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貯水山建了神社 抗戰勝利後青島人搗毀

2020-12-20 半島網官網
  

「青島神社」門前的石牌坊(資料圖片)

  

神社早被拆除,如今只留下108級臺階

  

貯水山兒童公園

  1914年日德戰爭後,日本人佔領青島,他們除了把60多條主要街道名稱改為日本名外,還將毛奇山改為若鶴山,並於1915年開始修建「青島神社」,以紀念在日本侵佔青島期間陣亡的官兵。從山下通往神社的108級臺階,對於日本人而言是神聖的,而對於中國人而言,每一步都是屈辱。   

日本在海外最大的神社

  老青島人之所以習慣把貯水山稱為大廟山,就是因為山上曾有座日本大廟,而這座大廟就是「青島神社」。據說,這是日本在海外建的最大的一個神社。

  據史料記載,在德國侵佔青島時期,就有不少日本人來到青島。據統計,1907年有196人,1911年達312人,這時的青島還是個只有15萬人口的雛形城市,不算德軍官兵,日本人在青島的外籍人口數量中是最多的。在德佔時期,日本人作為亞洲人種同樣受到德國當局的歧視。在以德縣路經保定路至大沽路為界所劃分的兩個區域內,一個是歐洲人居住的「青島區」,另一個則是中國人居住的「鮑島區」,日本人跟中國人住在同一區域,他們大都集中在以聊城路為中心的一帶,並初步形成了日本方式的生活圈,德佔後期逐漸增至1000餘人。

  1914年日本佔領青島後,日本人的地位驟然抬高,日本人在青島的人數也直線上升,當年達到4000餘人。至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時,已達24551人,佔全市人口的1/10。中國收回青島後,日僑人數有所減少,而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後,1941年統計,在青島的日本居民(軍人除外)即達31895人,其居住範圍已擴大到黃臺路、龍江路,乃至八大關等處。人口的增長,標誌著跟隨大炮和刺刀而來的,不僅是經濟掠奪,還有包括生活方式在內的多種文化的侵入。

  據青島市北區情網資料顯示,日本第一次入侵青島時就做好了長期佔領的打算,除了將大量日本人移居到青島,還將60餘條主要街道名稱改為日本地名,同時還建立了一批為其服務的配套設施。其中規模最大、最引人注目的,要數1915年在貯水山建起的一座日本神社,名叫青島神社,以紀念在此次戰爭中陣亡的日本軍人。1918年12月10日,青島神社的主體建築完工,神社內建有金刀比羅神社大殿和稻菏寺等主體建築,山腳附近還有御膳房、禽鳥館、鶴池、動物館及相撲場等輔助設施。神社裡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星大神、大欹巳貴命和明治天皇及進攻青島時戰死的所謂英烈。每年10月7日,他們還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和廟會,以示不忘宗祖先賢。   

看到貯水山頭日本人就行禮

  青島神社的布局同日本國內的神社一樣。設在若鶴二丁目(今遼寧路)的山門是一個「開」字形的大型石牌坊,名叫「鳥居」(據說來源於古代動物崇拜雞的棲木),兩柱間寬10米許,高近15米。它的上面一根橫椽叫做「笠」,兩端翹起,下面一根橫椽叫做「貫」,起固定兩根柱子的作用;中間有一塊豎匾,上書「青島神社」四個字。鳥居兩側有一對巨大的日式石燈籠,形狀類似中國的寶塔,系用大塊花崗石堆砌而成,共分三層。底層為底座,中層為中柱,上層為燈室。燈室四面鑲玻璃,上覆四面石簷蓋,頂端雕有一顆石珠。山門前還立有木柵和「車馬止」字樣的告示牌。進入山門後是一條筆直而漫長的山路,直達山頂,路兩旁栽種著從日本移來的櫻花樹;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本軍人的象徵。走上108級石階,正面又有一架較小的第二鳥居,鳥居兩側也有一對小型石燈籠,穿過鳥居即來到廟堂前。

  按照日本神社的建築格局,廟堂分為三個殿,全部是木建築。前殿為拜殿,殿前立有一桿日本國旗,側面有一個蓄滿清水的石槽和一把長柄木勺,香客須洗手漱口「淨身後」方能入內。拜殿坐落在有4級臺階和低矮護欄的臺基上,它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也是最熱鬧的所在,一般都在這裡參拜。整個拜殿造型奇特,四面沒有牆壁,顯得十分空闊,而山牆也有屋簷,周邊覆蓋嚴密。它的正面有象徵王室的16瓣菊花徽記,通常垂掛帷幔,殿前還設有香客投放錢幣的「奉納所」(香資箱)。日本人參拜為「二拜、二拍手、一拜」,即先作兩個揖,再拍兩次手(意為提醒神明聽取參拜者的禱告),最後再作一個大揖(深鞠躬)。

