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睡醒卻昏昏沉沉或是鬧鐘鈴聲沒選對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早上被鬧鐘叫醒後迷迷糊糊、反應遲鈍,或者是一個午覺把自己睡懵了。這種剛睡醒時「變傻」的行為,被科學家稱作「睡眠慣性」,指的是剛睡醒之後人的認知能力缺失、警覺性降低、感知和運動能力下降的現象。一般來說,這種狀態集中發生在睡醒後15或30分鐘內,嚴重時可以持續4~8小時。
那麼,如何在睡醒後更快地清醒過來?最近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醒來後如果迷糊很久,可能是鬧鈴選得不對。
1
換一種鈴聲,起床更清醒
近日,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鬧鐘鈴聲會影響起床後睡眠慣性的強度。研究人員專門設計了一套在線調查系統,測試了50名志願者在自己家中起床後的狀態。研究統計了每個人的鬧鐘鈴聲,並且根據標準化的睡眠慣性量表來對他們的睡眠慣性進行量化。
研究發現,相比於那些「嗶嗶嗶嗶」的鬧鐘鈴聲,更具旋律性的鈴聲,往往能讓志願者更加迅速地清醒過來。研究還發現,個人對鈴聲的喜好程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因為無旋律的警報聲可能會打擾大腦活動,使其更混亂。而那些溫和的旋律也許能夠幫助人們從睡眠狀態更有效率地過渡到清醒狀態。
2
幫助清醒的其他策略
除了音樂之外,還有一些小技巧有助更清醒地醒來。咖啡因往往是最為直接有效的一種手段,無論是喝咖啡,或是吃含咖啡因的口香糖,都能起到幫助清醒的效果。不過咖啡因的起效時間往往有10~20分鐘的延遲,如果你想避免午睡後的渾渾噩噩的話,不妨在睡前喝一杯咖啡,然後小睡20分鐘,這樣還可以避免進入深度睡眠。
另一個有效的手段就是調整作息。事實上,研究發現,相比被鬧鐘叫醒,自然醒後的睡眠慣性水平會明顯降低。因此合理規劃睡眠時間,讓自己形成固定的晝夜節律是很有必要的。為此,可以在醒來後適當地多曬太陽。日光可以幫助抑制體內褪黑素的生成,從而幫助維持生物鐘的穩定。(摘自「環球科學」)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 李璐 李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