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會盯著熊二發呆,同時腦子裡會反覆的問自己一個問題,這熊孩子到底是哪裡來的? 如果不是熊二確實跟我長的太像了,我真要懷疑當年在醫院裡抱錯了。話說遺傳基因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梗,無論你自己再怎麼樣不願意承認,其實孩子的很多天生特質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型。要說心裡懷疑熊二是別人家的孩子那是開玩笑,因為他身上有太多與生俱來的特點都可以從我和熊爸身上看到。熊爸的暴脾氣,我的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熊爸的扁平足,我的長胳膊長腿,熊爸的低情商,我的高智商。。。就連一些生活裡的瑣事和習慣動作都可以找到出處。在從來沒人教過的情況下,熊二永遠跟我一樣喜歡盤腿坐著,也跟熊爸一樣無論喝什麼都要剩個碗底,即便是白開水也不能全部喝乾淨,真不知道他在躲著什麼。
遺傳基因據百度百科解釋也稱為遺傳因子,是決定生物遺傳特徵,具有複雜結構的化學物質。1953年,美國遺傳學家沃森和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裡克和威爾金斯發現,在人的受精卵的46個染色體中,含有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學物質,稱為基因。它是存儲、傳遞遺傳信息和複製細胞的主要物質基礎。遺傳信息從一代細胞到下一代和從一個個體到其後代的儲藏和傳遞,牽涉到一種化學機制。我記得在2003年有新聞報導說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繪製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所有目標全部實現。已完成的序列圖覆蓋人類基因組所含基因區域的99%,精確率達到99.99%。當時也是因為人類的這個成就,所以一種新興的學科應運而生,叫做「生物信息工程學(bioinformatics)」。很多我的學生物工程學的同學都轉而自學了計算機編程,從而搖身一變成了生物信息工程學的專家。我記得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末期到二十一世紀初期,生物化學,生物工程學,生物信息工程學曾經很是熱門的學科。我考大學那會兒,班上所有的學霸不是學醫就是選擇北大或清華的相關專業。不過現在再說起來生物信息工程好像沒有那麼神奇了,人們越來越發現並不是像之前想像的那樣破解了所有基因組序列,就可以解決所有遺傳領域的問題。
我對遺傳基因的了解還是停留在高中生物課的淺顯認知上,只知道上一代的容貌,身材,性格,智商,家族病都會通過基因遺傳到下一代,甚至下幾代身上去。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孩子跟隔壁老王長得很像那就一定有問題。這個梗是大家都津津樂道的一個冷笑話,聽起來好像一點兒也不真實,但我在生活裡還真遇見過這樣的事情。
那是發生在我上graduate school時認識的一個老大哥身上的事情。那時來美讀研究生的學生多數是結了婚的小兩口,也許是老婆來陪讀,也許是老公來陪讀,反正很多都是夫妻倆在一起。而且中國留學生在一起也會不自覺的按已婚未婚分社交圈子。結了婚的跟結了婚的玩兒,單身的跟單身的瘋,互相少有交集。我的這位學長就是我們這群已婚學生中的老大哥。他比我們大好幾歲,認識的時候他剛把老婆從國內接過來。兩年多以後快畢業的時候他喜得貴子,大家還湊份子給他買了很多嬰兒用品,那是我們這群人裡迎來的第一個baby。很快我們這群人都相繼畢業找工作各奔東西了,臨走前還聽說老大哥很快把自己的媽媽接來看孩子了。這本來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但一年多以後劇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在一次跟友人的聚會上聽說那位老大哥離婚了,細問原因才知道是因為老大哥的媽媽發現自己的孫子長得不像自己的兒子。老大哥當初找工作搬到另外一個城市,跟他一路搬過去的還有另外兩口子,是老大哥的朋友。在學校上學期間他們兩家就走動的比較近,所以當時兩家人在同一個城市找了工作也不奇怪。但據說問題出在一年多以後,老大哥的兒子長到一歲多,奶奶越看他越不像自己的兒子,倒反而很像經常來家裡玩的兒子的朋友。老太太一心之下讓兒子悄悄的去做了親子鑑定,當然結果很顯然,那男孩子不是老大哥的兒子,而是他朋友的。兩家人因此而徹底失去了生活的平靜,老大哥離了婚,但他朋友卻沒有他娶老婆,而是帶著自己的老婆很快的搬去了紐約。這個故事的結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讓我理解了遺傳基因的神奇性。
從那以後我總是在不自覺的非常八卦的暗自觀察身邊的人,甚至是公共場合的陌生人,好像潛意識裡總有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感覺。觀察來觀察去我發現很多孩子都是很完美的結合了父母雙方的特點,猛一看好像也像爸爸,也像媽媽,但仔細看卻好像又誰都不像。很少看到孩子完全只像一個人的,但這樣奇怪的現象卻發生在了我們家。我家熊大是熊爹年輕時的翻版,他的臉上很難找到我的一點點特點。而熊二卻好像跟我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無論誰見了都說他跟我長得太像了,而哥倆彼此卻不像親兄弟。兩個星期前我們全家出去吃飯為我慶生,我突然發現坐在桌邊的四個人好像是兩個家庭的重組。一邊是繼父帶著自己的兒子,一邊是後媽帶著自己的兒子,那兩個男孩子之間沒有絲毫的交集。我把這個想法跟先生說了,他搖頭晃腦的看了半天說:「真是呀!熊大是我的肯定沒錯,這熊二還真得去查查。」媽呀,幸好我人正不怕影子斜,否則這不是給自己找事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