西姆斯陰道窺鏡,改進膽囊手術,在手術中使用消毒規範。
西姆斯不僅是19世紀中葉最著名的美國醫生之一,也是第一位被立像紀念的美國醫生。
爭議之處:1845年至1849年間,西姆斯在女奴隸身上進行了多次實驗,得到的結果成為他最具影響力的發現,也因此使這位美國醫學聖人不斷受到詬病。
由於患有膀胱陰道瘻非常痛苦,為了能夠痊癒,有些女奴隸才願意配合西姆斯的手術。在女奴身上進行長達12個小時、足以致命的手術,還帶一幫醫生觀摩手術過程,甚至在一位女患者身上進行了30次這樣的手術……這讓人們不得不質疑西姆斯手術的根本目的和背後的倫理道德。
3.以利亞·塞繆爾·庫珀(Elias Samuel Cooper,1820-1862)
醫學突破:開創治療馬蹄內翻足的新型手術,發明限制術中感染的精細技術,使用氯仿做為麻醉劑。
爭議之處:庫珀對解剖知識的渴求,讓他的整個職業生涯都飽受爭議。在那個時代,如果要獲取屍體(搞研究),在法律和道德上都無章可循。庫珀不僅登廣告收屍體(對當時的醫生來說,這一招也非比尋常),還善於自我宣傳,這不禁讓人懷疑他搞研究用的屍體都是從哪裡弄到的。
19世紀40年代中期,庫珀在伊利諾州開設了一間「解剖室」,供學生學習解剖。據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資料顯示,「屍體一般都來源不明」,「學生有時需要提供屍體,且無需告知來源」。
1851年,庫珀捲入一樁盡人皆知、引起公憤的案件。根據1825年的《禁止挖掘逝者屍體法案》(Act to Prevent the Disinterment of the Dead),庫珀向法院提出申請,獲得了兩名死刑犯的屍體。雖然法院有權把囚犯屍體判給外科醫生,但人體解剖實際上並不合法。當庫珀宣布將進行人體解剖時,強烈的抗議和法律訴訟也接踵而至。
4.威廉·斯圖爾特·霍爾斯特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1852-1922)
醫學突破(主要為手術貢獻):精細縫合技術和外科無菌手套;首例乳房徹底切除術(即切除乳房、淋巴結和乳房壁肌肉組織);首例腹股溝疝手術;改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甲狀腺手術。
霍爾斯特德是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的創始人之一。該院秉承一絲不苟的教學理念、認真嚴格的教學方法,徹底改變了手術操作技能。霍爾斯特德親身體驗鹽酸古柯鹼的經歷,為手術麻醉藥物的現代技術發展提供了借鑑。
爭議之處:19世紀80年代中期,霍爾斯特德古柯鹼成癮。他的餘生就是在同古柯鹼和嗎啡成癮作鬥爭,分別於1886年和1887年兩度住進巴特勒醫院(Butler Hospital)進行康復治療。一次是6個月,一次是9個月。出人意料的是,在後來的1890年和1892年,他被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Johns Hopkins)先後任命為首席外科醫生和外科教授。對於他的個人能力,醫療同行也不止一次地給予認可。然而,毒癮摧毀了這位才華橫溢的醫生。晚年的霍爾斯特德,變得越來越高深莫測、越來越離群索居。
5.謝爾蓋·沃羅諾夫(Serge Abrahamovitch Voronoff,1866-1951)
醫學突破:研究器官移植(睪丸和腎臟)和實施異種器官移植手術的的先驅醫生之一。
爭議之處:1920年,沃羅諾夫將黑猩猩的睪丸移植到兩名明顯因結核病導致睪丸損傷的男子身上。手術屢屢失敗,但他並沒有灰心,決心通過移植猴子睪丸,讓男性返老還童。沃羅諾夫認為,內分泌腺在衰老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睪丸是關鍵的內分泌腺。不過,當時內分泌學的發展證明了他的理論是錯誤的,同時,他關於移植功效的方法和斷言,也很快被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的一個學部委員會駁回。
後來,沃羅諾夫又捲入了爭議的漩渦。當時有人認為,沃羅諾夫把黑猩猩睪丸移植到人類身上,導致或助推了愛滋病的流行。不過,2012年10月,《異種移植》雜誌發表文章《沃羅諾夫和病毒粒子:20世紀20年代的睪丸異種移植和愛滋病》(Voronoff to virion: 1920s testis transplantation and AIDS)認為,上述說法不實。
6.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茲(António Egas Moniz,1874-1955)
醫學突破:發明腦血管造影術;首例腦葉切斷術;1949年,莫尼茲因發現了腦白質切斷術對某些精神病患者具有治療效果,與瓦爾特·赫斯(Walter Hess)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值得一提的是,莫尼茲不但在醫學上有所建樹,在政治上也很成功。他曾擔任葡萄牙駐西班牙大使和葡萄牙外交部長,還曾率領葡萄牙代表團出席1918年的巴黎和會。
