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拿著照片向記者們發表她對該案鑑定的看法,她還臥倒在地模擬馬躍觸電可能的各種情形。 (崔楠/圖)
編者按:搶屍體!每個死因成謎的事件中,這只是亂的開始。馬躍墜亡地鐵事件單純許多,但僅因一位女法醫的觀點,就引發民意對專業群體的道德和信譽批判。或許,比討論王雪梅是否靠譜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公眾習慣性地懷疑專家不獨立?我們更深感一位母親求助無門的困境。司法鑑定體制如果失信於民,專業只能向無知和民粹投降。
在大學生馬躍墜亡地鐵三周年之際,他的母親孟朝紅拿到了「中國首席女法醫」王雪梅最新的一份專家意見。
這是一段告別中國法醫界的演說視頻。
王雪梅斥責該案相關鑑定「荒謬、不負責任」,她對此「零容忍」並將辭去中國法醫學會副會長一職,「退出中國的法醫隊伍」。
法醫鑑定意見被稱為「證據之王」,往往決定著案件的性質。根據司法鑑定意見,北京市西城區政府批覆了相關調查結論,認為馬躍案不屬於安全生產事故,警方也認定,該案不屬於刑事案件。
除了被王雪梅批評的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中國刑警學院司法鑑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司法鑑定中心等多家機構,均曾介入該案,但都沒有消除孟朝紅對馬躍死因的疑惑。
王雪梅獲得公眾喝彩,但沒有得到同行的認可和支持。一些法醫界人士指出,王雪梅的意見有些不專業,甚至超出了法醫學的範圍。
屍檢報告中的肯定或最高級別的表述,應該是「死者系因……而死亡」,但在實踐操作中,法醫們更喜歡選擇類似馬躍案中的「符合因……而死亡」的表述。
2010年8月23日晚,大三學生馬躍墜亡於北京地鐵二號線鼓樓大街站鐵軌上。3天之後,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的兩位鑑定人——法醫病理學研究員唐承漢、主任法醫師李萬輔,做了首次屍檢。
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是警方推薦的。據母親孟朝紅回憶,當時警方問她:要不要給馬躍做個屍表鑑定,看外傷如何造成。家屬同意了。
中國法醫學會成立於1986年,是法醫職業群體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掛靠單位為公安部。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為學會下屬事業單位,公開資料顯示,其法定代表人與學會秘書長為同一人。學會工作人員則向南方周末記者強調,鑑定中心是一個獨立法人。
屍檢報告於2010年9月3日出爐。通過屍表檢驗,兩位鑑定人未發現致命性機械性損傷、機械性窒息損傷的改變。此前,北京市公安司法鑑定中心對馬躍的心血及尿液進行了酒精檢測和毒物分析,也未見異常。
由此,兩位鑑定人籤發了鑑定意見書,認定馬躍「符合電擊導致急性呼吸、心臟驟停而死亡」。
按照法醫界的慣例,屍檢報告中的肯定或最高級別的表述,應該是「死者系因……而死亡」,但在實踐操作中,法醫們更喜歡選擇類似馬躍案中的「符合因……而死亡」的表述。降低肯定的調門,也是在降低風險。
這份鑑定給出了馬躍的死因:電擊死亡。這並不足夠,馬躍的家屬不明白:一個站在地鐵安全黃線以內候車的乘客,為何會莫名被電擊身亡?屍檢報告沒有給出答案。
2010年9月10日,馬躍母親孟朝紅以個人名義,通過北京市公安局公共運輸安全保衛分局,向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發出了一封信函。她提出的六點疑問包括:馬躍右下頜的傷口是如何形成的?馬躍身上的電擊傷,哪些是入口哪些是出口?電擊的順序、程度、持續時間是多久?等等。
5天後,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回函,認為馬躍右下頜的傷「在跌倒撞擊硬物時可以形成」。對於其他五點疑問,該中心表示,條件所限,無法判斷。
一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法醫界人士認為,北京警方的委託事項,是「鑑定死因」,不包括家屬的其他疑問——這些情形需要結合其他材料才有可能得出結論。如果僅因未能解釋死因之外的情形而質疑該鑑定中心的操守,「這會讓鑑定中心有點冤」。
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的回覆,沒能解答孟朝紅心中最大的疑惑:馬躍究竟何以掉入鐵軌,是否受到外力影響?
