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旗幟和主要載體、決策及輿論的核心。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學者或媒體在討論「一帶一路」時,喜歡將其歸因於特定或單一目的,社會上一些人因缺乏了解而產生誤解和偏見,甚至認為這是「打水漂」「撒熱錢」……其根本原因在於實踐走在了前面,關於這一戰略的正規學術話語體系尚未建立。
最近,記者參加了《「一帶一路」戰略研究》(商務印書館出版)研討會,聆聽專家學者的討論,尤其是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富有邏輯的陳述,廓清了思想誤區,認識到「一帶一路」的內涵和必然,受益匪淺,試記之。
Ⅰ 強大權威的研究團隊
這本80萬字、沉甸甸的《「一帶一路」戰略研究》,是中科院地理所與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合作研究的結晶,是30多位作者奮鬥3年的成果。兩個單位都實力強大——地理所是注重理論和應用的學術單位,西部司可謂「一帶一路」的「發源地」和「大本營」,「一帶一路」辦公室就設在這裡。
2016年8月17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工作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迫切需要加強相關學術、理論支撐和話語體系建設。總書記和劉衛東握手時特意叮囑要加強研究,可見中央對這個研究團隊寄予厚望,因為它幾乎與「一帶一路」共同成長。
2013年9月,習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提出與亞洲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第二天,西部司向地理所提出,共同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於向西開放的重要意義。3天後,雙方組隊到西部調研,半個月後完成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初步研究的報告」,向中央建議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作為國字號工程,加強規劃,科學穩步地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須知,當時總書記尚未在正式場合提到海上絲綢之路。
之後,他們又做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研究,每個人都度過了「人生中最辛苦的3年」。
Ⅱ 「絲綢之路」是古代版的「全球化」
「絲綢之路」概念是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的,在《中國:我的親身旅行及其研究成果》一書裡,他整理完善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脈絡,以此論證從中國修一條通往德國的鐵路。
陸上絲綢之路始於張騫出使西域,發展於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鼎盛,元後衰落。海上絲綢之路則興盛於宋、元,明後期開始衰落。可見,航海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陸上的衰落和海上的興起。
《「一帶一路」戰略研究》以包容性全球化為核心,來理解「一帶一路」。什麼是「包容性全球化」?就是絲路精神+全球化。
絲路看起來是一個有關中國的傳說,實質上它是歐亞大陸乃至非洲很多國家所共享的一個歷史文化遺產。因為絲綢之路不是中國單向輸出茶葉、瓷器、絲綢,而是雙向交流的過程;很多人將絲路視為具有固定線路的空間現象,殊不知具體路線一直隨地理環境及政治、宗教的演變不斷變化。
「絲綢之路」是一個文化符號,是歷史現象+隱喻,這個隱喻就是「絲路精神」,即和平、友誼、交往、繁榮。它為沿線國家的當代經貿合作提供了歷史淵源和可借鑑的合作精神和模式,可以說,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古代版的「全球化」。
Ⅲ 「一帶一路」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路徑
劉衛東說話有個特點,他喜歡先拋出一個問題,然後輕快乾脆地臧否。這種富於節奏感的活潑表述與嚴謹的邏輯、稠密的思想、層出不窮的數據,帶動聽眾進入一個宏大紮實的理論框架之中。
「說到經濟全球化,我們或許以為它是客觀現象和歷史必然,但實際上它不是。雖然有一定的客觀動力,但更多的是被政治家、企業家和學者們塑造出來的發展機制。」
馬克思認為資本會因過度積累導致經濟危機,技術進步和空間轉移可以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1975年,大衛·哈維據此建立了地理機制。他認為,資本積累離開無休止的空間擴張和空間重組難以維繫,需要不斷尋求「空間出路」。這是全球化的客觀動力。
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西方發達國家進入「滯漲期」。以裡根和柴契爾夫人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政府開始擁抱新自由主義思潮,強調政府零幹預,把資本放出了國家管制的籠子。以跨國投資為基礎的全球生產網絡,深化了國際勞動地域分工。
