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不叫「餵」 女子幫被拐35年的布依族母親回家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李佳雨 河南輝縣攝影報導

  到了而立之年,李豔桃覺得,才真正認識自己的母親。她熟悉的母親,是長久深居於河南輝縣小村莊裡的農婦,有著和當地人完全不同的高額頭和深邃眼眶,說著大家聽不懂的話,不知名字、不曉家鄉。母親很少笑,即使已經在這裡生活了30多年,依然和北方的遼闊平原有著無法融入的疏離。

  而母親的另一面是這樣的:在汽車逐漸駛入西南部的蔥鬱山林時,整個人都被點亮;情緒變得鮮活,會開 懷大笑也會強忍眼淚;會在街上拉著鄰居拉很久的家常,也會大碗喝酒大聲歌唱。她回到了最讓自己舒服的地方,那是終於找到的家鄉。

  10月17日,被拐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終於回到貴州老家,見到了家人。在河南生活的幾十年裡,人生的一大半,她都身處一個孤獨的世界,在對家鄉的思念中,生兒育女、逐漸老去,直到孩子長大。

  ——這是一個女兒用漫長的努力,去成全母親「執念」的故事,也是兩代人之間的相互懂得和付出,她們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最終選擇握手言和。

  35年了,母親的執念沒變

  12月的北方村莊,安靜蕭瑟。從貴州回到河南已經一個多月,德良的情緒終於平緩下來。每日午後,她會坐在家門前的臺階上,曬著太陽發呆,一待就是一個多小時。比起之前在貴州老家的嘮叨,她變得安靜,但這份安靜下又有著某種期待。

  她疼愛1歲半的外孫諾諾,餵孩子吃飯時會說,「快吃飯,吃飽飯了,我們去坐飛機,去祖父那裡。」偶爾到大街上碰到鄰居,就拉著別人一遍遍重複,「上次坐飛機回的那邊(指老家貴州),今年等過年蒸完饃饃,還要回去過年。」

  ——被拐離家35年,即使找回親人,她的執念仍在。

  今年9月10日深夜,德良的女兒李豔桃將母親說話的錄音,發給了網絡上推廣布依族語言的博主「峰蕭蕭」,確定這是布依語後,一群身在貴州的布依族人僅僅用了兩天半,就幫德良找到了位於貴州晴隆縣的家。

  事實上,這個故事裡有太多動人的細節:素不相識的「峰蕭蕭」黃德峰熱心助力,越來越多的布依族人加入尋找,共同想辦法推進。

  但整個過程中,作為德良的女兒,李豔桃是最難忽視的存在。看似極度順利的尋找背後,是她從年少時就認定的一件事——為被拐賣的母親找到家。母親的執念,就是她的心願。

  終於,李豔桃帶著母親回到了家。從北方的平原到西南叢林的蒼翠,她見到了和母親說著同樣語言的族人,在他們激動相擁時,她被擠到人群外,也紅了眼眶;在他們熱烈聊天時,她安靜坐在一邊,不去打擾。這是她母親的家鄉,她也吃辣、高額頭,身體裡也有著這裡的基因。

  李豔桃發現,只要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即使是做了外婆的德良,依然有著千般肆意的情緒。視頻連線時,她會抱怨,「你們看不到孩子,是不是著急了,是不是哭了?等我回去,我就不再亂跑了,永遠不再亂跑了,會聽話。」她會詢問自己的母親,「多吃點飯,你穿那麼少,給你買的東西你可穿?」也會叮囑自己的父親,「你別喝酒,喝酒不好,對身體不好。」

  李豔桃從未見過這樣的母親,有著孩子般的固執任性,但這樣的德良讓她歡喜。

  「我的媽媽到底是哪兒來的」

  這個冬天,德良找到家的故事也打破了村裡的寧靜。長久以來,那個叫「餵」的外鄉女人,那沒人能懂的語言,終於揭開謎底。李豔桃記得回家那天,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坐在她家的院子裡,事無巨細地問著,「你們怎麼找到的,花了錢沒有?」「你媽家怎麼樣,都是吃白米飯嗎?」

