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國內教育,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都是靠課堂。一個學生,只靠一周4節英語課,再加2~4個小時的課外學習,5~6年基本可以達到2000小時的學習時間。
但是,花了好幾年的課堂時間學習英語,國內絕大部分小學六年級~初二的學生只有A1(beginning)或A2(elementary)水平。
為什麼同樣花了2000個小時,同國際水平相比,有這麼多國內學生的水平增長不上去呢?
除去個人學習的有效性,學習能力以外,學習方法也很重要。不少學生在課堂後的補習或自習中,沒有重視複習。
學習時間是一個必要條件,但不代表花了時間都能達到一樣的學習水平。
僅靠一周4節課,平時卻不練習,即便連續學6年,也學不出什麼來。因為「頻率」不夠,不重複,不複習,只會導致學了忘,忘了學,費時低效。
每天學20分鐘,效果好於每周末集中學3小時;每天學20分鐘,好於隔一天學40分鐘。
例如,一個詞彙量剛2000出頭,跨過我們訓練營準入門檻,聽力近乎0基礎的學員,嚴格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超出我們訓練營要求的最低標準,一周保持了10小時的學習(泛讀+音標學習+複習生詞),半年內可以達到近1w的詞彙量,能閱讀絕大部分英文原版書,同時也能聽懂一些簡單的美劇和電影;接著及時調整規劃,在保持泛讀+泛聽的基礎上,加入精讀+精聽,從閱讀掃詞彙基礎變成保持閱讀,全力進軍聽說寫的學習。
也有朋友問:我不可能一輩子都花大量的時間去學英語,需要集中見成效,現在有業餘時間來學習,等到高水平後,就不繼續學英語了,可以麼?
我們花時間系統學習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達到的水平越高,越不容易退化,知識和技能恢復能力也越快。經過一段時間的上升期學習,達到一定的高水平後,後期的確可以減少單獨分給英語的學習時間。通過看影視劇+閱讀(泛聽+泛讀)等日常習慣維持住水平。
切記一點,學習英語的時間是可以減少,但不能停。一旦停止學習,英語水平還是會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