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看看「發物」是什麼?
「發物」是一個純中國原創的概念,更多是在民間流傳。
單從字面上解釋,「發」我們可以理解為「誘發、引發、助發」的意思。也就是說,在食用某種食物以後,病人病程延長,遷延難愈,甚至加重病情;之前患病治癒的,在食用某種食物後有可能舊病復發,甚至加重的,這些食物都可以稱之為「發物」。
在通常情況下,「發物」也是食物,適量食用對大多數人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適,只是對某些特殊體質以及與其相關的某些疾病才會誘使發病。
不同地區和國外的「發物」有啥不同嗎?
不同地區(南方、北方,東部,西部)、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人對「發物」的理解也五花八門。
仔細分析會發現民間「發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1) 一類是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比較典型的比如說辣椒、蔥、蒜等;
(2)一類屬於高蛋白,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蛋、海鮮魚蝦、牛羊肉則屬於這一類。
外國人的食材大都比較單一,中國人的餐桌就豐富多了,所以我們國人遇到「發物」的機會可能更多點。
對「發物」作用機理,現代科學研究發現了什麼?
「發物」中如雞、蛋類、豬頭肉等對人體而言為異體蛋白,這種異體蛋白就可構成過敏源而導致人體發病,有一部分人吃了可以出現變態反應。魚、蝦、蟹類本身就含組織胺,而組織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擴張、充血、血漿滲出、水腫、腺體分泌亢進及嗜酸粒細胞增高等,從而導致了機體變態反應,即過敏反應,誘發皮膚病,如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發熱等。
是不是「發物」,因人而異?
一般來說,生病之後,那些引起疾病復發或加重的食物是「發物」。外科類疾病,例如癰腫瘡瘍、丹毒、淋巴結結核等,以及剛手術的病人,要注意飲食,等到了恢復期,可不必限制太嚴,適量食用即可。
開刀後飲食的選擇,涉及兩個問題:
(1)人體整體恢復:這個從現代醫學上考慮,例如手術病人如果合併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就要注意飲食調節,一定要注意忌口「發物」,這個是中醫和西醫大都有統一認識的,這裡就不多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搜一下,很多這方面的飲食養生知識。
(2)手術刀口的癒合:這是我們下面論述的主題,希望對您有些幫助。
術後常說的「忌口」,就是指忌食「發物」。
大家想必都聽說過,在手術後,為了不影響傷口的癒合速度,就不要吃「發物」。
但不管你在的地方說什麼食物是「發物」,在西醫外科醫生的眼裡,目前一般還沒有明確的「發物」的概念。
影響傷口癒合不宜吃哪些「發物」?
一些海鮮類的食物和辛辣的食物,引起皮膚過敏的「發物」,如海鮮蝦蟹、海藻等食物中可能存在特異蛋白,患有各種過敏性疾病的人不適合吃。
「發物」引起上火、咽喉痛,是由於滲透壓引起,如富含糖分的桂圓、荔枝等,會導致口腔黏膜脫水、乾燥,繼而受到細菌入侵,長瘡、長潰瘍,會影響病人整體,理論上對刀口癒合應該也不會是好事。
刀口癒合如何,關鍵不在「發物」。
很多身體有手術創口的病人在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時,會感覺傷口處有疼、癢的情況,甚至會有傷口發炎的感覺,他們會認為是由於吃了影響傷口癒合的東西。
不過這種影響更多的是一種感官上的影響,因為辛辣的食物會使體表血管擴張,皮膚的敏感性增強,同時也會放大傷口癒合的一些正常感覺,一般對於傷口癒合並沒有太多實質性影響。
有些病人會因忍受不了瘙癢的感覺而去觸碰、抓撓傷口,這樣的話就會使傷口感染,真的影響癒合,還印證了吃「發物」會讓傷口癒合變慢這種說法。
刀口癒合如何,關鍵在如下幾個方面:
(1)血糖水平(糖尿病是公認的高危因素,血糖越高越危險);
(2)病人自身的皮膚癒合能力;
(3)全身體質狀況;
(4)術區局部狀況;
(5)醫生的手術技術水平,特別是切口的縫合水平;
(6)刀口的局部敷料、外用藥物合理使用和新材料創新:最理想的是既促進癒合,又減少瘢痕。
總結觀點
傷口、手術切口癒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感染、傷口內存在異物、組織受壓缺血缺氧、病人自身不注意導致傷口開裂等,直接影響的往往並不是飲食少量「發物」。
當然,一切「發物」,如果導致過敏,或「上火」,當然要嚴格禁食。雖然不一定直接影響切口癒合,但導致整體的不適和病態,對局部切口痊癒,至少也不會是「加分」。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術後避免進食「發物」的原因。
撰稿:陳 琳
審核:於國泳
審閱:龔燕冰
■作者簡介
陳琳,博士、副主任醫師。主治: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癱/連帶運動,眼肌痙攣(Meige症候群),腦出血,腦梗死,腦血管疾病(頸動脈狹窄等),腦積水,帕金森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髓腫瘤,脊髓栓系,顱內腫瘤,腦外傷顱骨缺損,運動神經元病(ALS)。出診時間:每周五下午專家門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城院區門診二樓腦病三科神經外科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