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寫到電子識別 小小一張身份證見證時代變遷

2020-12-14 騰訊網

從機制二代證到手機版APP

小小一張身份證 見證時代變遷

底卡標準、樣本、宣傳資料等見證了身份證的發展和變化(資料圖片)

從最早一人一張、統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備案的「身份」證明——「人口卡片」,到手工製作的一代身份證,再到如今可以電子識別、功能多樣的二代身份證,居民身份證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數十年來的發展與變化。

手工「口卡」

每天需要替換幾百張

1953年4月,中國居民開始使用公安部統一制發的戶口簿、戶口登記表、遷移證和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登記表。1955年6月,開始實施《關於建立經常戶口登記制度》。1956年2月,所有戶籍信息改由公安機關統一登記和管理,民警們將其簡稱為「口卡」。

現任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基層工作總隊證件大隊民警的張凱,1983年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管理「口卡」。

在當時,「口卡」科的民警平均每人負責12組柜子,基本上每組柜子裝有6萬張「口卡」,每個民警要管理70多萬張「口卡」。

「那時,我們一個人每天要替換差不多800張『口卡』,少的時候也有500張左右。」張凱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因「口卡」信息都是手寫,如果有公民姓名寫錯了,或者更換了家庭住址,「口卡」都要及時替換。

此外,為方便查找,所有「口卡」都將姓氏依據拼音排序,「當時北京市『口卡』排列的第一個姓氏就是巴,第二個是白,往下是班、邦,以此類推」。雖然「口卡」數量龐大,但民警「手一抬,再一翻」,不出十幾秒,就能準確找到所需的那張「口卡」。

在這裡工作的民警,晚上還要值班,幫一線辦案民警查找人員。「小到逢年過節,找不到親戚家住址;大到公安機關破獲重案要案,都需要『口卡』科提供支持。」張凱回憶道。

一代身份證

十六道工序全靠手工

1984年,北京市進行一代身份證頒發試點工作。

現任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基層工作總隊辦公室副主任的陳一心,1985年被分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身份證管理科工作。

當時辦公室「跟車間一樣」,每個人都穿著「藍大褂」。一代身份證的製作要經歷製作底卡、翻拍、洗照片、擴印、裁接、塑封等16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民警手工完成。

1984年至1985年,為了把底卡上的信息抄寫得儘量美觀,各派出所、轄區單位、街道等單位寫字好的人被抽調出來,專門幫忙抄寫身份證卡片。

1986年,身份證開始鉛字列印,1988年開始計算機列印。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身份證的使用場所非常少,僅限於買火車票、飛機票或是住宿登記。「那時身份證辦理,幾乎是公安機關安排社區民警或是居委會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宣傳,收集照片和信息。」陳一心回憶道。

1984年8月30日,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舉行中國首批居民身份證發放儀式。現場380人拿到了首批居民身份證,第一個領取的是女高音歌唱家單秀榮。2000年,北京籌建警察博物館,單秀榮將這張身份證捐獻給警察博物館。

1995年7月1日起,居民身份證製作採用全息透視塑封套防偽技術。1999年10月1日起,中國建立和實行公民身份證號碼制度。

2013年1月1日,第一代身份證停用。

二代身份證

一天最多製作六萬個

2003年,全國啟動第二代身份證試點工作,北京又是試點城市。

2004年5月16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六十五中學禮堂內舉行首發儀式,公安部治安局領導為28歲的東城社區工作者李媛和7歲小朋友趙熙然分別頒發了北京市第一張成年人二代身份證和第一張未成年人二代身份證。

為了完成試點任務,陳一心和同事在辦公大樓還沒裝修好時,就搬了進去。「那時候人可以倒班,但是機器不停。」陳一心告訴北青報記者,那時一天最多能做出6萬個身份證來。2006年6月30日,北京市完成第二代身份證試點任務。

目前,北京在全國首推了異地身份證任意派出所就近辦理業務,通過「網上北京市公安局」網站,手機版APP「北京警務」,居民們還可以實現網上查詢所需要的材料,預約受理時間,並實時查詢辦理進展。

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民警可以上門拍攝身份證照片;高考時,派出所還為考生開通綠色通道;如在火車站、飛機場忘帶、遺失身份證,還可直接辦理臨時身份證明。

