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賣到河南35年的布依族女子:始終學不會漢語,被認為是啞巴

2020-12-23 新京報

德良瘦小,一米四出頭的個子,頭髮稀疏灰白。不笑時,眉頭呈「幾」字形,眼窩深陷、前額高聳寬大,是布依族人的典型特徵。

10月17日晚上七點,被拐賣三十五年後,59歲的布依族婦女德良見到了家人。

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沙子鎮一棟民居前,包括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在內的幾十人等著她。

下車時,德良還不明白這陣仗的意思——從河南新鄉出發,轉車、乘機至貴州興義市,又經歷兩小時車程到達深山中的沙子鎮,她暈車、嘔吐,心情很不好,一下車就坐在街沿上休息。八十多歲的母親準備了一碗熱飯,要餵她吃。按布依族習俗,遊子歸家,先吃一口家鄉飯,就再也不會丟了。德良側著頭連說不吃。

德良與父母對話時,聲音洪亮,時不時大笑出聲。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攝

直到被大家挽進家裡,德良仍懵懵懂懂。夾在母親與小妹之間,坐著說了好些話,她才逐漸領悟,她是回到娘家了。她開始翻母親的衣服,問她穿得夠不夠、暖不暖。

二十幾平方米的客廳裡站滿了人,許多舊識過來和德良打招呼,用布依語問她還記不記得自己。她基本都記得。從疏至熟,她變換得很快,向眾人傾吐自己這些年的遭遇。

德良回家後,許多舊識過來和德良打招呼,用布依語問她還記不記得自己。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攝

三十五年來,德良第一次有了真正的「交流」。

在河南生活的幾十年裡,她始終無法學會漢語。別人聽不懂她說的布依語,以為她是只會咿呀的啞巴,或者是精神病患者。

30歲的女兒李豔桃從小耳濡目染,對母親的話能夠聽懂百分之七八十,但不會說布依語,只能和母親打手勢交流。2020年9月之前,她和在河南的其他家人一樣,對母親的經歷一無所知。

進入大學後,李豔桃開始為母親尋家。2020年8月底,李豔桃在短視頻平臺結識了一位布依族博主,發現其發布的視頻中,很多對話詞彙與母親平時所說的一致。藉助網絡力量,不到兩周時間就為母親找到了家人。

重聚那天,李豔桃準備了許多紙巾,「以為我媽和姥姥肯定抱頭痛哭。」結果大家都只顧著高興,眼淚窩在眼眶裡,忍著不掉。

聚會的地點是德良的小弟德磚才搬不久的新屋,按布依族的規矩,在新房子裡不能哭。

沒有人能和她說話

德良回家後,覺得一切都很新鮮。

她起先借住在小弟家,不到一天時間,就和整條街的鄰居混熟了,敘舊情、交新友,被拉著四處吃席,吃完樓上吃樓下,在河南時她滴酒不沾,吃席間卻破天荒地灌了好些酒。

而後去二弟、小妹家各住一天。最後決定在二弟家長住,因二弟夫婦在外打工,獨留年近九十的父母在家,德良要去陪伴。

二弟家的院裡,晾了好幾串連環砂仁,是黔西南特有的香料,風乾後像成串的薄脆核桃。10月24日,德良春風滿面、語速飛快地向女兒及來客推薦,說做肉菜時一定要放,好吃。轉眼又引客進屋,捧出母親納的新鞋,摸鞋底、撫鞋面,試圖說明這鞋子的做工之妙。見來客聽不懂,她並不惱,只自顧自說,咧嘴一笑,露出脫光了牙齒的牙齦。

才下午三點多,德良就起興要做飯。她原本在河南用慣了電飯煲,此時不肯用,因為「不好吃」,一定要學母親做飯的土方法,先取一口大鍋,略煮一遍米,濾過水,再隔水蒸。

母親拿著飯鍋去院裡,德良跟上來搶鍋,把母親摁坐下,自己蹲著倒水。父親好喝酒,她把酒瓶藏到自己的臥室,午睡時都反鎖著門。李豔桃說自己從未見過母親如此「孩子」的一面。