爭議之處:20世紀上半葉,腦葉切斷術被認為是當時十大醫療創新之一,誕生之初便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沃爾特·弗裡曼(Walter Freeman)和詹姆斯·溫斯頓·沃特(James Winston Watts)等美國神經科醫生很快採納了這種手術。僅就美國而言,就實施了大約5000例腦葉切斷術。然而,經過更長時間的觀察,這種手術的後遺症越來越明顯,例如患者人格極端化且不可逆轉,並有「智障」傾向。因此,莫尼斯被指對術後併發症認識不到位,研究數據不夠多,研究文獻不充分,以及未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7.野口英世(Hideyo Noguchi,1876-1928)
醫學突破:對人類理解神經梅毒做出重大貢獻,廣泛開展肺結核、顆粒性結膜炎、脊髓灰質炎、秘魯疣、黃熱病、奧羅亞熱和落基山斑疹熱的臨床研究,並因此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2006年,日本政府為了表彰其在傳染病研究方面的貢獻,設立了「野口英世非洲獎」(Hideyo Noguchi Africa Prize)。
爭議之處:野口英世把梅毒螺旋體中提取的葉黃素注射到孤兒和醫院患者體內的研究報告一經發表,便引來無數指責,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人類活體醫學實驗的關注,促使研究界再次審視「研究過程的倫理問題及其造成的影響」。
當野口英世關於黃熱病、顆粒性結膜炎、脊髓灰質炎、狂犬病的病因理論都被證明有誤後,其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也受到質疑。此外,人們還指責野口英世做實驗不顧一切,這有可能讓人染上危險病菌。
8.喬治·奧託·蓋伊(George Otto Gey,1899-1970)
醫學突破:1951年,蓋伊等研究人員從人類子宮頸癌細胞組織中分離出株細胞,並以患者姓名的前兩個字母命名為海拉細胞系。海拉細胞系不僅是第一個體外培養的人類細胞系,也是人類細胞和分子生物學中最重要的模型細胞系。蓋伊的貢獻還包括:器官和內分泌組織的體外培養,細胞轉管培養法,正常和惡性細胞系的持續培養,組織提取物和體液中細胞的營養。
爭議之處:關於海拉細胞系的倫理問題,本就爭議頗多。自從2010年瑞貝卡·斯克魯(Rebecca Skloot)出版《永生的海瑞塔·拉克斯》(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以來,這個問題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1951年,患者海瑞塔·拉克斯因宮頸癌入院治療,醫院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取到了她的子宮頸樣本組織。這些組織不僅是蓋伊發現海拉細胞系的基礎,也是60多年來世界各地數千名研究人員所共享的實驗樣本,其重要性已經載入人類細胞生物學文獻。在醫學發現和腫瘤學、免疫學、病毒學及遺傳學的藥物突破上,海拉細胞系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初,患者知情同意的觀念逐漸形成。那時,這種「研究人員需徵得患者同意方可進行樣本研究」的做法並不常見,也沒有硬性規定。蓋伊研究的遺留問題和海拉細胞系的傳奇故事引出很多關鍵問題,諸如患者有決定是否參與研究的基本權利、尊重患者隱私權,等等。
9.亨利·海姆立克 (Henry Heimlich,1920-2016)
醫學突破:發明了「海氏急救法」(一種利用肺部殘留氣體形成氣流衝出異物的急救方法),海姆立克胸腔引流閥和Micro TrachTM牌可攜式供氧系統。1957年,他成為第一位實施胃管逆轉手術的美國人。
爭議之處:20世界80年代,海姆立克通過研究深信,讓瘧疾病毒引發患者高燒可以治療癌症和神經梅毒。他曾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投稿,建議用「瘧疾療法」治療萊姆病。為了確定接受瘧疾療法的愛滋病毒感染者是否會對愛滋病毒產生免疫且無醫源性併發症,海姆立克還在中國開展了相關人群試驗,並於1997年發表了研究。
1990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在報告中譴責瘧疾療法「已過時」,並舉出了其中的許多問題,諸如研究不受控制、治療後果無法預測、病症緩解時間不確定,等等。此外,雖然隸屬於辛辛那提女執事協會(Deaconess Associations of Cincinnati)的海姆立克研究所(Heimlich Institute)在埃塞爾比亞開展了瘧疾療法,但未得到CDC的認可。