在陳一心看來,每一項辦理身份證的便民措施推出都能在百姓中引起良好的反響。「主要還是因為現在身份證的應用範圍廣。」從一代身份證到二代身份證,與身份證打了半輩子交道的陳一心說道。(文 記者葉婉 見習記者 王涵 統籌 張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從「人口卡片」到二代身份證 身份證見證時代變遷
    原標題: 從「人口卡片」到二代身份證 身份證見證時代變遷底卡標準、樣本、宣傳資料等見證了身份證的發展和變化(資料圖片)從最早一人一張、統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備案的「身份」證明——「人口卡片」,到手工製作的一代身份證,再到如今可以電子識別、功能多樣的二代身份證,居民身份證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從手寫「口卡」到機制二代證 身份證見證時代變遷
    底卡標準、樣本、宣傳資料等見證了身份證的發展和變化(資料圖片)  從最早一人一張、統一在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備案的「身份」證明——「人口卡片」,到手工製作的一代身份證,再到如今可以電子識別、功能多樣的二代身份證,
  • 錄取通知書印證時代變遷:從手寫一張紙到花式大禮包
    2020的小萌新們將陸續收到一份通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它們不僅傳遞著大學的文化和情懷,還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一起來回顧一下那些年的錄取通知書吧!那時的通知書裝在一封小號牛皮紙信封裡,信封上用鋼筆手寫著學校地址,下方則是某某學院的字樣。簡簡單單的一張紙,並不起眼。微博上,有網友找到了爺爺當年錄取通知書。通知書大約一張A4紙大小,紙面粗糙。紙張雖然已經泛黃,但卻依舊平整。
  • 熱聞區|錄取通知書印證時代變遷:從手寫一張紙到花式大禮包
    2020的小萌新們將陸續收到一份通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它們不僅傳遞著大學的文化和情懷,還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一起來回顧一下那些年的錄取通知書吧!這是五十年代來自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上面豎排油印的繁體小字已經難以辨清。
  • 從硬板票到電子客票丨百年武昌站最後一張紙質車票見證鐵路發展
    「太有意義了,這張T168次列車車票我帶回去後要好好珍藏,和家裡人一起分享鐵路發展的故事......」6月19日下午18時15分,武昌火車站工作人員易娟在下班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售票大廳窗口前購買當日途徑武昌火車站最後一趟列車的火車票,這張票也是武昌火車站建站103年以來售出的最後一張紙質火車票
  • 身份證發展史:當年的手寫卡片變為如今的帶「芯」證件
    1984 它證明了居民身份,也見證了社會發展 34年前,身份證發放告別「介紹信時代」;當年的手寫卡片變為如今的帶「芯」證件,正向「電子身份證」發展 郭均田的第一張身份證上,姓名、編號等信息都是手寫的。
  • 從「耳聽手寫」到「語音識別」,「輕辦公」時代悄然來臨
    」到「語音識別」,「輕辦公」時代悄然來臨04:20來自浮雲辦公本音頻是由浮雲合音軟體製作生成,歡迎收聽!人手一個電腦或者筆記本,早已成為新時代辦公的標配,那麼,辦公的效率也在不斷提高。開會做記錄,還在用紙筆嗎?當然,我們可以用。但是當開會錄音需要全部記錄下來,並轉寫成文字的時候,你還是用紙筆在記錄嗎?有人會說,我可以用電腦快速敲字啊,或者回頭聽會議錄音,然後聽寫下來啊。
  • 【老照片 新故事】結婚證「變臉」 見證時代變遷
    它不僅記錄了一段永恆的愛情,更凝聚著時代的滄桑變遷。  自貢籍收藏愛好者姜小平閒來無事就喜歡到網上淘寶,但凡感興趣的藏品總會毫不吝惜地買下。他說,每一個藏品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和一段故事。其中結婚證就是他收藏的一個主題,至今已收藏了好幾百份。
  • 靈雲手寫識別平臺 讓手寫輸入行雲流水
    平臺對外提供通用協議接口,系統集成商、解決方案提供商、軟體開發商等合作夥伴可通過接口方便快捷地將靈雲手寫識別能力集成到各種應用系統中,讓系統有能力對手寫板、觸屏設備等智能終端採集到手寫筆跡進行準確識別,靈雲智能手寫識別平臺已廣泛服務於金融、電信、能源、交通、教育、司法、公安、醫療、網際網路等各領域、各行業的業務辦理、OA辦公等系統之中。
  • 電子身份證在微信哪裡 微信電子身份證步驟 微信電子身份證咋申請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發展,手機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出門在外都少不了它,可用來進行支付等各項事宜。其實手機還可以具備電子身份證的功能,避可用來代替身份證,避免了忘帶的尷尬。那麼電子身份證在微信哪裡?
