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帶一路」學術話語體系

2020-12-22 求是網

  今天,「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旗幟和主要載體、決策及輿論的核心。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學者或媒體在討論「一帶一路」時,喜歡將其歸因於特定或單一目的,社會上一些人因缺乏了解而產生誤解和偏見,甚至認為這是「打水漂」「撒熱錢」……其根本原因在於實踐走在了前面,關於這一戰略的正規學術話語體系尚未建立。

  最近,記者參加了《「一帶一路」戰略研究》(商務印書館出版)研討會,聆聽專家學者的討論,尤其是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富有邏輯的陳述,廓清了思想誤區,認識到「一帶一路」的內涵和必然,受益匪淺,試記之。

  Ⅰ 強大權威的研究團隊

  這本80萬字、沉甸甸的《「一帶一路」戰略研究》,是中科院地理所與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合作研究的結晶,是30多位作者奮鬥3年的成果。兩個單位都實力強大——地理所是注重理論和應用的學術單位,西部司可謂「一帶一路」的「發源地」和「大本營」,「一帶一路」辦公室就設在這裡。

  2016年8月17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工作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迫切需要加強相關學術、理論支撐和話語體系建設。總書記和劉衛東握手時特意叮囑要加強研究,可見中央對這個研究團隊寄予厚望,因為它幾乎與「一帶一路」共同成長。

  2013年9月,習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提出與亞洲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第二天,西部司向地理所提出,共同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於向西開放的重要意義。3天後,雙方組隊到西部調研,半個月後完成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初步研究的報告」,向中央建議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作為國字號工程,加強規劃,科學穩步地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須知,當時總書記尚未在正式場合提到海上絲綢之路。

  之後,他們又做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每個人都度過了「人生中最辛苦的3年」。

  Ⅱ 「絲綢之路」是古代版的「全球化」

  「絲綢之路」概念是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的,在《中國:我的親身旅行及其研究成果》一書裡,他整理完善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脈絡,以此論證從中國修一條通往德國的鐵路。

  陸上絲綢之路始於張騫出使西域,發展於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鼎盛,元後衰落。海上絲綢之路則興盛於宋、元,明後期開始衰落。可見,航海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陸上的衰落和海上的興起。

  《「一帶一路」戰略研究》以包容性全球化為核心,來理解「一帶一路」。什麼是「包容性全球化」?就是絲路精神+全球化。

  絲路看起來是一個有關中國的傳說,實質上它是歐亞大陸乃至非洲很多國家所共享的一個歷史文化遺產。因為絲綢之路不是中國單向輸出茶葉、瓷器、絲綢,而是雙向交流的過程;很多人將絲路視為具有固定線路的空間現象,殊不知具體路線一直隨地理環境及政治、宗教的演變不斷變化。

  「絲綢之路」是一個文化符號,是歷史現象+隱喻,這個隱喻就是「絲路精神」,即和平、友誼、交往、繁榮。它為沿線國家的當代經貿合作提供了歷史淵源和可借鑑的合作精神和模式,可以說,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古代版的「全球化」。

  Ⅲ 「一帶一路」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路徑

  劉衛東說話有個特點,他喜歡先拋出一個問題,然後輕快乾脆地臧否。這種富於節奏感的活潑表述與嚴謹的邏輯、稠密的思想、層出不窮的數據,帶動聽眾進入一個宏大紮實的理論框架之中。

  「說到經濟全球化,我們或許以為它是客觀現象和歷史必然,但實際上它不是。雖然有一定的客觀動力,但更多的是被政治家、企業家和學者們塑造出來的發展機制。」

  馬克思認為資本會因過度積累導致經濟危機,技術進步和空間轉移可以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1975年,大衛·哈維據此建立了地理機制。他認為,資本積累離開無休止的空間擴張和空間重組難以維繫,需要不斷尋求「空間出路」。這是全球化的客觀動力。

  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西方發達國家進入「滯漲期」。以裡根和柴契爾夫人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政府開始擁抱新自由主義思潮,強調政府零幹預,把資本放出了國家管制的籠子。以跨國投資為基礎的全球生產網絡,深化了國際勞動地域分工。

  全球貿易增速快於經濟增速,對外直接投資增速又快於貿易增速,出現了全球性產業轉移。在製造業領域,中國生產全球80%以上的手機、電腦以及2/3的白色家電產品。但以蘋果手機為例,產品組裝在中國大陸完成,大約70%-80%的零部件如觸控螢幕、存儲器、處理器、蜂窩無線系統等卻來自日、韓、中國臺灣等地,約80%產品又被銷售到世界各地。

  30多年來,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經歷了3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國吸引外資年均增速27.8%,而出口年均增速只有15.2%,可稱為「依賴性全球化」;2001年底加入WTO到2008年,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3.5%,吸引外資年均增速降到10.8%,可稱為「貿易全球化」階段;隨著貿易盈餘的擴大,2006年到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年均增速達到23.7%,而外貿出口和吸引外資分別下降為11.8%和8.3%,進入了「資本全球化」階段。應該說,以中國對外投資為代表的第二輪全球轉移正在發生。