空閒的時候,德良和父母端了板凳坐在院子裡,聊天、吃芭蕉,對著大山發呆。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攝

空閒的時候,德良和父母端了板凳坐在院子裡,聊天、吃芭蕉,對著大山發呆。德良耳背,三人的對話聲音洪亮,時不時大笑出聲。李豔桃說,母親在河南時很少這麼高興,「沒有人能和她說話。」

李豔桃從小就知道母親與別人不同。

這次認親之前,德良一直生活在河南新鄉輝縣冀屯鄉。在李豔桃的印象裡,德良常年5點起床,掃地、做早飯,等著和父親李錫金一塊兒出去放牛、種地。德良在河南沒有名字,大家知道她耳背,叫她就直接拍肩膀。

她始終無法學會漢語。她說的話語速快、鼻音多,河南的村裡人聽不懂,以為她是只會咿呀的啞巴,或者是精神病患者。見人聽不懂自己說話,德良會顯出很焦急的樣子,「急得轉圈圈、擺手。」

鄰居建梅說,德良心地好,家裡有吃的玩的,喜歡分給鄉親,「你說不要不要,她也拉著你非要給一點。」

有時德良會去村道上坐著,和街坊們烤火,各挎一籃花生,邊剝邊嘮嗑。互相聽不懂話,就各說各的,點點頭也算是回答。德良會看電視,但聽不懂、聽不見,光看畫面。這幾年電視機的配置越來越複雜,她就連電視也不看了。

讀小學時,李豔桃的衣服、書包上被德良繡了許多花樣,建梅覺得「一看就不是漢族的」。那時候條件不好,買不到漂亮的彩線,德良就拆了舊毛衣取線。建梅說,德良做出來的樣式,許多人會誇獎,鄰居家有孩子的,也會請德良幫忙做衣服。但也有人嘲笑是怪樣。所以李豔桃不喜歡,覺得花不像花、蟲不像蟲,和大家格格不入。

德良喜歡往後梳頭,髮際線也越拉越後,更顯出額頭的寬大。且她有拔眉的習慣,「老是用線把眉毛擰到一塊兒,夾著一轉,給拽下來。」李豔桃說,一次下雨,德良帶傘去學校接她,有同學見了,在那裡說,你看這誰,這麼矮,還沒有眉毛。

整個童年,母親是啞巴、瘋子的汙名伴隨著李豔桃。

上高中後,父親李錫金向李豔桃確證,母親是大姑買來、硬塞給他的。大姑也對她說,八十年代末,自己在新鄉街上看到德良,又黑又瘦,覺得可憐,花了一千塊把人領走,介紹給了離異且無後的弟弟。

但父親和姑姑都搞不清楚母親的籍貫,只聽閒言碎語說,母親可能是四川、雲南一帶的少數民族。

李豔桃說,數不清多少回,她見母親坐在家門口,便喊她回家,但母親喃喃說:「那不是我的家。」又自言自語:「我的家在哪兒啊?我父母還在嗎?」

2018年,李錫金因病去世,德良的喃喃變成了:「你爸走了,我要回家了。」

「你知道我名字啦?我是良」

李豔桃已斷斷續續為母親尋家12年。

自從知道母親是被拐賣至河南,為母親尋家成了李豔桃的心病,「聽她整天念,要回家,想父母,有時候很難受。」

最早是在貼吧發帖,但總也沒人回復。後又加了許多QQ群,一有空就發布母親的身份特徵,亦無人響應。偶爾點進一些自稱擁有尋親資料庫的網頁,又被動輒幾百的「會員費」給嚇退了。也跟一些電視臺的尋親節目聯繫過,未得反饋。

轉折點發生在幾個月前。有朋友告訴李豔桃,在網上看到布依族的小視頻,所說語言和她母親的話語極其相似。李豔桃便開始頻繁地刷布依族的短視頻,恰好刷到一位布依族博主黃德峰,「他說的『吃飯』、『喝酒』等詞彙,都和我媽平時說的一樣。」

