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投降之後,美軍開始全力對付日本,華府希望儘快結束反法西斯戰爭。
從蘇軍進攻德國本土的戰況來看,蘇軍的傷亡是極其慘重的。蘇軍僅柏林一戰就傷亡超過30萬人,要知道美國在整個歐洲戰爭也不過傷亡50多萬人。
而在美日經過衝繩戰役後,美國深感日本法西斯之頑固,若是強攻日本本土美英必然要付出上百萬人犧牲的代價,這個傷亡數字是美國民眾所無法承受的。
為了減小傷亡,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其實「核平日本」原本不在美國的計劃範圍內,起碼在1945年之初美國都還沒有這個計劃。因此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杜魯門用巨大的政治讓步換取史達林在結束對德戰爭後三個月內對日本宣戰。
但是美國政府萬萬沒想到的是,美國的原子彈的研製行動進展神速。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沙漠試爆的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到8月份美國手上有2枚原子彈可以投入到實戰當中。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一枚原子彈,2天後蘇聯正式對日本宣戰,隨即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在遠動待命的150萬蘇軍對駐守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的日軍發動進攻。
(八月風暴行動示意圖)
面對蘇軍的進攻,已是強弩之末的日本關東軍根本無力招架,迅速落敗,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肯定是守不住了。遭受兩面夾擊的日本決定與盟國媾和,日本希望能夠有條件投降,並且日本不允許盟軍登陸日本本土。
日本人提出的條件顯然有些不切實際,美國斷然拒絕了日本的要求,於是在8月9日美國又在長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彈。至此日本人的心裡防線徹底崩潰,日本天皇決定向盟國無條件投降。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當初日本選擇投降絕對是非常正確和幸運的的,正是由於日本的投降才使得日本本土免於大規模戰爭的洗禮。
在整個二戰日本總傷亡不到300萬人,連平民+士兵死亡了260多萬,這個死傷人數真的不多。要知道它的法西斯老鐵納粹德國可是死亡了800多萬人。
日本投降之時蘇軍尚未接近日本本土,於是美軍立即進駐接管了整個日本,美軍在解除日本武裝的同時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並且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保留了日本天皇。
在美軍的佔領下,日本在戰後迅速完成了經濟復甦,奠定了其日後工業強國的基礎。但是如果日本1945年沒有投降的話,那麼估計日本就廢了。
(美國佔領下的日本制定了《和平憲法》,並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經濟由此走向騰飛)
在核爆長崎之後美國手上一時沒有了原子彈,面對日本的頑抗美國有兩種選擇:
一、等待國內原子彈的生產,然後繼續往日本投放原子彈。
二、聯合蘇聯和英國發動大規模常規戰,攻入日本本土,剛正面。
這兩種選擇無論是哪一種,日本戰後必將變成一堆廢墟。而如果美軍是選擇了第二種作戰計劃,那麼對日本打擊必定是毀滅性的。屆時蘇軍會從北海道攻入日本本土,等待日本的將是恐怖的「天懲」。
(其實早在蘇聯制定對日作戰計劃之初時,蘇聯人就做好佔領北海道的準備了。但就是因為日本的突然投降,致使史達林最終放棄了奪取北海道的計劃,只佔領了北海道東北部的北方四島)
而如果日本的抵抗的非常強烈,估計蘇軍將進一步進攻日本本州島。若是最後由蘇軍攻克東京,那日本天皇也鐵定是沒了,戰後的日本估計也會跟德國一樣,分裂成蘇聯佔領的北日本和英美佔領的南日本。而且蘇軍的軍紀是非常非常惡劣的,有興趣的朋友可去查查蘇軍在中國東北和東歐做的事情,簡直就是喪心病狂,令人髮指。
所以在1945年日本政府選擇投降,對於日本人來說是一件極為幸運的事情。作為法西斯軸心國,日本的結局是德意日中最好的一個,甚至比許多戰勝國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