  李豔桃並不想解釋太多,在所有人眼中,被拐35年還能找到家,或許已是最好的結局。

  從很小的時候起,李豔桃就知道自己有個不一樣的媽媽。圍繞這個語言外貌都太不相同的外鄉人,有太多的打探。在學校,別的小朋友會叫她「小啞巴」,走在放學路上,身後有人議論,「這就是那人的女兒。」

  「那人」到底是哪樣的人?成長歲月中,李豔桃曾長久凝視鏡中的自己,高額頭、深邃眼眶、微黑的皮膚,不少朋友最開始都以為她是川渝一帶的姑娘。

  「我的媽媽到底是哪兒來的?」她這樣問過父親,父親會逗她,「你媽是外國人。」她生氣轉頭,將母親的說話錄下來,隨身帶著,走在縣城裡,碰見有外地人說著她不懂的方言,她一定要追上去讓人家聽聽確認下。

  後來,父親帶著她專門去了縣電視臺,想登尋人通告,一問具體信息,是哪裡人,叫什麼名字,父女倆傻了眼,一個都回答不出來。再後來,她根據母親形容的衣服,找來很多民族服飾讓她辨認,但是沒有一種是母親認識的。

  她也被騙過,還不止一次。同學說認識語言專家,於是她用了一個月的生活費請人吃飯上網,結果語言專家沒見到,剩下的大半個月她在學校餓了就喝水,實在撐不住了就去撿別人不要的饅頭,體重掉了20多斤,因為太瘦被取了個外號叫「麵條」。

  似乎,在最需要母親的時候,她都是一個人。她在孤獨中長大,習慣什麼事都自己拿主意。13歲第一次來例假,自己到衛生院去拿止血藥,沒有人給她上過生理衛生課,包括她的母親。後來,她結婚時,所有親友都來幫忙,熱熱鬧鬧。只見母親站在人群中,侷促彷徨。她拉過母親,大大擁抱。

  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去理解她

  她從來沒有埋怨過德良。

  「我媽的人生是空白的,她這一輩子範圍就是爸爸、我、妹妹、還有外孫,沒了。」李豔桃覺得自己沒有立場去苛責母親的不一樣,儘管她不能幫家裡趕集,沒有給孩子買過漂亮衣服,一雙襪子能縫了一遍又一遍,穿了整整3年。

  當李豔桃逐漸長大,站在一個女人角度去理解自己母親時,她感受到的是委屈。

  「一個女人,被打被拐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是你,你會不會害怕?」在被稱為「餵」的那些年裡,德良嘗試過融入村裡,坐在一堆聊天的婦女中間,別人笑她也笑,仿佛知道她們在說什麼一樣,德良仿佛游離於世界之外,她的活動範圍大多數只有屋前筆直的50多米,到拐彎處她就不會走了。曾被女兒帶到縣城,她不會認紅綠燈;在家裡,她始終學不會開電視調出頻道。她對「外面」有著恐懼,當看見來家裡做客的兩個女孩天黑要離開時,她拉著不讓人家走,讓李豔桃去睡地上,把床讓出來,「因為她自己的經歷,她覺得女孩子晚上出門不安全。」

  在李豔桃眼中,母親是在被這個世界傷害後,憑藉本能在愛人。

  小學開始,德良每天都會站在門口等她放學,風雨無阻。她從沒打罵過孩子,女兒回家晚了,她會著急地到處找,又在找到的瞬間變得安靜平和。中學,李豔桃需要到縣城讀書,每周回來一次。於是她伸出手掌告訴母親,五個手指數完了,她就回來了。再後來去讀大專,一學期回家一次,德良見到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中指和拇指合起來,比量她的手腕細了沒,女兒胖了就高興,瘦了就嘮叨。

  「我媽給我們的那些肉眼看不見的愛,真的特別特別多。」李豔桃記住母親將蘋果埋在麵粉裡,留給她和妹妹吃;每年過年家裡買3隻燒雞,母親從來不碰;不會用縫紉機也不會買布料,就把自己的衣服拆了,一針一線給孩子們縫棉襖。

  10月回到貴州,在河南長大的李豔桃第一次見到了母親的家鄉,她有了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大家都說她和外婆年輕時候長得更像。