全球貿易增速快於經濟增速,對外直接投資增速又快於貿易增速,出現了全球性產業轉移。在製造業領域,中國生產全球80%以上的手機、電腦以及2/3的白色家電產品。但以蘋果手機為例,產品組裝在中國大陸完成,大約70%-80%的零部件如觸控螢幕、存儲器、處理器、蜂窩無線系統等卻來自日、韓、中國臺灣等地,約80%產品又被銷售到世界各地。
30多年來,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經歷了3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國吸引外資年均增速27.8%,而出口年均增速只有15.2%,可稱為「依賴性全球化」;2001年底加入WTO到2008年,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3.5%,吸引外資年均增速降到10.8%,可稱為「貿易全球化」階段;隨著貿易盈餘的擴大,2006年到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年均增速達到23.7%,而外貿出口和吸引外資分別下降為11.8%和8.3%,進入了「資本全球化」階段。應該說,以中國對外投資為代表的第二輪全球轉移正在發生。
回首百年歷史,康乾盛世時中國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3左右,二戰結束時按匯率計算下降到2.8%左右,2015年佔15%。總體來看中國已經走到了半山腰,正處於重新成為世界強國的半路上,走在半路上是最難的,爬上每一步都是困難的,但是很容易就退回去了。
「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治理體系給我們留的空間太少了。中國過去是個3歲孩子,現在長成18歲大小夥子,體重200公斤,還要在這個空間裡生活,我們覺得很難受。為保障中國大規模海外投資利益,並讓中國資本全球化惠及更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就需要一個全新的、面向全球的國家戰略,所以總書記帶領我們改革世界經濟治理體系。」劉衛東說。
Ⅳ 從「輕靈短小快」到「厚重長大新」
與會專家學者對這本書給予了高度肯定。
中國科學院陸大道院士表示:這本書內容、內涵、思想的高度,和書的厚度是成正比的。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治、經濟實力大大提升,受到的壓力也大。但是從全球觀點來看,還是非常樂觀的。今天中國人的思路、視野跟30年前已完全不同,視野決定戰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認為:早期關於「一帶一路」的著作、文章、研究,多是介紹梳理戰略的歷史背景、現實意義,向國內特別是向沿線國家進行介紹。這部著作標誌著以推介為主的研究進入以戰略研究為主的新階段。「一帶一路」走到今天,一些早期項目已開花結果,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現在沒人能想起希拉蕊當年提的新絲路合作倡議,為什麼?「當一個重要的合作倡議提出來後,必須要有行動,必須要看到成果,否則就是一句空話。」這本書還好在做了國別研究,特別是小國的研究,這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軍事科學院穆顯奎將軍說:為什麼現在有人在唱衰「一帶一路」?他連「一帶一路」是什麼概念都沒弄清楚。這本書的意義在於把「一帶一路」重大理論問題系統闡述清楚了,還給我們留下很多理論研究的接口。
北京大學翟崑教授表示:「一帶一路」剛剛提出時,我們需要「輕靈短小快」的文章和著述,但到了今天,我們更需要「厚重長大新」。有人說時代烘託戰略思想家,我感覺當一個戰略思想家的產品出來時,它會影響時代。這本書不僅確立了中國統籌內外兩個大局制定發展戰略的理論思考的基礎,而且是一本轉化率很高的戰略規劃,體現出一種非常雄渾的智商、智囊的戰略底蘊。
藍迪智庫朱曉進博士評論說:這本書真正滿足了企業的需求。數據非常新,具有專業性、深入性,對各國各個行業、金融、經濟特區、人口政策、勞工等都有詳盡分析,其深度是許多「走出去」多年的企業所不能達到的。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說:「『一帶一路』文化產品不僅是中國當代文明知識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隨著『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的實踐,會成為世界知識文明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常說,『一帶一路』是個綜合性的學科。」
而中國人民大學王文教授則直接提出了建立「一帶一路學」的建議:「一帶一路」已成為熱詞和出版、研究的最大主題之一。據大數據統計,跟「一帶一路」相關的中文文章和報導有600多萬篇,書籍出版超過100本,研究機構超過200家,有全國性「一帶一路」聯盟機制的院校大概13所,初步形成「一帶一路」研究共同體。「是時候倡議或者呼籲建立『一帶一路學』了!它囊括文化、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經濟、安全、軍事,是個非常大的學科體系。馬克思講過,社會科學總是要承擔某些國家的功能,韋伯也講社會科學就是國家學。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開啟了『一帶一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