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目前,在國際上,腦血管病的診治已進入精準化醫療時代,早篩查對於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省人民醫院通過對45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常見的危險因素篩查及管理發現,對高風險人群進行頭頸動脈聯合超聲檢查,進而給予個體化的預防幹預,可以極大地避免腦卒中(俗稱腦中風)的發生,減輕患者的家庭負擔。
數據顯示,省人民醫院腦血管病年住院患者6300多人,90%以上是腦梗患者,年齡多為40歲以上,而低齡化的發病趨勢日趨明顯,應當引起人們的注意。
■受訪專家
陳曉虹
遼寧省腦血管病防治指導組組長、省人民醫院腦血管病治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早篩查早預防可減少發病
李先生最近憂心忡忡,一方面是為哥哥擔憂,因為哥哥一早起來突然左側手腳不聽使喚了,到醫院一查,右腦內大血管閉塞,腦左側血管也狹窄。另一方面,也為自己擔憂。父親50多歲時就因腦血管病去世,姐姐也因腦血栓癱瘓在床。他隱約感覺到腦血管病正向自己逼近。
在省人民醫院醫生的建議下,近日他做了腦血管超聲、頸動脈超聲檢查,不出所料,他也出現了腦血管和頸動脈狹窄的情況。遼寧省腦血管病防治指導組組長、省人民醫院腦血管病治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陳曉虹說,李先生還算幸運,在血管堵塞前發現了病變,這樣可以早期進行幹預,畢竟他還不到50歲。她解釋說,腦血管病的精準醫療要求,對腦血管病的患者要進行就醫全程的管理,包括高危人群的篩查、對高危人群的長期管理、病因診斷、個性化治療(包括急性期的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及病情穩定後的康復治療、心理治療和二級預防等)。
陳曉虹說,經常頭暈或經常發困,很多人不知道這可能是腦血管病變的一種徵兆,實際上腦動脈病變可能早已潛伏在身體裡了。「45歲以上的人群定期檢查頸動脈超聲和腦部都卜勒(俗稱腦血流圖),對於早期發現腦動脈(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或狹窄十分必要。」
目前,頭頸動脈聯合超聲檢查能夠清楚地對腦血管病變進行早期診斷,這種檢查無創,價格也便宜,性價比高。
具有3項及以上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做檢查
腦動脈粥樣硬化,包括頸動脈粥樣硬化和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病的重要原因。
陳曉虹提醒,下列人群需要進行腦血管病發生風險的評估:40歲以上、肥胖;常年吸菸、運動量少;有家族腦血管疾病史;有高血壓、糖尿病、房顫等疾病;血脂異常。具有其中3項及以上危險因素的人群,均需要做頸動脈超聲及腦部都卜勒超聲檢查,目的是早期發現頸動脈斑塊(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表現)、頸動脈狹窄、顱內血管狹窄人群,給予及時幹預,避免腦卒中的發生。
陳曉虹說,由於公眾對腦血管病發病原因認知不足,許多人在說起腦血管病的治療時,首先想到的都是通血管,如靜脈點滴一些中藥等,但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國際上腦血管病的治療已經進入細分層次階段,針對腦血管病發病原因的不同,進行個體化治療,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時下,國際上公認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可以分為幾大類:大動脈粥樣硬化型,即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關的腦血管病,是腦的主幹動脈或皮質支狹窄50%以上或閉塞;心源性栓塞型,是不止一個血管支配區的栓塞或為多個部位的栓塞,常見的原因有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病、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心臟疾病; 小動脈閉塞型,頭部CT或MRI顯示病灶直徑小於1.5釐米; 其他少見病因,如血凝障礙性疾病、血液成分改變、血管炎、血管畸形等;不明原因型。
急性期治療結束後仍需對患者進行長期管理
陳曉虹認為,腦血管病不能靠一方、一藥的簡單治療,而是需要經過系統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評估,精確的病變血管定位,根據不同原因、不同身體狀況、不同疾病的嚴重程度,經過全面分析後,才能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從而提高其生存質量,提升診療成效。
「腦血管病發病急驟,致殘率高,一旦發病其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且容易復發。」陳曉虹說,為了減輕腦血管病的致殘率和降低復發率,需要對患者進行長期管理。急性期治療結束後,並不意味著治療的終結,而需要進行出院後的延伸管理。
「我們提倡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全程管理,即患者離院後,仍然為患者提供長期的生活方式指導、用藥管理和隨訪服務,尤其是對血管內治療,顱內外支架植入術後患者的管理尤為重要。減少發病,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這是醫生和患者的共同目標。」陳曉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