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它證明了居民身份,也見證了社會發展
34年前,身份證發放告別「介紹信時代」;當年的手寫卡片變為如今的帶「芯」證件,正向「電子身份證」發展
郭均田的第一張身份證上,姓名、編號等信息都是手寫的。
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證製作所的制證設備全方位更新,制證效率大大提升。除署名外均為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長沙晚報記者 聶映榮
居民身份證,如今已是常見得不能再常見的詞,但在1984年,這可是個新鮮詞彙。
那一年的4月6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自那時起,居民身份證制度開始實行。正是這張小小的卡片,讓大家告別了依靠單位介紹信、工作證走南闖北的時代。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人員流動日趨頻繁,使用居民身份證的頻次也越來越高。隨後的30多年裡,當初那張列印甚至手寫的塑封紙質卡片,逐漸變為自帶智能晶片的複合材料卡片;當初只有證明身份功能的它,如今已與出行、教育、就醫、社保等緊密相連。
居民身份證如同一面微觀鏡子,映射並證明著: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中國的科學技術不斷更迭、社會管理日趨完善、經濟社會迅猛發展。
晚報見證
1984年5月7日,《長沙晚報》在頭版刊發《我國逐步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的消息:「我國將逐步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凡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國公民,除未滿十六周歲者和現役軍人、武裝警察,以及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勞動教養的人員,均應申領居民身份證。」消息稱,國務院於當年4月6日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是我國現行戶口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是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安定的一項重要措施。條例規定,居民身份證具有證明公民身份的法律效力。
親歷者說
身份證上姓名、編號都是手寫的
「沒有身份證之前,每次出差都要帶單位介紹信。」69歲的長沙市民薛冬梅回憶當年的情形說,1984年前後,她在友誼商店百貨部擔任採購負責人,經常要到石家莊、鄭州、珠海等地採購貨物,走南闖北都得靠單位介紹信。「有時出差一次要對接好幾個單位,就得帶好幾份介紹信,出差過程中還生怕把這些紙給揉壞了。」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1984年就已發布,但長沙次年6月才開始試點頒發居民身份證。薛冬梅記得,1985年下半年,有一次她出差回來,單位通知她去拍照,說要辦居民身份證。
大半年後,薛冬梅領到了人生中第一張身份證。後來,她帶著這張身份證出差,很多單位已不再要求她另外出示介紹信。這時她才意識到,身份證很「實用」。
接受記者採訪時,薛冬梅從柜子裡翻出了這張身份證的複印件。原來,當時因擔心身份證丟失,她特意用硬紙複印了一份並剪裁過塑。後來換證時,她把老身份證的原件上交,這張泛黃的複印件被她保留了下來。複印件顯示,該證籤發日期為1986年1月1日,住址為長沙市北區教門園(現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街道展覽館路社區)。
相比薛冬梅的身份證,望城區居民郭均田的老身份證更加特別。近日,他向記者展示了這張收藏超過30年的身份證,上面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住址、編號等信息均為手寫,每一個字都是工工整整的楷體字。
郭均田清楚地記得,1987年,村裡專門請來了一位照相師傅。「要收5毛錢照相費,有些人捨不得這5毛錢,就暫時沒有辦證。」郭均田說,後來大家發現身份證真的有用,才陸續辦證。如今,對比著新老兩張身份證,郭均田不禁感慨:「時間過得很快,時代發展也很快。」
記者重訪
現在看來,最早的一代居民身份證已算得上是「古董」了。這些「古董」當年是如何製作的?為何會出現手寫版的身份證?30多年來,身份證又經歷了哪些重要的發展?日前,記者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重訪,並專門請教了一位與身份證打交道多年的「老口子」——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證製作所副所長廖文輝。
憶往昔
每一個制證流程都需手工操作
長沙作為省會城市,在剛開始頒發居民身份證時,就有專門的制證部門,隸屬於市公安局戶政科,辦公地點在火后街旁,即現在的坡子街火宮殿附近。
「當時技術條件非常有限,別看一代身份證很簡單,製作起來可是相當麻煩。」廖文輝介紹,那時大部分派出所無法提供照相服務,居民需要到照相館照相或專門請照相師傅上門。城區的派出所、農村的鄉政府收集好每一位居民的照片和個人信息後,把照片貼到公安部統一發放的底卡上,並用老式的打字機把個人信息列印上去。
但那時候打字效率低,又容易出錯,遇到生僻字時,找字就要花大半個小時,效率跟不上辦證需求。為此,公安機關不得不將列印方式改為手寫。這也是為何1985年、1986年所辦的身份證是列印的,但從1987年開始,一部分身份證是手寫的。
「我領取第一張身份證時還在學校讀書。」廖文輝記得,當時他們的身份證底卡是由班級統一填寫,因為字寫得好,他被選為代表填寫了全班同學的身份證信息。
事實上,照片貼上去、信息寫上去,身份證製作流程才算剛剛開始。派出所及鄉政府把轄區居民的底卡準備好之後,層層遞交至長沙市公安局的制證部門,制證部門工作人員逐一給底卡拍照,再像衝洗照片一樣顯影到公安部統一下發的特殊相紙上,然後再蓋章、裁剪、塑封……一系列流程後,一張身份證才算製作完成。
「雖然有機器協助,但每一張身份證的每一個製作流程都需手工操作。」廖文輝說,當年,長沙城區居民申辦身份證3個月後才能領到證,農村居民則要大半年;湖南其他市州的居民身份證需要省公安廳製作,耗時更長。
談發展
防偽技術從「外表」做到了「心臟」
1995年,廖文輝到市公安局戶政部門工作。隨後的20多年裡,他見證了這張小卡片的每一步發展。
很多人以為,最早的一代居民身份證沒有防偽標識,其實它只是「低調」:首先,身份證背面的網格線條有幾處特別印刷,需要用放大鏡仔細看才可以看出;其次,身份證上的公安印章做了特殊處理。1995年7月,一代居民身份證啟用全息透視塑封套防偽技術,表面可以看到「長城」反光防偽標識。
1996年,湖南的居民身份證製作從手工化向半網絡化轉變。依託於各地開始運用電腦管理人口信息,基層派出所不再需要一張張填寫底卡,而是通過電腦自動生成底卡數據包,底卡信息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來後,工作人員翻拍並完成後續制證步驟。這大大縮短了身份證製作周期。