  中殿為本殿,雖較拜殿規模稍小,但卻是供奉神靈的重要處所。後殿供奉神器和鎮廟之寶,造型取木樓式,底部懸空;屋脊排列多根橫木,呈魚脊骨形;下面以網狀籬笆圍牆與本殿連接,按例不開放。

  除了三座大殿之外,東側還建有兩座配殿。同時,又劃出一個若鶴公園,豢養著一些珍禽異獸,山上廣栽櫻樹和松柏,專供日本人玩樂,實際上把整座山變成了一個大神社。山上每天有和服木屐者穿梭來往,儼然是日本領土。

  「其實,那個時候並沒有限制中國人上山,但是根本沒有中國人願意去。」魯海說,為了防止「不恭」的事件發生,日本人還特意在牌坊旁邊立了一塊「車馬止」的牌子,提醒進出大廟山的行人注意:不能騎馬乘車入內。「在日本人眼中神社是個十分神聖的地方,他們對天照大神無比崇敬,節日來祭祀,走在馬路上,無論是在較近的遼寧路上,還是在較遠的包頭路上,只要能看到神社,就會止住腳步,遠遠地向神社深深鞠躬。」   

青島人搗毀日本神社

  在修建青島神社的同時,日本人還在旭公園(今中山公園)為佔領青島的陣亡官兵建了一座「忠魂碑」,與之遙相呼應。忠魂碑在公園東北山腰處,通體用大塊花崗石壘成,高7丈8尺5寸,護以石柵,前面敞開,碑前有3層石階,各14級。這座碑其實是一座石塔,碑中間有一孔石龕,以供參拜上香之用。與青島神社不同的是,到這裡來參拜的不僅有日本人,還經常強拉中國的中小學生來行禮默哀。不難看出,這座碑是青島神社的附屬設施和分會場,兩處實為一體。

  1922年,中日兩國政府就收回青島進行談判時,日本代表要求保留的11處日本居留民團財產中,青島神社和忠魂碑就佔了兩處。1938年日本再次佔領青島,青島神社和忠魂碑再度興旺,到日本無條件投降,前後存在長達30年之久。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日本神社作為「忠烈祠」,紀念抗日犧牲的將士。但久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奴役的青島人,群起搗毀了日本神社,那座大牌坊則被憤怒的群眾用大繩拉倒。

  後來,日本神社內的物品被中國百姓哄搶一空,這裡成為煙臺國華中學的流亡校舍,原先的諸多日本神龕也被清除出了神社,幾個廟宇的邊角均遭炸毀。事隔不久,山東各縣的逃亡地主、還鄉團等,也紛紛以「難民」的身份來到青島。許多一時找不到住處的人就住進去了,有的還搭起帳篷居住。

  再後來,青島神社內的建築物陸續被拆除,兩側的櫻花樹也被伐除,改種雪松。目前當年的青島神社尚存櫻花路兩側的小型石燈籠的底座,108級石臺階,二鳥居的柱礎以及神社派出所舊址。目前這裡是兒童樂園和老年大學的所在地,但其面積僅為當年神社佔地的四分之一。   

神社舊址上建電視塔

  貯水山是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於1923年命名的,一直沿用至今。解放後,人民政府清理了貯水山上的遍地垃圾,作為貯水山公園,在北山坡建了軍人俱樂部,山上廟堂被拆掉後成了解放軍的打靶場。山下的御膳房及休息室等房屋曾一度為民辦的新華中學。直至「文革」時期,那幾棟日本老建築還被作為服裝廠在使用著。

  褪去了青島神社的外衣,貯水山又成了老百姓休閒娛樂的地方。貯水山正門向西,在遼寧路,門前場地寬闊。上世紀50年代,曾有許多民間藝人在此說書或雜耍。島上著名藝人劉太清的大鼓書《楊家將》、《嶽飛傳》,曾吸引裡三層外三層的聽眾來此聽書。1971年,在青島神社的舊址上建了青島第一座電視塔,並拆除了殘存的日本舊建築,還修了一條以山名命名的貯水山路曲折通到電視塔。許多青島人不知道貯水山路,它雖在市中心,但在山麓上,是一條支線馬路。貯水山路海拔較高,它的走向也極不規則,嚴格說它已不是一條路了。東端從登州路近黃臺路開始,曲折而西,有一條支路通往貯水池,主路曲折而下至黃臺路。這時已經說不清楚貯水山路是一個什麼形狀的馬路了。