  見面的那晚,這一家人從晚上7點聊天一直聊到了凌晨2點,最後考慮到老人們的身體才意猶未盡地各自睡去。空白的35年裡,李豔桃的父親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我父母之間應該是親情吧。」李豔桃記得,母親喉嚨痛,父親會去抓藥,然後交給她,叮囑她,「你把藥給你媽,說是你抓的。」

  李豔桃4歲那年,德良帶著孩子跑過,第二天被找了回來。李豔桃回憶,父親沒有責怪母親。後來,他對德良說,「你能找到家,你要知道自己家怎麼走,你就走。你找不到要丟了怎麼辦?你還帶兩個孩子,都被拐賣了怎麼辦?」

  事實上,這個男人,一直支持德良找家,他在大街上對著眾人說過,要是能幫忙找到的話,要多少錢都給。

  2017年底,他被確診食道癌,在醫院治療三個月,效果甚微,最後在回家的路上斷了氣。遺體抬進門,德良仿佛不相信,上去推了推他胳膊,然後大哭。

  李豔桃記憶中,這是母親唯一一次為了父親哭。

  三年後,德良終於找到了家,她在家待了12天。現實是,這個家庭看上去並沒有能力留下這個突然歸來的女兒:父母沒有收入,二弟德勇帶著妻子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小弟德磚需要養四個孩子。