李豔桃與母親,姥爺、姥姥三代合影。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攝

8月27日中午,李豔桃通過私信聯繫上黃德峰,簡述了母親的身份背景。但二人一時也沒理出頭緒。

9月10日,李豔桃靈機一動,錄下母親說話的音頻,發給黃德峰。黃德峰立刻確定是布依語,但無法分辨更具體的地域口音,便將與李豔桃的聊天記錄及音頻錄製下來,轉發至其他布依族群尋求幫助。

後經布依文化專家周國茂教授確認,音頻中所說是布依語第三土語。由此,在黔西南廣播電視臺任布依語翻譯的王正直建立了志願者群,陸續加入布依語第三土語區六枝、水城、鎮寧、晴隆、普安、畢節的幾十位網友。

群內布依族人羅文宋、羅乾判斷,該口音是晴隆縣一帶的口音。大家便往群裡發送布依族服飾、晴隆縣地標等圖片,要李豔桃拿給德良看。9月12日上午,翻到黔西南名勝「二十四道拐」的圖片時,德良認了出來,「跟我說這裡住著誰,那裡有座廟,還有過牲口圈。」

李豔桃再次錄下母親的話語,發至群裡,經當地人肯定,進一步縮小尋親範圍,終於打聽到晴隆縣野豬塘村曾失蹤一乳名為「德良」的女子。

李豔桃回憶,她試著叫母親的名字。母親抬頭,又驚又羞地說:「你知道我名字啦?我是良。」那樣的眼神李豔桃說她從未見過。

2020年9月13日,德良的么弟德磚被拉進一個微信志願者群,分享了幾段德良的視頻。

「她說話的樣子,和以前一模一樣,也說了我們幾兄妹的名字。還有我們村附近的地方,她全念了出來。」第二天,德磚把視頻給上年紀的親朋好友看,得到的回覆都說「是」。

德良丟了的時候,德磚只有四五歲。現在他也到了不惑之年,家裡有四個孩子。

「我小時候,她跟二姐在家做衣服,我拿水從她們背上淋下去,她就來追我,但又不敢打我,就威脅我說,不幫我做衣服了。」這是德磚關於德良的唯一記憶。

「大姐」是個模糊的符號。過去,逢人問家裡幾兄妹,德磚從來不提大姐,「我們一直覺得她絕對不在世了。」確定姐姐的音訊後,他不敢再看那些視頻,「看一次哭一次。」

在河南,李豔桃從志願者群裡得到了小舅德磚的電話,但不敢打過去,怕是空歡喜,怕無從說起。就只加了微信說話。這種擔心一直持續到母親與娘家人面對面相認。

後經李豔桃和德磚牽線,德良與遠在黔西南的父母通視頻。德良聽不見,光顧著看畫面,反覆說著父母、弟妹的名字,又念叨「是吧,是吧」。兩邊的人都哭了。

模糊不清的被拐經歷

10月29日,在德良的二弟家,德良的父母試圖回憶丟失女兒的經過。但因為年代久遠,許多時間節點已十分模糊。

母親說,德良大約在25歲時結的婚,經人介紹嫁到鄰村去。布依族人普遍早婚,但德良「腦筋不好」,很拖延了幾年。德良的二娘梁啟英說,德良所嫁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大十來歲,話少,人很本分,「和他說好話歹話,都不會惱。」

婚後沒兩年,娘家所在的野豬塘村有人結婚,邀請德良及她夫家人過來吃酒。德良沒來,她婆婆帶著一條背帶過來,說是德良縫製的,送新人的。德良的父母覺得奇怪,去夫家找人,才知道德良「趕集時走丟了」。後又逐漸聽說是被拐走了。

10月17日,回家的第一天,德良向家人回憶了被拐騙的經過:當年鄰家嫂子找她去集市買背帶,把她哄到村外,兩男人把她蒙頭蓋臉地押上車。為防她逃跑,下雪的天氣只讓她穿一件薄衣。又說,在被拐的火車上,自己被狠狠地打,口鼻都流了血。