  回首百年歷史,康乾盛世時中國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3左右,二戰結束時按匯率計算下降到2.8%左右,2015年佔15%。總體來看中國已經走到了半山腰,正處於重新成為世界強國的半路上,走在半路上是最難的,爬上每一步都是困難的,但是很容易就退回去了。

  「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治理體系給我們留的空間太少了。中國過去是個3歲孩子,現在長成18歲大小夥子,體重200公斤,還要在這個空間裡生活,我們覺得很難受。為保障中國大規模海外投資利益,並讓中國資本全球化惠及更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就需要一個全新的、面向全球的國家戰略,所以總書記帶領我們改革世界經濟治理體系。」劉衛東說。

  Ⅳ 從「輕靈短小快」到「厚重長大新」

  與會專家學者對這本書給予了高度肯定。

  中國科學院陸大道院士表示:這本書內容、內涵、思想的高度,和書的厚度是成正比的。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治、經濟實力大大提升,受到的壓力也大。但是從全球觀點來看,還是非常樂觀的。今天中國人的思路、視野跟30年前已完全不同,視野決定戰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認為:早期關於「一帶一路」的著作、文章、研究,多是介紹梳理戰略的歷史背景、現實意義,向國內特別是向沿線國家進行介紹。這部著作標誌著以推介為主的研究進入以戰略研究為主的新階段。「一帶一路」走到今天,一些早期項目已開花結果,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現在沒人能想起希拉蕊當年提的新絲路合作倡議,為什麼?「當一個重要的合作倡議提出來後,必須要有行動,必須要看到成果,否則就是一句空話。」這本書還好在做了國別研究,特別是小國的研究,這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軍事科學院穆顯奎將軍說:為什麼現在有人在唱衰「一帶一路」?他連「一帶一路」是什麼概念都沒弄清楚。這本書的意義在於把「一帶一路」重大理論問題系統闡述清楚了,還給我們留下很多理論研究的接口。

  北京大學翟崑教授表示:「一帶一路」剛剛提出時,我們需要「輕靈短小快」的文章和著述,但到了今天,我們更需要「厚重長大新」。有人說時代烘託戰略思想家,我感覺當一個戰略思想家的產品出來時,它會影響時代。這本書不僅確立了中國統籌內外兩個大局制定發展戰略的理論思考的基礎,而且是一本轉化率很高的戰略規劃,體現出一種非常雄渾的智商、智囊的戰略底蘊。

  藍迪智庫朱曉進博士評論說:這本書真正滿足了企業的需求。數據非常新,具有專業性、深入性,對各國各個行業、金融、經濟特區、人口政策、勞工等都有詳盡分析,其深度是許多「走出去」多年的企業所不能達到的。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說:「『一帶一路』文化產品不僅是中國當代文明知識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的實踐,會成為世界知識文明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常說,『一帶一路』是個綜合性的學科。」

  而中國人民大學王文教授則直接提出了建立「一帶一路學」的建議:「一帶一路」已成為熱詞和出版、研究的最大主題之一。據大數據統計,跟「一帶一路」相關的中文文章和報導有600多萬篇,書籍出版超過100本,研究機構超過200家,有全國性「一帶一路」聯盟機制的院校大概13所,初步形成「一帶一路」研究共同體。「是時候倡議或者呼籲建立『一帶一路學』了!它囊括文化、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經濟、安全、軍事,是個非常大的學科體系。馬克思講過,社會科學總是要承擔某些國家的功能,韋伯也講社會科學就是國家學。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開啟了『一帶一路學』。」