  李豔桃將母親的不舍看在眼中。歸途中,她問丈夫,要不乾脆去那裡買個小房子?丈夫打心眼裡心疼妻子,「你覺得成就成,都看你。」

相關焦點

  • 我的媽媽不叫「餵」
    母親很少笑,即使已經在這裡生活了30多年,依然和北方的遼闊平原有著無法融入的疏離。而母親的另一面是這樣的:在汽車逐漸駛入西南部的蔥鬱山林時,整個人都被點亮;情緒變得鮮活,會開 懷大笑也會強忍眼淚;會在街上拉著鄰居拉很久的家常,也會大碗喝酒大聲歌唱。她回到了最讓自己舒服的地方,那是終於找到的家鄉。10月17日,被拐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終於回到貴州老家,見到了家人。
  • 貴州女子被拐河南35年只會說布依話,女兒找人翻譯幫她找到家
    「母親說的話我們一直聽不懂,但想為她找到娘家人的心一直在。」日前,因被拐35年的小李媽媽,因為不懂漢語,一直不知道家鄉在哪。經過好心人的接力幫助,終於回到黔西南州,與娘家人再相聚。志願者到機場接到小李及家人。
  • 母與女:我為被拐母親找到家
    而她剛剛認識的母親,在汽車逐漸駛入祖國西南部的蔥鬱山林時,整個人都被點亮,情緒變得鮮活,她會開懷大笑也會強忍眼淚,會在街上拉著鄰居說很久的家常,也會大碗喝酒大聲歌唱,她回到了最讓自己舒服的地方,那是終於找到的家鄉。 10月17日,被拐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終於回到貴州老家,見到家人。
  • 被拐賣到河南35年的布依族女子:始終學不會漢語,被認為是啞巴
    下車時,德良還不明白這陣仗的意思——從河南新鄉出發,轉車、乘機至貴州興義市,又經歷兩小時車程到達深山中的沙子鎮,她暈車、嘔吐,心情很不好,一下車就坐在街沿上休息。八十多歲的母親準備了一碗熱飯,要餵她吃。按布依族習俗,遊子歸家,先吃一口家鄉飯,就再也不會丟了。德良側著頭連說不吃。
  • 被拐賣35年後 德良終於回家了!85歲的老母親為她端出一碗熱氣騰騰...
    李新梅知道,媽媽從來沒將這個名為早生的村子當成自己的家。在和母親漫長的相處中,她逐漸能聽懂了百分之七十母親晦澀難懂的話,她常說的是「家」、「回家」,自己的家。夜裡,母親要枕著一把刀入睡,一睡便是多年。替母親尋家後,她才得知,那是布依族的風俗,枕刀入睡,便不再做噩夢了。李新梅不知道,母親夜裡有沒有夢,到底是什麼樣的噩夢。
  • 我是被拐兒童媽媽,請幫我找回孩子!她呼告7年,「惡魔」今落網!
    隨即將「父女」倆帶到了派出所詢問,在民警的追問下,女孩終於說出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他不是我親生父親,我是在很小的時候被他騙來的。」一次報警竟牽出隱藏了7年的兒童拐騙案!女孩叫王垚,河南鄧州人,她告訴民警,這個逼著她叫他「爸爸」的人叫王某2013年她在放學路上,遇到王某王某用一塊蛋糕把她從河南老家拐騙走
  • 3歲被拐河北30歲回四川 養父母親父母兩邊都是親人
    而遠在河北邢臺的謝小軍,也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自己的親人,他瞞著養父母,去公安機關採集了血樣。通過DNA比對,而今已滿30歲的謝小軍終於與父母、妹妹團聚。  母親端來一碗湯圓,一共五顆,一家五口一人吃了一顆。「寓意著一家團圓」,小軍說,他終於嘗到了家鄉的味道。
  • 6歲被拐,15年沒忘家的模樣,21歲與父母相見卻如陌生人
    寶貝回家網的志願者,在全國進行了地貌搜尋,最終發現,只有雲南的昭通市可以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通過對雲南昭通所有登記在網的尋子家庭進行比對,志願者篩查出有幾戶人家在兒子丟失時和郭志勝年紀一樣,也是6歲。而在這幾戶人家當中,也只有在昭通市水富縣的一戶人家,家庭結構和郭志勝的記憶相吻合,這家的父親叫劉朝元,母親叫羅麗珍。家中還有一個兒子和女兒。年齡都比郭志勝大。
  • 四川8歲男童被拐6年後終回家 期間住豬圈睡狗窩
    2006年3月,讀三年級的何姜姜放學回家,出校門沒多遠,便被人販子盯上了。「叔叔」邊說邊將姜姜抱上摩託車。姜姜家離村小有幾裡路,平時都是自己走路回家,見有「好心」叔叔接自己回家,也沒多想。誰知,這回家的路一走就是6年多。    兒子一直沒有回家,何大權夫妻倆發瘋般在尋找。「能想的辦法我們都想了,聽到一點消息就去找。」何大權說,他們夫妻倆差不多走了大半個中國,邊打工邊尋找兒子。
  • 這是被拐兒童的真實生活,看過的人都哭了!
    我只要一閉上眼睛,就會夢到女兒,明明就在旁邊,可就是看不清她的臉,也叫不出名字。」李全會說,每次夢醒了,她就強迫自己繼續睡,「希望哪一天夢裡想起她的名字,說不定就能找到了。」2011年,李全會加入了寶貝回家尋子網,成為一名在線志願者,至今她已經參與幫助5個小孩找到了媽媽。因為常常流淚,李全會的眼睛出現了問題。李全會說:「讓我活著,我沒有勇氣,讓我死了,我沒有力量。
  • 數百名被拐兒童已救出,名單和照片公布:請幫孩子早點回家!