德良的父親說,剛知道女兒被拐時,他提刀去鄰村找傳聞中的人販子算帳,無功而返。「以前沒有電話,又不識字,不知道要怎麼做。」找了三四年,認為德良死了。

對於德良的第一任丈夫,德良的家人早斷了往來。有親戚覺得他無錯,只是過於老實木訥。也有稱他有包庇罪過的,對拐賣一事,「他是默許的。」聽鄉親傳言,德良的第一任丈夫後未再娶。

而關於人販子的具體信息則無定性,老一輩的鄉親,有說是兩個人,有說是三個人,但據稱「都已經死了」。

記者向晴隆縣碧痕派出所諮詢,對方表示,因年份久遠,幾十年前的案情材料沒有留存,因此不清楚相關情況。

德良年輕時與丈夫、女兒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小妹德外說,一家人還能團聚就是好的。德外現在在沙子鎮的一家皮包廠裡做工,她記得姐姐很有做服裝的天賦:雖然姐姐腦筋不清楚,做手工活卻得心應手。從前,全家人的衣服鞋帽都是姐姐做的,她在外面看到什麼新式的花頭,回家也能立馬自己織出。「她教我做,又嫌我學得不好。經常擔心自己出嫁了,家裡人會沒衣服穿。」

在河南,德良好像對命運很順服。李豔桃所知道的,母親只跑過兩次。一次是在她出生前,跑不到兩三小時,就被熟人撞見,帶回了家。李豔桃四歲時,德良又帶著她與妹妹跑了一回。父親李錫金叫人去找,在輝縣汽車站門口把她們堵了回來。

李豔桃記得,回到家裡,德良和李錫金都哭。德良的嗓子哭啞了,李錫金給她抓了中藥吃。

德良從此再沒跑過,她不懂漢語,不懂網際網路與城鎮的交通網絡,甚至不會打電話——要回家, 李豔桃覺得母親「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怨艾

談到有媒體寫道,父親李錫金生前不同意為母親尋親,李豔桃堅決否認。她從高中起就透露出給母親尋家的意思,李錫金從未反對,還放話,誰要是幫忙找到了,給一萬塊錢。

在李豔桃眼裡,父母和那年代的許多夫妻一樣,不親密,但也不過分疏離,更像是生活的合伙人:合夥放牛、割草、下田。李錫金喜歡鬥地主,有時候鄰居來家裡打牌,德良也站一邊看著。但多數閒時,他們各幹各的,幾乎從不溝通交流。更不吵架,互相聽不懂,吵不起來。

李豔桃覺得父親對母親總有種補償心理。每年春節,李錫金都給德良添置新衣,但自己從來不買。

家裡的錢也是德良管。她心思簡單,把錢就藏在枕下。1999年,家中失竊,枕頭底下的七千塊錢被拿走了,相當於他們家一年的收入。德良急得到處找,李錫金就坐著抽菸袋,說:「沒了,咋弄?也沒辦法,打你一頓也不行。」那年他們做菜連鹽都捨不得用。

李豔桃記憶中,父母之間只發生過一次肢體衝突:有一回家裡來客,李錫金喝多了,叫德良去和面。德良正蹲著烤火,怎麼叫也不動。李錫金就踹了她一腳,「但是沒下重腳,我媽就身子撇了一下。」

李豔桃認為母親對父親「沒有那種恨」,取而代之的是更生活化的埋怨,「怨他沒讓她跑成,沒讓她回家。」還有一些更具體的埋怨,「覺得我爸總喝酒。有一陣村裡別人家都蓋新房子,她就說我爸把錢都拿去喝酒了,就是不蓋房子。」

2018年,李錫金查出食管癌,在輝縣住院三個月,由李豔桃在醫院陪著。有天傍晚,她接到鄰居的電話,說德良不在家,有好半天沒見人了。李豔桃走不脫身,鄰居們幫著去找。

建梅回憶,晚上七點多,大家在鄰村找到了德良——她要去醫院看丈夫,自顧自騎著三輪車走了。先前她隨女兒去過一次市醫院,以為自己認路,「其實我媽平時的活動範圍不超過家附近的一公裡。」李豔桃說。

