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元宵,元宵即是湯圓,每年的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湯圓的發明者,湯圓的做法,以及湯圓的寓意,祝福網友們元宵節快樂。
湯圓的來歷:
實際上,湯圓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今天小編和大家講述下,關於湯圓最常見的兩個典故。其一,漢武帝時期,有一名宮女,名叫元宵,此女擅長做湯圓。在宮中的元宵十分想念家中的父母姐妹,經常一個人在閨房中哭泣,這種思家之情深深的感動了東方朔。於是東方朔就編造了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以此為由讓漢武帝批准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與其同時,允許宮女出宮。正月十五這天到來的時候,宮女元宵提著寫有「元宵」兩字的燈籠,帶著自己做的湯圓順利出宮,終於和家人團聚,享受著夢寐以求的天倫之樂。從此湯圓就被稱為元宵!
其二,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後,外敵不斷入侵,於是李世民便派遣郭子儀出兵抵抗。郭子儀凱旋歸來時已經過了春節,為了犒勞功臣,李世民決定在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日,為郭子儀補設一個小年,而且要求御廚一定做出新鮮的食物來招待郭子儀。命令下達的簡單,但是執行起來卻成為了一個困難的事,御廚們開始不知如何是好,最中一個聰明的御廚想出了一個辦法,將米磨成面,然後包上餡後做成美食。唐王李世民和郭子儀品嘗完美食之後,讚不絕口,於是問道御廚,此物何名?御廚靈機一動,說道:「白麵團」!緊接著,魏徵說道:「這些白麵團圓溜溜的,象徵著天下一統、人民團圓,就叫唐圓吧!」李世民聞之大喜,傳令下去,每年的這一天都要吃唐圓。因為唐圓和湯圓諧音,最終湯圓這個名字便在民間流傳下來了!
湯圓的做法:
湯圓最早的時候主要以什錦餡兒和棗泥餡兒為主要食材,什錦餡兒主要是將白糖、豆沙、玫瑰、芝麻、黃桂、核桃仁、果仁混合在一起,有點類似於月餅中的五仁餡兒一樣。而棗泥餡兒主要是將黑芝麻、核桃仁、果仁、豆沙、棗泥混合在一起。由於人們不斷的追求高標準的美食,現在的湯圓已經出現了眾多的口味,商家也打破常規,不但發明了咖啡味道還有抹茶等口味的湯圓。
傳統湯圓的做法,根據口味準備好所有材料,黑芝麻放入乾淨的鍋內炒熟。把炒熟的黑芝麻晾至不燙手,放入食品加工機內打碎。打碎的黑芝麻粉倒出來放入碗中。再把黑芝麻粉放入搓勻成湯圓餡。糯米粉加水和成麵團。取出25克左右的麵團按扁,放入開水鍋內煮1-2分鐘。撈出煮好的麵團與原來的糯米麵團放到一起。用手揉勻。把麵團用手搓條分割成劑子。分割好的劑子用手搓圓,黑芝麻餡也搓條分割並搓圓。取一個糯米麵劑子用手捏成燈盞窩的形狀,放入黑芝麻餡。用手把口收緊並搓圓。做好的湯圓生坯底部粘些糯米粉放在帘子上或者盛湯圓的模具中。鍋內放入清水大火燒開,放入湯圓。
美味的湯圓就製作完成了,將做好的湯圓放入沸水中,蒸煮一分鐘即可食用。但是小編建議大家在吃湯圓時儘可能少食,畢竟屬於高熱量的食品,食用過多的話對身體是不利的。
湯圓的寓意:
在煮湯圓的時候,開鍋後會漂浮在水面上,不禁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當空。天上的明月,碗裡的湯圓,象徵家家戶戶團團圓圓,也是人們對闔家歡樂的美好象徵。
湯圓的諧音是團圓,能更直接的表達人們對一家人團圓的期盼。當今社會,正月十五的時候,大家都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人們更是通過湯圓這種食物來寄託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一輪明月成為了感情連接的橋梁,湯圓成為了思念的信物,人、月、物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愛的空間,一切美好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