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玉碎計劃
1945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戰步入尾聲,日本已然必敗無疑。不過面對美國的進攻,日本卻不願就此投降,軍方決定執行「玉碎」計劃。而在日本方面的拼死反撲下,美軍於衝繩等地傷亡慘重,戰俘也大多都被殺害。為了減少戰損、逼迫日軍快速投降並震懾蘇聯,因而美國決定動用原子彈來結束戰爭。
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雲
1945年8月6日,美軍向廣島投下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隨即在8月9日,又運載了一枚比「小男孩」結構複雜,威力更大的鈾彈,投放於長崎。原子彈爆炸瞬間,處於爆炸點中心的人和建築物,瞬間化為灰燼。爆炸的波浪向外迅速擴散,共造成了40萬以上的人員傷亡。其中衝擊波形成的狂風令所有建築紛紛湮滅,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令無數人瞬間雙目失明,燒成窟窿,而放射雨的形成更讓活下來的倖存者生不如死,變成「怪物」,大多都在20年內去世。
而在如今,距離當年的那兩場核爆,也已過去了近75年。留下的倖存者都成了日本活著的教科書,用他們的文字、聲音及軀體,記載著當年的原子彈的恐怖,及戰爭的無情。
倖存者谷口曄
谷口曄是長崎人,也是當年長崎核爆中的倖存者之一。長崎發生核爆時,他正處於核爆中心約1.6公裡的位置。不過,與大多數人在爆炸及衝擊波中瞬間斃命不同,他所處的位置建築物密集,替他阻擋了致命傷害。當時谷口曄只感到一股熱浪撞向他的身體,同時,在暈倒的瞬間,他聽到了大量建築坍塌的聲音,隨後不省人事。而當他甦醒時,他已被送到醫院救治。
不過,他雖沒死,但卻生不如死。縱觀其全身,都被大面積燒傷,再加上建築坍塌造成的二次傷害,他的軀體慘不忍睹。同時,輻射也在影響著他。不過在痛苦之下,他卻也是幸運的。他並沒有如其餘被救治者一樣,身體因輻射而導致細胞損毀,最終出現皮膚脫落及發燒等症狀去世。他「僅僅」躺了21個月便能夠出院,但看其軀體,卻很難被稱之為人。
為什麼要製造「我」這樣的怪物?
谷口曄80歲時,曾接受了一位記者的採訪。當談到當年的情況時,他顫抖地回憶了當年的恐怖情形。而在採訪的結尾,他哽咽道:「人類不要再打仗了,求別再製造我這樣的怪物了」。
作為被侵略國家,我們很難評價原子彈的投放是否是正確的。但作為一個人來看,戰爭對任何國家和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而捍衛來之不易的和平,將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