  1983年青島神社原址被闢為兒童公園。幾經變遷,除上山石階尚能辨認外,當年的痕跡已不存。青島神社是日本侵佔青島的歷史罪證,它昭示國人勿忘歷史。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黃默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

相關焦點

  • 青島的臺東因此山而得名,山上還曾有日本在海外最大的神社
    臺東是青島著名的商業區,但你要問起來臺東的臺是哪裡,大部分青島人就不知道了。臺東,顧名思義,臺的東面,這裡的臺是指貯水山,那貯水山為什麼會被叫做「臺」呢?貯水山古稱馬鞍山,因為東峰海拔83米,西峰海拔73米,狀如馬鞍而得名。
  • 南京也有「日本神社」,由日本人建造,放的卻是抗戰犧牲將士靈位
    南京也有「日本神社」,由日本人建造,放的卻是抗戰犧牲將士靈位日本作為櫻花國,每年前去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說到日本的特色,那不得不提起這三大:櫻花、料理和神社。南京也有一座日本shen社。它為何坐落在南京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 日本人為什麼給蔣介石建神社?至今是中國的恥辱,日本的「驕傲」
    日本人為什麼給蔣介石建神社?有三個原因,至今是中國之恥辱中國人有祠堂,日本人有神社,神社是他們敬奉祖先、拜祭神靈的地方,每年,日本人都要參拜神社,但是,你是否知道,有兩個中國人也在日本有神社,一個是秦始皇時期的徐福,一個就是民國時期的蔣介石,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日本人要為蔣介石建立神社?
  •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幹了哪三件事讓日本人很感激?還給他修建神社
    神社,是日本人拜祭神的地方,他們也認為,這是神居住的地方。在日本,各種各樣的神社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靖國神社了。勇哥這裡要說的是,日本專門為蔣介石修建的神社——中正神社。中正神社位於日本愛知縣的幸田町,其目的就是為了紀念蔣介石。
  • 回憶母校——青島吉林路小學
    「許多人都知道青島的貯水山,因為建有日本大廟而又被稱為大廟山。很少有人知道,在大廟山的山腳下,還有一座日本小庿,這便是吉林路小學早期的校舍了。」徐清校長說道。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受了這座日式建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為解決吉林路及周邊地區學齡兒童的入學問題,四保的偽保長王鵬翔捐資興辦了四保國民小學,並自任校長,校舍就設在從日本人手中接受的日本小廟裡。彼時校舍殘破,設備簡陋,一共招收兩個班級,有學生40餘人。次年學生增多,身為復祥造鐘廠經理的校長王鵬翔又集資在貯水山西北角蓋瓦房四間,招收了三個班級的學生共計百餘。王鵬翔在任二年後辭職,接任者為福壽藥房經理吳壽仙。
  • 日本為何要給蔣介石建神社?是真的紀念還是在諷刺?
    神社,是日本人拜祭神的地方,他們也認為,這是神居住的地方。在日本,各種各樣的神社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靖國神社了。我這裡要說的是,日本專門為蔣介石修建的神社——中正神社。中正神社位於日本愛知縣的幸田町,其目的就是為了紀念蔣介石。
  • 日本人常去許願的十大神社與寺廟
    去過日本旅行的小夥伴,一定都對日本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神社和寺廟印象深刻。它們遍布日本街頭巷尾、是日本文化中一道燦爛而獨特的風景線。 日本的宗教觀相對開放包容,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神道教還是自六世紀中葉從中國傳入的佛教,在日本人的生活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 是的,抗戰紀念章發給了一位日本人:八路軍戰士小林寬澄
    東方IC 資料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9月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向30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代表頒發紀念章,其中的一個日本名字特別矚目,他就是97歲高齡的日本籍八路軍戰士小林寬澄。
  • 宇治上神社,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建築,被列為日本的國寶
    宇治上神社位於宇治神社的北側,是日本最為古老的神社,據考證創建於平安時代,神社的本殿,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建築,被列為日本的國寶。宇治上神社祭奉應神天皇和倆位皇太子,宇治上神社內還有一眼泉水,名為桐原水,是古傳宇治七眼名水之一,也是現存唯一的一眼古名泉,至今泉水仍源源不斷地噴湧。