相關焦點

  • 闡述中國方案 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
    2016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切實推進輿論宣傳,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實在在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2016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會議指出,軟力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
  • 「一帶一路」的話語建構與國際傳播
    提 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其對外傳播首要任務是明確話語的核心內涵。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尋找其與絲路精神的契合點,在政治話語的指導下凝練出「一帶一路」民間話語內核,能夠增強「一帶一路」話語的感召力和親和力。
  • 融通中外翻譯學術話語體系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翻譯人才在與各國交流過程中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這對翻譯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翻譯人才培養選拔和評價體系取得了歷史性進步,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 「公示語外譯規範與話語體系建設」學術論壇在京舉行
    「公示語外譯規範與話語體系建設」學術論壇在京舉行 2017-12-11 來源:語信司   12月1日,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織研製的國家標準《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辦「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學術沙龍
    由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北京形象與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主辦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學術沙龍活動於2019年10月28日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十九位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議題展開了交流與研討。
  •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翻譯研究與教學學術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翻譯研究與教學學術論壇論壇代表合影。新華網發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劉格非)「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翻譯研究與教學學術論壇10日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百餘名業界和學界代表出席了論壇。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暉出席論壇並致辭。她說,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話語戰略定位的改變,翻譯研究與教學正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 [一帶一路]葉海林:「一帶一路」:少些宏大敘事,多些細節討論
    不僅公共媒體如此,在學術和政策研究期刊或著作上,關於「一帶一路」的文章很多也很極端。均衡性和中立性在當今中國的知識分子話語體系當中本來就存貨不多,討論「一帶一路」的時候就更加所剩無幾了。 有趣的是,在傳統學術期刊和政策雜誌上,關於「一帶一路」的文章,唱衰者寡而闡述其戰略意義或者暢想其實現方式者眾。這不難解釋。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學術交流的不斷擴大,西方學術理論和話語體系以各種形式傳入我國並產生影響。解決話語體系「西強我弱」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不斷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記者:如何進一步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 注重「一帶一路」中的軟實力建設
    3月17日,在上海舉行的「一帶一路」軟實力研究論壇上,與會學者表示,「一帶一路」倡議開啟了對全球治理的新思考,是中國在參與人類社會治理與全球發展路徑的選擇過程中所提供的一種選項。  注重文化包容軟實力  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作為規劃中五個重點合作方向之一的「民心相通」成為了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
  • 「知識外交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學術沙龍在京舉行
    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青年拔尖團隊主辦的「知識外交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學術沙龍日前在京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中央黨校、中國科學院、外文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知識外交的學科界定、研究領域以及知識外交與美國學術話語體系建構的關係進行深入探討。
  • 新中國70年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新時代,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致力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之時,有必要回顧和研討70年來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相對來說是起步較早、發展比較成熟的,中國科學院建院之初就設有語言研究所。70年來,作為國家科學院的專門語言研究機構,語言研究所一直發揮著科研領頭的作用。
  • 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增強國際影響力話語權
    研究、分析、總結偉大的實踐,我們應當跳出舊有的話語窠臼,構建適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和學術進步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中國人民大學將進一步堅持、強化和弘揚這五種意識,為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設和創新而持續努力。
  • 沈壯海:建設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學術話語體系
    原標題:建設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學術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既深刻闡明了哲學社會科學在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方面的重要意義,也將話語體系建設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一道作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內容,客觀分析了我國當前在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
  • 社會學學科的話語體系與話語權
    社會學學科的話語體系與話語權 2017年05月09日 08:30 來源:《社會學評論》 作者:蔡禾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學學科的話語體系與話語權建立能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並取得話語權
  • 知識外交與二戰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
    二戰後,在政治、經濟、歷史等主要人文學科,西方學派尤其是美國學派的學術話語一定程度上主導了對國際體系結構、國家發展道路、經濟規律以及能源及氣候議題的認識。廣義的知識外交是指與知識的輸入和處理相關的外交。狹義的知識外交是指與智慧財產權和創新有關的外交。二戰後,在美國主導下,外交逐漸由均勢外交進入制度外交,制度外交強化了知識外交的重要性。
  • 《「一帶一路」手冊》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蔡昉做了題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學》的主題演講。蔡昉認為,由於冷戰以及由此產生的世界經濟體系的分隔,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一輪所謂全球化的範圍十分有限。為促進國際社會深刻理解一帶一路偉大戰略構想提供了學術引導價值。探索一帶一路的規律,建立規範型理論框架和恰逢其時,英文版的出版必然會為一帶一路匯聚廣泛的國際共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據趙劍英社長介紹,社科出版社在一帶一路研究英文譯介出版發行的基礎上,未來還將增進西語、葡語、阿拉伯語、俄語等一帶一路沿線語種譯介出版,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提供學理支撐。
  • 智庫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五年回眸
    一方面,研究內容不斷深化,「一帶一路」研究的理論框架逐步搭建,並啟動了案例庫建立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智庫產品不斷豐富,不僅提供權威專業的智庫專報、學術文章、媒體評述,而且持續在國際場合推出相關研究成果。
  • 程建平:北師大成立「一帶一路」學院 將更好服務於繪製「一帶一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下一步,「一帶一路」建設更加走深走實,必將更多地造福沿線國家人民,更有力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何茂春:「一帶一路」是中國「必由之路」
    「一帶一路」為何是中國的「必由之路」,為何代表世界的「大勢所趨」?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14日走進新華社國際部,介紹自己對「一帶一路」60多個國家的實地考察和研究成果。  何茂春當天介紹了他對國際國內新形勢、「十三五」規劃與「一帶一路」構想的研判。
  • 中國外文局「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研究院成立
    在此背景下,如何構建涉「一帶一路」倡議的話語體系,講好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故事,為倡議擘劃新局建言獻策,是擺在業界和學界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針對研究院未來發展,他提出三點要求:一要深抓調研。開展國家「一帶一路」發展研究,加強對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綜合研究,提煉出規律性內容,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總體建設。二要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