    近日數百名被警方解救的被拐兒童的名單和照片公布了,他們至今仍未找到自己的親人。他們被拐賣時,有的剛出生幾天,可能從未在父母懷中撒過嬌,至今不曾感受過爸爸媽媽的愛, 請幫這些寶貝回家!大多數都是被賣到偏遠山村了 女孩最坑之前看新聞報導 女孩一要逃跑就轉手再賣 一望無際大山溝子如果被拐,通過DNA尋找,沒有找不回來的。怕就怕被親生父母遺棄、甚至是賣掉的,找不到就算了,進入收養體系,或許人生更美好。應該說中國是這個世界戶籍管理最嚴格的國家之一,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對中國存在這麼嚴重拐賣兒童的現狀難以理解:被拐賣兒童是如何入籍的?
  • 公安部18年大案告破,被拐當事人回家
    而主犯王浩文因為其他拐賣案件,已經在2014年被四川警方抓獲。下一步,公安部將併案起訴審判,依法從嚴、從重懲治王浩文及犯罪團隊,我們也會繼續尋找其他被拐兒童。,率領我的團隊幫助23個被拐兒童找到了家,幫助38個離散的家庭找到了親人,助力61個家庭得到了團聚。
  • 兒女被拐 母親原地等待二十年(圖)(1)
    為了讓孩子們回來能找到家,這位媽媽堅持在老地方擺攤修鞋。59歲的她一說到被拐的女兒和兒子就會流淚。她說自己越來越老了,只盼能再見到孩子們,但不知道還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你爸爸媽媽實在很想念你們,你們為啥子不來見你的爸爸媽媽呀?爸爸媽媽從你們走後,沒有過一天的好生活啊。這樣的眼淚,流了二十年。對兒女的思念,也在這二十年中的每一天煎熬著羅興珍和丈夫。思念至極的時候,羅興珍總會拿出僅有的幾張照片,看一看,摸一摸。姐弟倆都有個大腦門兒,比較容易辨認。
  • 來自山西的掛號信引留意,延安一郵遞員助被拐13年男子回家
    來自山西的掛號信引留意,延安一郵遞員助被拐13年男子回家 救人成功,紀連則非常開心。當地郵政部門供圖昨日上午,從延安市安塞區傳來喜訊,一被拐13年的男子,在當地郵遞員的幫助下,成功回到家裡。郵遞員紀連則的事跡,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感謝錦旗揭開被拐事件8月16日上午,安塞區郵政局收到一面特殊的錦旗,錦旗上寫著「人民郵政為人民 一封信救我回家」。
  • 針筒餵癱瘓媽媽6年無怨無悔
    「先把粥打碎裝到針筒裡,慢慢再注入媽媽口中,每天餵五次,然後再幫她按摩、翻身……」六年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大三學生陳碧瑜都是這樣給癱瘓在床的母親餵食,無怨無悔,依然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在她看來,母親在,家就在。
  • 兒子被拐32年!母親成為「打拐媽媽」,結局讓人百感交集
    一些喪心病狂的"人販子"拐賣孩子,以獲取不正當的利益。為了讓自己的卑劣行徑得逞,這群人販子騙人的招數也層出不窮,不斷推出一些"新招式"來達到自己拐賣的目的,真是無恥至極。近日,以為名叫李靜芝的打拐媽媽找回了被拐32年之久的兒子,一家三口終於得到了團聚,三人相擁痛哭,場景令不少在場人員及網友動容。
  • 長順一女子被拐30年,民警一波三折助尋親,終與家人團聚!
    這給戶籍窗口工作人員出了很大的難題,經過回憶,羅女士稱自己的父親姓名應該叫羅些華,母親叫陳堂籹,兄弟姐妹分別叫羅永第、羅光意、羅光榮。戶籍窗口工作人員僅憑「應該叫」這一不確定的信息,立即在系統內開始查詢,但根據羅永蘭所提供的信息查找,一無所獲。「按照羅永蘭說的那些名字去查,一個都查不到,其實也很理解,畢竟她已經離家30年了,我們又把查找範圍擴大,從針對性的村組擴大到整個鄉鎮、整個縣,仍然沒有查找到所符合的人員信息。」長順縣公安局戶籍窗口工作人員朱明龍說道。
  • 雲南3歲男孩路邊玩耍,被坐白色車女子抱走!警方正堵卡查緝
    >「我媽媽可能是從雲南被拐來的……」誰認識這位嬢嬢?她想回家!「我媽媽聽說是從雲南那邊被拐到江蘇的,想求助你們看看能不能幫她找到家人。」來自江蘇的劉先生發來了私信。多年來,為母親找到親人一直是他的心願。
  • 被拐後逃脫不知回家路,貴州女子根據地名找到失散多年的家人
    朱米說記得家鄉可能是雲南,2003年她被人以打工的名義從家鄉帶了出來,後被人將她拐賣到安徽省阜陽市。不甘被拐的朱米有一天趁拐賣他的人不備,從半路上逃了出來,可是由於自己在家時讀書不多,對家鄉地址的記憶不準,不知道如何回家的她無奈只好留在了安徽當地一邊打工、一邊尋找親人。
  • 鹹寧女子被拐11年,慘遭凌辱、家暴…她說「活得還不如一條狗」!
    2007年,時年35歲的小麗(化名)在廣東省某市一「快活酒店」打雜工時突然與家人失聯,疑被河南籍同事李姐(化名)拐騙,從此如人間蒸發渺無音訊。此時的小麗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每天以淚洗面,眼睛哭腫了、眼淚流幹了、喉嚨也喊啞了,一天到晚被囚禁在一個又矮又陰暗的瓦房內,門外有老婆婆一直看著,稍有不慎就會遭到凌辱、虐待和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