  • 反靖國神社代表高金素梅登陸:臺灣當局抗戰紀念沒我座位
    曾勇闖日本靖國神社的臺灣無黨團結聯盟「立委」高金素梅8月31日登陸參加紀念抗日勝利70周年活動,面對島內質疑之聲,她將媒體追問整理成文,一一作出答覆。她表示,參加大陸勝利日閱兵,不是反日,而是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她還透露,此前申請7月「中華民國」的抗戰紀念活動,被告知沒有座位。秉持公平正義對待她的就是朋友,她請那些譴責她登陸的人捫心自問,是否達到這個標準。
  • 南京清涼山花崗巖石柱或為原日本神社牌坊遺存(圖)
    「南京神社」規制比擬靖國神社 建造時曾發掘出2000具中國人骸骨  韋世林所說的五臺山「神社」,是南京淪陷期間日本人所建,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存放在華斃命和病死的日本士兵的骨灰。  民國檔案顯示:「南京神社」於1944年竣工,而非1941年  南京市檔案館館藏數份有關「南京神社」的檔案,南京淪陷期間的檔案,採用昭和紀年或民國紀年,抗戰勝利後的檔案,採用民國紀年。
  • 日本為蔣介石建了一座神社,只因日本戰敗後蔣介石做了這三件事情
    在日本,神社算是一種地位非常高的建築。同時,神社也是日本宗教建築物中最古老的類型,和我們國家的寺廟比較類似。而要說日本名氣最大的神社,那應該就是「靖國神社」了。在「靖國神社」裡供奉著很多日本戰犯,在日本人民的心裡靖國神社的地位是非常的。相反,靖國神社是倍受我們國人厭惡唾棄的一個地方。
  • 為報答蔣介石的恩德,日本人修建了中正神社
    一棵青木遠方青木神社,是日本人祭拜神靈的地方,他們認為這裡是神居住的地方。日本有很多神社,最出名的莫過于靖國神社,對國家利益有突出貢獻的日本軍人,均被供奉在靖國神社之內。在和中國激戰十餘年後,日本人認為蔣介石對日本有巨大貢獻,甚至為他修了神社。這是為什麼?
  • 圓山水神社(歷史遺蹟)
    這一座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神社,格局大致保存完整,又位於交通便利的捷運站附近,知名度卻不高, 少有遊客來訪,是因為沒有對外開放的關係。這裡位於自來水公司「圓山貯水池」的範圍內,過去是水源重地,禁止進入,遊客自然無緣參觀。圓山貯水池,如今已功成身退,且被臺北市政府列為「草山水道」的歷史遺蹟之一。
  • 老照片:上世紀30年代山東青島,中山路,聊城路,第一海水浴場
    在我以前收集的老照片文件夾中,突然發現了一組關於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老照片,當年日本人佔領青島時的老照片,也許這組照片數量不足,前幾年的時候我就找到了幾張,現在分享給大家。如今現在的青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以前的青島經過拆建後也變得非常模糊,圖為當時的青島中山路,別問我是怎麼知道,因為照片左上角寫有青島中山路,哈哈,從圖中來看,當年青島的建築真的很不錯,而且也很有特色,道路也非常寬闊。
  • 小泉最大敵人:一群最痛恨靖國神社的日本老人
    他們是怎樣一群人,如今在做些什麼?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幾乎走遍了日本,尋訪這群「最痛恨靖國神社」的日本老人。  山下好之,20年堅持培養「中國通」  筆者很快就恍然大悟了——原來,「小泉的最大敵人」就是日本「八·四會」的成員。「八·四會」也稱「椰子實會」,成立於1958年,會員都是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過八路軍、新四軍的日本人。
  • 民國三大文化漢奸,個個才高八鬥,抗戰勝利後,結局又怎麼樣
    在抗日戰爭時期,出了不少的漢奸走狗;他們不是貪生怕死就是被名利所誘惑;他們才高八鬥,他們以文藝為「美麗的化裝」,鼓吹各種理念,事實就是向日本主子搖尾乞憐;最終一步步的走向漢奸這條道路,下面就來聊聊民國時期的三大文化漢奸都有誰
  • 青島神社又稱姻緣之社,為日向七福神,有抱著琵琶的美麗弁天神像
    青島是宮崎日南海岸中的一個小島,方圓1.5公裡,有兩百多種亞熱帶植物。島上設有亞熱帶植物園、青島神社。由於名稱的關係,還和中國山東省的青島結成了友好城市。在這座人口不過17人的島上卻居住著100多隻貓,故以「貓島」著稱。
  • 這些正消失的東西也只有老青島人才能認全了
    青島人,都管這個行走的大盒子叫「大辮子車」。作為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2路電車真是承載了很多老青島人的記憶。如今它們將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位於貯水山下、青島山北,面臨登州路,曾為德軍「毛奇炮臺」用地。1915年,日軍在若鶴山(貯水山)修建「青島神社」,公園改為「若鶴公園」。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為第二公園。據史料記載,這裡曾是青島文人雅士結伴遊賞和消夏納涼的場所。第四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