同年,李錫金去世。家裡人手不夠,便把田地承包了出去。那之後,李豔桃覺得,母親好像一下給抽空了,臉上的老人斑突然擴散,頭髮也加速變白,開始愈高頻率地提到「回家」。從前對李錫金的怨,也逐漸轉移到了李豔桃身上。

10月24日,在二弟家,德良幾次三番、情緒激動地與父母對話,又有些憤懣地睨著李豔桃。李豔桃向記者翻譯:「你聽她,整天說我要害死她,說我帶著她跑了一天的路,害她暈車嘔吐。」又說:「我媽跟我說話,都是咬著牙。」

李豔桃把母親對自己的怨艾歸結於她與現代生活的脫節。

李豔桃說,在德良的認知裡,是鄰居替她找的家,「她覺得會熱心幫忙的都是街坊鄰居。」她不理解網際網路的作用,也不太清楚女兒所作的努力。在河南老家,李豔桃在外做網絡直播掙錢,「她就覺得我不幹正事,不種田,每天在外面瞎跑。經常說不要我這個孩子了。」

但母女倆的戰爭與和平都來得很快。李豔桃一翻出手機上一對兒女的照片,德良就轉怒為笑,對屏幕招手,用河南話念:「姥姥,姥姥。」這是她會的為數不多的漢語詞彙。

德良喜歡孩子。李豔桃小時候放學回家,總能遠遠看見德良在家門口的坡上等著,風雨無阻、一天不落。德良經常喊鄰居家的孩子到家裡吃飯,把好菜都往小孩的碗裡揀。

德良會對記者攤開兩手,先抓左手,又抓右手,然後比出一個「二」,咯咯地笑,表示自己有兩個外孫。又不停地囑咐女兒,趕緊把兩個孩子抱來。

回歸

來貴州之前,李豔桃有一絲疑慮:如果母親從此不肯再回河南,要怎麼辦?

與父母通過視頻的第二天,德良把自己的衣服全拿出來,堆在床上像座山,挑挑揀揀,要把這件、那件「都給媽穿」。裝了整整五個旅行袋。

10月16日,李豔桃啟程帶母親回家。當晚住在新鄭機場邊,德良盯著窗外,數了一晚上飛機。到了機場,「提著包就往前跑,其實她都不知道是哪個窗口。」候機廳外停著許多飛機,德良見一架就問,要坐的是不是這架?

回娘家後所住的二弟家,是年付幾百元租來的小平房,簡陋而破敗。燒飯用土灶生火,如廁在木板搭出的茅房。屋內溼氣重,牆皮剝落得所剩無幾,晴天都發出黴味。李豔桃說,德良剛來時,一邊看一邊「咦——」地叫,「心疼我姥姥姥爺他們的生活條件不好。」

這個家在半山腰上,汽車上不去,出行靠摩託車、三輪車,四下只有山崖和野地,年輕人待不住。李豔桃住在山下的小舅家。

10月24日,李豔桃上山看望德良,德良劈頭蓋臉地說:「你把河南的房子賣了,我們以後長久在這兒住。」李豔桃和她打手勢說不行,她又說:「我永遠不走了,到時候你自己回去。」

見李豔桃還是不肯,她就皺眉、瞪眼。

李豔桃覺得母親一直留戀、信任過去的生活。

在河南的家中,德良備了好幾個水桶蓄水,常常一放就是幾個月,但自來水系統完善,根本用不上死水。隨母親回其娘家後,李豔桃發現舅舅、姨媽家都有蓄水的習慣。

娘家人做飯,好多怕少,蒸的米飯頓頓都要剩一半。在河南時,德良做飯,一家四口,一個月就將50斤米吃見底。吃剩下的米飯,留到第二天做米湯喝,喝不完就餵牛。李豔桃說,家裡從來只買最瘦小的牛,因為「不出兩月就能餵肥」。

德良不肯吃西藥、不願去醫院檢查。近幾年她的甲狀腺鬧了些小病,在李豔桃的軟磨硬泡下,才勉強肯服藥。但紅色的藥片絕不吃,覺得不吉利。甲狀腺疾病要定期抽血檢查,德良不肯,一到抽血日,天不亮就躲出家去。李豔桃發動親朋好友找了一天,到晚上才找到,「回來就說我要害死她。」