2004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同時廢止。「2005年我國全面啟動二代身份證集中換發工作,這算得上是質的飛躍。」廖文輝說,二代身份證採用非接觸式IC卡技術製作,具備視讀和機讀兩種功能。證件表面採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證件內藏智能晶片,晶片採用數字防偽措施,將個人圖像和資料進行加密存儲。「就算有人偽造,雖能造出『模樣』,但難以複製『心臟』。」
這一年,長沙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證製作所經公安部批准成立,成為全國38家制證單位之一,也是全國6家省會城市居民身份證製作所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於2011年進行了修正,並於2012年1月1日實施,其中規定,居民身份證登記的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號碼、本人相片、指紋信息、證件的有效期和籤發機關。
「2013年以後,按照居民身份證法規定,指紋信息被寫入到身份證的晶片之中,有利於人和證的同一認定,也更有利於防偽。」廖文輝說,後來採用的一系列技術,使公安機關與各行政管理部門能夠有效實現信息共享,便於社會管理,同時也能夠滿足為群眾提供證件檢驗、信息查詢的需要。
話今朝
證件的使用見證了社會發展
郭均田如今在開福區油鋪街經營一家複印店,每天來找他複印身份證的人數不勝數。「有的是為辦營業執照做資料準備,有的是為了辦社保等事務,有的是準備出去旅遊要複印一份給旅行社。」
在他看來,每天這麼多人需要複印身份證,一是因為其用處多,二是因為社會發展快。比如改革開放初期,商事主體少,需要辦營業執照的人不多,如今則是個體工商戶、公司隨處可見。
「那時大家都沒什麼錢,別說旅遊,一年到頭出趟遠門探親都很難。」如今,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郭均田每年都會和親友出去旅遊一次,二代居民身份證是他們必帶的物件。
「去年旅遊時,兒子幫我們在網上訂好票,不用排隊取票,直接站到自動檢票閘機前刷自己的身份證,攝像頭自動識別臉部,就可以進站了。」郭均田說,他最早辦身份證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一張身份證會有這麼多用處。
對此,廖文輝也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剛開始實施居民身份證制度時,居民丟失或損壞身份證,並不會急著補辦;但如今,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證製作所全年制證量中的一半都屬於補辦證件,「這說明大家對身份證的看重,也說明身份證對生活、工作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34年來,身份證製作技術的發展見證了國家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身份證使用頻次的增加也見證了全國人員流動以及參與各類社會事務的活躍性,證明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方面的快速發展。
奮進風採
長沙去年共製作61萬餘張身份證
長沙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證製作所如今在長沙市公安局機關二院一棟單獨的小樓內辦公。相比廖文輝記憶中的制證設備,製作所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電腦自動排版到膜印表機、層壓衝切機、電寫入機,身份證的「出爐」幾乎實現了全自動化。「出爐」之後,甚至還有專門的分揀機自動讀取證件晶片中的信息,將身份證按設置好的受理點分揀出來。
相比當年3個月甚至大半年的制證周期,如今,長沙利用獨立制證優勢,將制證周期縮短至15個工作日,為高考、學考和中考學生開闢綠色通道,加快制證周期可縮至3個工作日。居民不僅可以在人工窗口領證,也可以在長沙眾多公安機關服務大廳的自助領證機上領取,還可通過快遞的方式寄遞。
「去年,我們製作所共製作了61萬餘張身份證。」廖文輝介紹,全市各級公安機關不僅承擔常住人口的居民身份證申領、換發和管理工作,還擔負著在長沙工作、學習、生活的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本省其他13個市州戶籍居民的異地身份證辦理工作。此外,長沙市各級人境部門和派出所平均每年為偏遠地區群眾、福利院孤寡老人、精神病院病人以及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開展上門辦證150餘人次,每年為「三考」學生加快辦證4000餘人次。
「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不斷加速的今年,居民身份證也開啟了新的徵程。廖文輝介紹,今年4月,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可信身份認證平臺(CTID)認證的「居民身份證網上功能憑證」首次亮相支付寶,並正式在杭州等三個城市試點。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每一位居民都將擁有一張不怕遺忘的「電子身份證」。
年度大事
3月26日至4月6日
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在北京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議確定:進一步開放由北至南14個沿海城市,作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一個新的重要步驟。
4月6日
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規定凡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國公民,除未滿十六周歲者和現役軍人、武裝警察,以及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勞動教養的人員,均應申領居民身份證。
9月26日
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草籤。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將在同日把香港交還給中國。
10月20日
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12月3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幹部經商、辦企業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