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生病,家長就著急,最讓媽媽焦慮的是寶寶發燒,寶寶一發燒,爸爸媽媽心情就像坐過山車,起起伏伏,亂了陣腳。
前一陣子,6個月大的寶寶因高燒不退,在村衛生所接受了灌腸治療,之後燒沒退下來,病情反而越來越重。家長趕緊帶寶寶到了武漢兒童醫院。
檢查結果讓大家目瞪口呆:寶寶心臟、腎臟、肝臟受損,甚至出現了急性腎功能衰竭!
寶寶當時每天要做10幾個小時的透析,通過機器維持生命,將來有可能要腎移植。
聽到這種事情,讓人痛心疾首,小小一次發燒,處理不當毀了一個孩子,可這種事情並不是個例。
一、灌腸治療常用於什麼情況?
灌腸治療據說白了就是一種清潔腸道或給藥的方式,這種方法在正規醫院有使用嗎?
有,實際上灌腸在兒科使用,一般來說就是三種情況。
1、清潔腸道,比如要做腸鏡之前的清潔檢查、嚴重便秘、巨結腸的孩子。
2、為了檢查或者特殊治療為目的的灌腸,比如巨結腸造影檢查,水合氯醛灌腸讓孩子保持鎮定或者睡覺狀態。
3、通過直腸給藥治療,比如用開塞露治療便秘,用布洛芬栓劑治療發燒。
二、灌腸退熱靠譜嗎?
那我們再來看看外面的所謂灌腸退熱,就是把藥物通過導管從肛門注入到腸管內的直腸給藥方式,達到降溫的目的。
這種療法其實並不少見,特別是在邊遠的地方,甚至還有臭氧灌腸,但是靠譜嗎?
首先藥物成分複雜,容易造成肝腎功能損傷。我看到一些網友留言,灌腸包治百病花樣百出,不但能用於感冒、腹瀉、肺炎、連便秘咳嗽都可以。
灌腸的藥可謂五花八門的,生理鹽水、板藍根、喜炎平、慶大黴素等等,感覺就是能吃的能點滴的,都能灌。
開展這項療法的醫生,也是說法不一,有的說灌腸孩子不受罪,效果好;有的說不吃藥少點滴,這是健康療法;有的說吃藥打針不見效就要灌腸。
這樣的療法不但不靠譜,還有副作用!
三、為什麼不推薦?
我們常用的給藥方式通常是口服和注射。通常首選口服,因為口服更方便安全,劑量準確,口服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一般高於直腸給藥。
注射用藥分為靜脈給藥和肌肉注射,主要用於危急重症病人,優點是給藥更快,吸收更快,用藥量準確,藥物不會被胃腸道所消化破壞。
直腸給藥比如退熱栓,藥量是固定的,孩子體重變化大,這樣給藥劑量不容易準確。
而且藥物容易外洩,吸收面積小,有些藥物還會造成過敏,局部潰瘍;插管灌腸操作不當還可能引起腸道損傷,導致出現穿孔等風險。
況且,很多藥物屬於注射和口服藥物,根本不是專門為直腸給藥的栓劑。
我國的《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裡,都沒寫通過屁股灌入藥物這種方式,從來也沒有哪本書,哪個指南說明抗菌藥、中成藥可以灌腸給藥,請問這樣公然把口服藥和注射針劑拿來灌腸是不是屬於違規操作,違規用藥。
那也有人會問,灌腸退熱不好,可為什麼很多孩子一灌腸就好了呢?
一灌腸就好了是有的,而且發生概率不會低。灌注生理鹽水本身可以帶走部分熱量有助降溫,有乙醯氨基酚或者布洛芬成份的感冒製劑藥物,也可以起到退燒效果。
孩子發燒大部分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基本自愈性疾病,在不用藥的情況下,大部分孩子時間到了也會好,所以灌腸治療後孩子退燒了,病情好轉或者痊癒一點不奇怪。
說穿了灌腸退熱沒有任何特別之處,除了孩子在腹瀉嚴重、嘔吐時,不肯吃藥情況下,才推薦使用退熱栓用於退熱之外,其它所謂的藥物灌腸真的不要嘗試了。
在服藥可以解決的情況下,何必找這種風險那麼大,吃力不討好的方法來退熱。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看法嗎?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讚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