德良也從未掙脫過從前生活中的恐懼。

李豔桃說,母親害怕「高高壯壯的人」。在河南出門趕集,見到類似的長相,德良扭頭躲避,拽著李豔桃說:「你看那人,可怕人了,會打你。」有高壯的糧食販子到家裡兜售,李錫金在客廳招待,德良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躲著不敢出來。一年前,李豔桃生子,賣兒童保險的業務員上門協談,德良以為是人販子,拿著板子就把人趕了出去。

德良會自己找來木棍、鐵片,用鐵絲纏著做成短刀,放在枕頭下面,「收一把,壓一把。」李豔桃也是最近才知道,按布依族的風俗,枕下藏刀可以壓制噩夢。

在娘家過了十來天枕下無刀的生活,德良不得不走了。

一開始,李豔桃擔心她不肯走,反覆叮囑小舅、小姨去說狠話:「就說這裡不是你的家,這裡是二舅的家,二舅有五個孩子,過年都回來了,如果你也在,沒地方睡。」

沒想到,10月28日下山那天,除了掉淚,德良沒有更多的牴觸。李豔桃打手勢告訴她,小外孫跌破了頭,要她回去照顧,外孫是她的軟肋。李豔桃喊她收拾行李,她又遲疑,說不如先都放在這兒。「我媽可能以為就走兩天,過兩天還要回來。」

臨走那天,李豔桃的智齒發炎了。她說德良也有顆牙害了病,回河南後,要先帶母親去拔牙,再給她配副助聽器,好讓她常常與貴州的家人聯繫。但她恐怕德良不配合甚至抗拒,「到時候沒法溝通,不知道要怎麼給她試音,有不舒服也說不出來。」

分別前,有媒體提議給一家人拍合照,德良正襟危坐,幾帶笑意。小弟德磚摟著她,衝她耳朵拔高嗓門喊,告訴她相聚有時,讓她安心隨女兒回家,到了春節再來。

而後大家都開始抹眼淚:從河南的家到貴州的家,1700公裡路程,路費、時間都是成本,再聚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去興義又要坐車,李豔桃怕德良暈車,讓她坐副駕駛。兩小時的車程,德良不睡,也不抱怨,安靜地盯著窗外。

