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我們都知道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那麼有誰知道,為什么元宵節要吃湯圓嗎?元宵節吃湯圓有什麼寓意?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和傳說故事,以及元宵湯圓的做法。
「元宵」的由來起源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
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據傳說,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有一年大雪天,東方朔在御花園看見一位叫作「元宵」的姑娘正準備投井。原來元宵自從進宮後,就不能與家中雙親、妹妹見面了。東方朔決定設法讓元宵與親人相聚。
一天,東方朔在長安街頭設攤佔卜。可是每一個人得到的籤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時之間,長安街引起了恐慌。人們紛紛詢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赤衣神女下凡火燒長安城,您們可以向皇上尋求辦法」。隨手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連忙請來東方朔,東方朔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城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燃放鞭炮、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消災解難」。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辦。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彩,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製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據糯米湯圓外型圓圓的,裡面帶餡或實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則叫湯圓。元宵湯圓可以有很多花樣。尤其帶餡的品種最多。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蝦米等。還有菜餡元宵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稱「五味元宵」,寓意勤勞、長久、向上。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元宵湯圓的做法
南方人做「元宵」時,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蘿筐裡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煮「元宵」也有技巧:輕輕捏。 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煮出來的「元宵」,裡外易熟,軟滑可口。 開水下。鍋內水開後,放入「元宵」,用勺背輕輕推開,讓「元宵」旋轉幾下,就不粘鍋底。 文火煮。「元宵」入鍋煮至浮起後,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則,「元宵」不斷翻動,受熱不均勻,外熟內硬不好吃。 點冷水。「元宵」入鍋後,每開一次應點入適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兩三次後,再煮一會兒,即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元宵」質軟不硬,香甜可口。
具體介紹一下:
元宵做法
口味:甜
主料:麵粉、糯米麵
配料:白糖、核桃仁、金糕丁、瓜子仁
元宵湯圓的做法:
1.將核桃仁、金糕丁與麵粉、白糖、瓜子仁一起放入盆中加入適量涼水拌成餡,再製成五分見方的餡塊,放在通風處晾二十四小時。
2.將餡塊過涼水,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再在涼水中蘸一下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如此四次,使糯米麵全都沾在餡塊上即成元宵。
3.用旺火將水燒沸,把元宵分批下入沸水中,用勺沿一個方向在鍋底推動,待元宵漂起後改用微火煮,並向鍋內灑一些涼水,等元宵漲起,餡心煮化即成。
加點糖,元宵湯圓的口感更好。
以上就是關於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以及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及湯圓的做法介紹。馬上就是2019年元宵節了,趕緊做一碗湯圓元宵,與最親的家人愛人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