2003年,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篇文章中,公共衛生醫生、前愛滋病研究人員彼得·盧裡(Peter Lurie)認為,海姆立克用人類受試者驗證「瘧疾療法」理論的行為「極其惡劣」。時任芝加哥大學臨床醫學倫理中心(Center for Clinical Medical Ethics)主任的馬克·塞格勒(Mark Siegler)也在該文中評論說:「雖然五十年前美國就已經有讓病人患上一種危險疾病去抵抗另一種疾病的做法,但是現在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
10.威廉·麥克布萊德(William McBride,1927-)
醫學突破:1961年,麥克布裡德最先公布沙利度胺(thalidomide,或稱「反應停」,曾用作鎮靜劑和妊娠時防止孕婦晨吐使用的藥物)的致畸性並引發全球關注。他還在發現沙利度胺的藥效上,發揮了關鍵作用,促使該藥於同年被強制撤回。
爭議之處:在他的「鹽酸雙環胺實驗」(Debendox experiement)中,麥克布裡德聲稱已經證明琥珀酸多西拉敏具有致畸性。雖然鹽酸雙環胺的致畸機率已進行過廣泛的流行病學試驗,但因麥克布裡德在1983年發表的研究的負面影響,主動從全球市場下架了。在隨後法律案件中,其中包括美國的四起,麥克布裡德都做為與該藥相關的專家證人出庭。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從一個訴訟到另一個訴訟,麥克布裡德提供的證據漸漸受到質疑,因為他似乎更改了實驗細節。
經過四年的審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醫學法庭(Medical Tribunal of New South Wales)最終裁定,對麥克布裡德的44項行醫指控中,只有一項罪名成立,但是對他的24項醫學研究指控,罪名全部成立。1982年,麥克布裡德在一本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偽造了懷孕母兔注射東莨菪鹼的實驗數據,這成為他最惡劣的學術不端行為。審理團認為,麥克布萊德品行不佳,不適合行醫,吊銷了他的行醫資格。1998年,麥克布萊德恢復了行醫資格。
至於「鹽酸雙環胺實驗」,沒留下任何樣本,沒有任何書面協議,實驗室記錄也據稱被盜,甚至連麥克布萊德所在部門的人也都不知道曾有過這個實驗。
參考資料:
1. Medscape: 10 Controversial Physicians' Medical Breakthroughs
2. Medscape: Working ethics: William Beaumont, Alexis St. Martin, and medical research in antebellum America.
3. Stanford Medicin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the Predecessor School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art I. Background History & E.S. Cooper's Midwestern Years
Chapter 6. The Zealous Anatomist of Peoria
4. Wikipedia: Butler Hospital
5. Singapore Medicine Journal: William Stewart Halsted (1852–1922): father of American surgery
6. Onlinelibrary: Voronoff to virion: 1920s testis transplantation and AIDS
7. 百度百科:海拉細胞系
8. 海姆立克官網:Biography--Dr. Henry J. Heimlich
9. CDC: Epidemiologic Notes and Reports Imported Malaria Associated with Malariotherapy of Lyme Disease -- New Jersey
10.Wikipedia:Henry Heimlich
11.Wikipedia:William McBride
12.SAGE Journals:Scientific Fraud: The McBride Case — Judgment
13.JOGC: The Bendectin Aff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