下著小雨,窗外霧氣蒙蒙。

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編輯 胡杰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我的媽媽不叫「餵」 女子幫被拐35年的布依族母親回家
    10月17日,被拐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終於回到貴州老家,見到了家人。在河南生活的幾十年裡,人生的一大半,她都身處一個孤獨的世界,在對家鄉的思念中,生兒育女、逐漸老去,直到孩子長大。  ——這是一個女兒用漫長的努力,去成全母親「執念」的故事,也是兩代人之間的相互懂得和付出,她們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最終選擇握手言和。
  • 被拐賣35年後 德良終於回家了!85歲的老母親為她端出一碗熱氣騰騰...
    山東商報訊 10月17日,被拐賣35年後,布依族婦女德良回到了貴州老家,見到了八旬的父母。年邁的老母親端出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按照當地的風俗,流浪在外的孩子,吃一口家裡的飯,就不會再丟了。因為聽力受損,在河南生活的三十餘年裡,她無名無姓,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 貴州女子被拐河南35年只會說布依話,女兒找人翻譯幫她找到家
    日前,因被拐35年的小李媽媽,因為不懂漢語,一直不知道家鄉在哪。經過好心人的接力幫助,終於回到黔西南州,與娘家人再相聚。志願者到機場接到小李及家人。羅顯龍 攝不懂漢語 離家35載被當精神病小李是河南新鄉輝縣人,多年來她一直有個遺憾:聽不懂母親說的話,也不知道母親究竟是何處人。小李介紹說,從自己記事以來,就聽村裡人說母親是被從重慶火車站拐來的。但是母親一直說著身邊人聽不懂的語言。
  • 跨國婚姻其實是買賣,大量柬埔寨女子被拐賣,中介是犯罪"中轉站"
    柬埔寨女子森幹那3次利用他人身份信息出入中國,她嫁給了中國福建和安徽的兩個男人。近日,中國司法文書網站公布的判決書顯示,森幹那一審被判處拘役3個月。事實上,「跨國婚姻」引發的刑事案件並不鮮見,包括拐賣婦女、非法跨境(跨境)犯罪、詐騙等。
  • 一越南女子被跨境拐賣到中國,灤州公安成功解救
    近日,河北省灤州市公安局出入境大隊聯合古馬所派出所成功解救一名被拐賣越南籍女子。9月16日,古馬派出所接該轄區腰老李村村民蔡某利報警稱:經人介紹購買做媳婦的女子精神有問題,自己被騙了。灤州市公安局大隊知悉此事後高度重視,通過聘請翻譯、調查走訪發現該女子為越南籍人,無有效證件。
  • 大媽從柬埔寨買兒媳後變「中介」拐賣婦女還帶著翻譯
    在上述案件中,朱桂香等人組織來中國的柬埔寨女子,均為本身有意願嫁到中國的。而今年5月合肥中院審結的一起涉及跨國婚姻的案件,則是拐賣、收買柬埔寨籍婦女。該案被告人達16人,涉及被拐賣的柬埔寨女子10人。從「買」 到「賣」廬陽區法院公布的判決書,披露了上述拐賣婦女案案發經過:2017年7月,被告人葉本副花16萬元從被告人徐仁嬌處買了一名柬埔寨女子做兒媳。
  • 中國旅遊新聞網:走近神奇的布依族摩經
    布依族的「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摩」包括「大摩」、「小摩」、敬神、求雨、掃寨、祭祀和符咒等;廣義的「摩」還包括與陰陽訟師的對答、預測吉兇、巫術等。   對於摩經就是布依族「聖經」的說法,望謨縣縣長農文海表示肯定。他認為,布依族摩經是布依族古歌、山歌、傳統道德、風俗習慣、傳統節日等的起源,是布依族的史書。
  • 1988年,女研究生王蓮被一16歲女孩拐賣到山東,獲救後母親哭到崩潰
    1988年,一位叫做王蓮的女大學生就因太容易相信他人而遭受到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但沒想到女孩卻領著她到了一處偏僻的地方,將她以2480元的價格賣給了當地的一個中年男人。 這種拐賣背後的生活會遭遇什麼,想必也不用我多說了。王蓮每天都在遭受男人的打罵,無人性的虐待和語言羞辱,男人還將她關了禁閉,要求她一定要為自己生個兒子出來。這一切都讓王蓮近乎崩潰,甚至一度想過要了解自己的生命。
  • 拐賣兒童調查:哪些孩子被賣了?誰賣的?賣哪了?
    一文弄清這五個真相人販子「梅姨」的疑似畫像刷屏了,勾起了每個人心底對於拐賣兒童的痛恨。雖然痛恨是清晰的,但拐賣兒童始終都是一宗面目模糊的地下交易,本文試圖通過3W(who/ where/when)原則,揭開拐賣兒童的神秘面紗。哪些孩子容易被拐賣?從年齡上說,6歲以下都很危險,但不滿1歲的孩子最容易被拐賣。從性別上說,男孩比女孩危險。
  • 女子拐賣女孩後,反被機智的女孩賣掉,如何評價本案?