  • 中國民航40年:一張機票的變遷
    改革對於普通旅客來說,民航運輸量和航線的變化了,可能並不如購票經歷的變遷感受直接。上世紀90年代以前,購買機票的程序極為繁瑣,只有職務到達一定級別的人,才可以憑藉單位的介紹信,來現場預訂機票,而那時的機票,全靠人工手寫。
  • 你的身份證「年齡」,是否比你大一個月?
    在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身份證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的證件,一張小小的卡片,為我們生活帶來了高效和便捷的服務。我們今天拿在手裡的身份證,是被稱作為「第二代」的身份證。身份證成為今天的樣子,是經過了第一代的演變,以及在沒有身份證的時代人們對於需要「證明身份」的需求演變而來的,雖然歷史上早已出現各式各樣的「身份證件」,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式」的身份證始終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用作「證明身份」的需求。小時候翻看過父母的「第一代」身份證,那是一張黑白的,表面用塑料薄膜塑封的樣子,甚至連名字和相關的信息都是手寫的鋼筆字。
  • 電子身份證怎麼辦理 電子身份證辦理流程【詳細介紹】
    雙方將基於騰訊優圖人臉識別技術,在南寧全市推行身份信息電子化,讓所有南寧市民在微信上都能擁有一張24小時不怕遺忘的「電子身份證」。「電子身份證」的生成相當簡單:登錄「南寧微警務」公眾號或者「綠城警民通App」,通過簡單的信息輸入及圖像採集即可生成。
  • 為什麼要逐漸取消身份證卡? 實行電子身份證?
    可能5年10年後,一切證件可以電子化,但人手一張身份證是不可能取消的。時代變革,身份證卡是要取消。但是身份證明不取消,不久的將來身份證可能就和現在的銀行卡一樣,一直靜靜地躺在家裡。身份證卡的形式可能變成,電子的。也可能是只需要指紋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到時候也不需要手機,不知道啥時候能實現。時代進步,人類文明進步勢不可擋。
  • 坐飛機不用帶身份證!eID電子登機牌直接通關
    雖然如今已經是數字時代,但是出門在外,各種實體證件仍然必不可少,比如坐飛機的時候,要出示登機牌、身份證,安檢員確認並蓋章後才能通過。雖然不少機場已經支持電子登機牌,身份證卻是不能少,要是不小心忘了帶或者丟了……現在好了!作為省會千萬級機場的標杆,在確保現有各項標準和規定的前提下,湖南長沙黃花機場已經率先實現eID身份電子證照電子登機牌通關,這也是eID身份電子證照的首次全行業級應用。
  • 日曆的記憶,見證濟寧四十年時代變遷
    以往每到年關,各式各樣的日曆、掛曆伴隨著各類年貨紛紛上架,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近幾年,隨著手機電子日曆和文創日曆的興起,傳統的舊掛曆、老懷歷銷量下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作為曾經的必備物品,日曆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
  • 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澳門4月2日電 題:通訊:懷舊人力三輪車 見證澳門時代變遷  中新社記者 龍土有  澳門交通事務局2日發出新聞稿稱,早前為本年度私人經營的三輪車進行檢驗,受檢的52輛三輪車全部合格。  人力三輪車是極富澳門懷舊特色的旅遊交通工具,交通事務局每年均會為三輪車進行年度檢驗,以保障三輪車在道路上行駛安全。
  • 一組新老照片見證蘭州西站變遷
    「從20幾歲到如今年近六旬,我目睹了蘭州西站的發展和變遷。這一組照片(6張照片)見證著蘭州西站的崛起。」攝影人杜津參加本次大賽的作品——《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蘭州西站的歷程》記錄的是蘭州西站的發展變遷。杜津是蘭州本地人,也是蘭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他精挑細選的這一組照片共6幅作品,其中3幅黑白照片拍攝於2011年秋天,「那時的西站陳舊寒酸,看起來毫不起眼。」
  • 揭秘「電子身份證」:怎麼用?好用嗎?安全嗎?
    今年執行多次賽事安保任務的民警雷利萍介紹說,一些大型賽事要求門票實名認證,經常有觀眾忘帶身份證。民警幫忙在他們的手機上安裝電子身份證,能很快完成驗證,順利進場。記者下載軟體體驗,在輸入身份信息並回答系統問題後,按照系統提示,對著手機屏幕完成規定動作,用時不到一分鐘就有了自己的電子「身份」。一張身份證縮略圖顯示在手機上,關聯的戶口薄、駕照等證件信息也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