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與庫布其沙漠「相遇」,大漠「野牛」與蝦蟹「同養」。這一切,活了半輩子的杭錦旗呼和木獨鎮牧民那仁滿達胡以前想也沒敢想過。
說起那仁滿達胡,可謂是杭錦旗的名人——「養牛大戶」「致富帶頭人」「媒體採訪發言人」,大家都喜歡稱他為老滿。我們見到他時,他正在自家的牧家樂院內給僱的養牛工人和餐飲服務員布置當天的工作事項。「你們早來些日子,我這裡買魚、買螃蟹、買牛、吃飯玩沙的人很多,可熱鬧了。」那仁滿達胡笑著把我們迎進了他的蒙古包辦公室。說起這幾年的發展,那仁滿達胡感慨地說:「沒有庫布其沙漠水生態項目,我哪能養近千頭牛,更不敢說養魚、養螃蟹了!」
老滿所說的庫布其沙漠水生態項目,是杭錦旗近年來經過反覆實地調研、勘察、論證,最終決定的「引黃入沙」。即每年的春季開河期,將黃河凌水引蓄到庫布其沙漠腹地,最終實現從黃河引水、自流經過庫布其沙漠、再退還黃河的水循環格局,實現區域水系的互連互通,以加快治理和改善庫布其沙漠的生態環境。據介紹,2015年至今,累計分凌引水2.6億立方米,不僅大大減輕了凌汛壓力,還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形成近100平方公裡的水面和溼地。被確定為全國江河湖連通項目。
有水就有希望,有水就有生機。老滿家昔日寸草不生的8800畝「沙漠」草場,如今沙水相連,湖水蕩漾,長出了沙柳、楊柴等優質牧草,一幅「大漠千島湖」的景象。有了草、有了水,老滿也放開了膽子,甩開了膀子,要大幹一場。
2015年,黃河水引進庫布其沙漠後,從小生活在沙裡的那仁滿達胡的腦子也隨著一片片碧水更加透亮起來。「那時,我家只養著十幾頭牛。因為沒水、缺草,牛的膘情也不太好,牛肉也沒個好銷路,一年下來,也就維持一家人的吃喝,掙不上幾個錢。」老滿開始給我們講述他的發展史。2016年,他想再多養幾頭牛,但賣給誰、咋能賣個好價錢?又成了老滿的惆悵事。「前幾年開始,開著越野車來玩沙的人越來越多,但附近沒有吃飯休息的地方。於是我就想,開上個牧家樂,既能做餐飲住宿營生,還能把自家的牛肉賣個好價錢。」老滿介紹說。於是,他在增加養牛數量的同時,建了兩個小蒙古包開始做牧家樂。一年下來,純收入4萬多元,比頭一年收入增了一倍多。
看到這收入,老滿更放心地開始擴大養牛數量、擴建牧家樂。截至今年,他家的牛達到800多頭,牧家樂蒙古包6座。「今年,我賣了200頭牛,掙了100多萬元,牧家樂收入20多萬元。」老滿說。「你和僱的人能養得過來這麼多牛嗎?」記者問道。老滿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沙裡有水有草,不用專門給牛餵草、餵水,連棚圈都不用,都在沙裡散養。牛在沙裡吃喝都自行解決。客戶們都叫我們這牛是『野牛』。」
黃河水引入沙漠後,老滿家的草場裡形成了近1000畝的大小湖泊。看著一汪汪的水泊,他又琢磨起了水產養殖。2018年,他又投入80萬元,與專業的養蟹人合作養起了螃蟹和魚。「今年國慶、中秋節的時候,我這批螃蟹和魚上市賣了近30萬元。」老滿高興地說:「今年,我試養了2000苗小龍蝦,明年秋天就能上市。到時你們過來不但能吃上我這沙漠螃蟹,還能嘗嘗沙漠小龍蝦。」
與老滿的交談中,我們與他算了算他這5年養牛和水產養殖的帳,「你這五年收入咋也在500萬元以上了。」記者笑問道。老滿略帶靦腆地應聲道:「差不多、差不多。」記者又笑著問:「今年,國家正在制定著第十四個五年發展規劃。你有沒有自己後5年的發展規劃。」老滿略作思考地說道:「談不上規劃,就是有點想法。明年準備再把牧家樂擴建一下,再上一些沙漠宿營、燒烤、水上遊樂等項目,把牧家樂辦成牧家遊;明年開春再買上一二百頭牛犢子,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現在我正與四川成都一家農產品企業談合作,談成後,我和我們這裡養牛戶的銷售問題就全解決了。我養的牛數量會更多,水產養殖規模也會更大,5年下來收入咋也比這5年要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