    於瓊對眼前遇到的好心人,千恩萬謝,就在女子準備買票時,突然對告訴於瓊,自已有點急事,要先去舅舅家一趟,讓於瓊陪自已一起,然後再送於瓊回家,於瓊只好答應了女子,跟婦女一起來到了舅舅家。但到了婦子的舅舅家後,於瓊立刻發現不對勁了。女孩獨有的敏感讓她發現有人在盯著她看,結果她眼睛瞄過去,發現這個所謂的「舅舅」一直在死死地盯著她。原來,這個女人是人販子,他們在密謀,要以4000元的價格賣掉劉慧。
  • 你還在學「啞巴英語」?是該想想法子教你怎麼說英語了
    有英語老師反映,上英語課是最消耗體力的,因為一節課三分之二的時間老師都在領讀單詞和詞彙,就如此上課的方式,有部分孩子還是不會讀,他們學的是「啞巴」英語,學習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平時也都是重視卷面成績,而忽略了口語和聽力,自己不會用英語表達,別人說的也聽不懂,只有一個心思就是刷題。這樣學英語,就算成績上去了,用處大嗎?
  • 女子抱病危男嬰寶雞就醫 醫院報警發現竟是拐賣兒童
    警方一查,男嬰竟然是被拐賣的!  參與拐賣男嬰及另外幾起拐賣兒童案的6名被告人一審獲刑後提出上訴,近日,省高院終審裁定維持原判。經查,該婦女姓李,43歲,河南宜陽縣人。司法鑑定顯示,李某不是男嬰的生物學母親。據李某供述,去年2月10日,河南伊川縣男子劉某打電話讓她去四川西昌抱個孩子回來。她到了伊川後,劉某給了她2000元路費,承諾把孩子抱回洛陽再給她3000元。2月12日下午她到達西昌。次日,西昌男子楊某聯繫她,隨後到郊區見了一個剛出生的男嬰。2月14日,楊某稱收到劉某匯款4萬元。
  • 為什麼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不會說?
    很多中國人遇到過這樣的窘境,雖然從小學到大學都一直學習英語,學了十幾年,但遇到需要開口的時候還是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這就是中國式的啞巴英語。單詞背了幾千,語法也會,可是為什麼說不出來呢?學了十幾年,還沒有國外三歲小孩說得流利。
  • 雲南女子35年前被拐賣,如今回家父母雙亡,人販子逍遙法外!
    (圖片源於網絡,與本文無關)時間回到1986年6月,那一年是家中老三的李桂英還叫李小三,年芳10歲,原本平靜的生活在那一年被一個來底武村認親的陌生人所打亂。那人名叫黃某友,鹽津串師壩人,35年前,他從鹽津來到蕎山底武認親。
  • 大案紀實——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大山裡,15年轉賣3次,被打到精神失常
    四川一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大山裡。15年來在附近村子裡被轉賣3次,嫁給了兄弟倆,生了2個孩子,還被打到精神失常。在2000年,一個正在上大一的小姑娘被人販子拐賣,被囚禁17年...被拐賣後的女子曾經嘗試著逃跑,但是每次都被人抓了回來暴打一頓,到後來買她的人只要不開心就會毆打女子,女子曾經把自己家裡的地址、父母名字告訴買她的人,希望買她的人能發善心放了她,但是買她的人不放她走,除了打她還把她鎖在房子裡不能出門。
  • 大案偵破紀實——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大山裡,15年轉賣3次,被打到精神失常
    四川一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大山裡。15年來在附近村子裡被轉賣3次,嫁給了兄弟倆,生了2個孩子,還被打到精神失常。在2000年,一個正在上大一的小姑娘被人販子拐賣,被囚禁17年...失蹤17年的女兒突然說被找到,老父親哭得淚流滿面,當得知女兒的現狀,老父親有氣卻沒辦法出,實在是憋屈啊!
  • 20年!離家六千裡!永德警方協同河南南陽警方幫助永德縣一被拐賣女子找到回家路
    三個女孩被關到沒有燈的黑屋子裡,又餓又害怕,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帶到了哪。2020年夏天,在各地警方的努力下,終於在雲南臨滄永德縣永康鎮的一個山村找到了茶正芳的父母親人。見面那天,茶正芳撕心裂肺的喊著「爹——,媽——」,時隔20年這家人終於團聚了。
  • 10月18日 英語專家曲剛:突破「啞巴英語」
    希望你能到北京各高校講講,讓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少走點彎路。  林白:曲老師,據我所知您並不是英語專業出身,原來是學理工的,怎麼會成為一個英語教育專家的呢?  曲剛:我學英語有20多年的歷史了,這20年可以分成兩個10年,頭10年是在沉重的傳統英語制度下走過來的,我覺得我是一個好學生,考試的分數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