不幸的是,馬躍跌入鐵軌的那段監控錄像卻消失不見。2010年9月,北京法源司法科學證據鑑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鑑定稱,錄像形成後約五分鐘「被系統刪除」。
2010年10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治安支隊出具「關於馬躍死亡的調查結論」,認定馬躍死亡案件排除他殺嫌疑,不屬於刑事案件。
孟朝紅向北京警方申請了法醫學鑑定和現場痕跡鑑定,但最終,警方不同意進行痕跡鑑定,僅同意進行屍體解剖。這提前預告了這一次鑑定,同樣不會超出死因鑑定的範疇。
馬躍的母親孟朝紅是《中國化工報》高級記者,出於一名職業記者的敏感,孟朝紅很早就果斷選擇另一條路:自己找「公正的鑑定機構」。
通過海量的網際網路檢索,她把目光集中到了高校旗下的鑑定中心,「因為它們會遠離權力機構一些」。她鎖定的目標依次為: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瀋陽醫學院、中國刑警學院。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法醫學鑑定中心背靠復旦大學法醫學系,前身為上海醫科大學法醫學系,是中國最早恢復設立的6家法醫學系之一,在電擊傷的鑑定方面有豐富經驗。
2010年9月,孟朝紅專門飛往上海,結果,「他們一看是北京的案子就不太想接」,後經反覆交涉,該鑑定中心仍然婉拒。浙江大學司法鑑定中心、瀋陽醫學院法醫司法鑑定所也沒有接下這個案子。
同樣位於瀋陽的中國刑警學院鑑定中心卻讓孟朝紅看到了希望。她說,該中心專家提出:如果法醫鑑定能結合現場痕跡鑑定,可以還原出馬躍死亡的整個過程。他們還列舉了國內一些重大疑難刑事案件的鑑定案例。
孟朝紅向北京警方申請了法醫學鑑定和現場痕跡鑑定,但最終,警方不同意進行痕跡鑑定,僅同意進行屍體解剖。
這提前預告了這一次鑑定,同樣不會超出死因鑑定的範疇。實踐中,公檢法壟斷刑事案件司法鑑定啟動權,公民只能以提出申請的方式,要求補充鑑定或者重新鑑定。
2011年3月,4位中國刑警學院的專家抵京,對馬躍的遺體進行了解剖。領銜的專家為中國刑警學院司法鑑定中心法醫檢驗實驗室主任林子清,留日醫學博士,公安部DNA專家工作組成員。
赴京鑑定前,專家們曾答應在完成解剖鑑定後,去北京地鐵二號線鼓樓大街站——馬躍遇難的現場看一看,後也未能成行。
最終,署有中國刑警學院司法鑑定中心教授林子清、講師杜宇、高級實驗師孫雙龍、副教授鄭吉龍4人名字的鑑定報告,於2011年4月8日制定。
鑑定報告顯示,專家們對馬躍的遺體進行了詳細的解剖,對體內臟器亦進行了檢查,僅對各個解剖部位和臟器的描繪,就花去了3頁A4紙的篇幅,但均「未見異常」。
不出意料的是,該報告的意見與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在8個月前做出的鑑定如出一轍:馬躍「符合電擊導致急性呼吸、心臟驟停而死亡」。
孟朝紅再一次對鑑定表示了失望。2012年12月,根據前後兩份鑑定意見,北京市警方對於孟朝紅的刑事立案請求予以拒絕。
法庭同意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的兩位鑑定人出庭作證的申請,但兩名鑑定人均以「工作原因」,未能出庭。
不同機構做了鑑定,孟朝紅還是不死心。她開始遍訪國內法醫界人士。
2011年8月,經人介紹,孟朝紅認識了王雪梅。她從博客和相關資料中得出的印象是,這位法醫「真的又正直又權威」。
近幾年廣西北海案、某著名毒殺案等熱點案件的法醫問題,惟有王雪梅在屢屢公開發表「大膽觀點」。令人驚訝的是她有著特殊的體制內身份。1986年,王雪梅獲得西安醫科大學法醫學碩士後進入最高檢成為首任專職法醫。自2003年起,王雪梅當選中國法醫學會副會長,2012年再度當選。
在馬躍案中,王雪梅是第一位,也是迄今惟一一位站出來質疑已有鑑定意見的專業人士。此次辭職風波後,最高檢方面發表聲明稱:王雪梅自2013年6月起已不再擔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職務,且已多年不從事法醫鑑定的實際工作。接受採訪時,王雪梅自陳是以「一名普通北京市民」身份對馬躍案發表意見。
孟朝紅給王雪梅提供了前後兩份屍檢報告,以及馬躍的整套屍體照片。通過對已有材料的分析,王雪梅認為,兩份鑑定的結論都沒有大的問題,電擊死亡的判斷應該無誤,但她認為,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出具的對孟朝紅的回覆,存在著重大的「謬誤和不負責任」。
王雪梅認為,馬躍右下頜的傷口,絕對不是「在跌倒撞擊硬物時可以形成」,而是一個鈍器導致的傷口。「磕碰傷是一個減速運動傷,最大特點是外輕內重,外麵皮可能還沒破,裡面骨頭已經斷了。」
她進而推測,馬躍遭受了三次電擊:首先是馬躍在站臺上遭遇空氣中高壓電弧襲擊,跌入軌道;其次,可能有人手持鈍性工具鉤住馬躍下顎,將其拖向地鐵站臺下牆根處,而致馬躍身體與高壓電軌接觸;最後她還認為,馬躍的身體可能被重新擺放過,像電阻絲一樣被一次次燒焦。
最後一點,似乎暗示了可能的某種陰謀:如屬實,此案不僅僅是安全事故,更是刑事案件。
閱讀過馬躍案法醫鑑定意見的法醫界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們對王雪梅的質疑並不認可:從屍檢報告上對傷口的描繪,馬躍右下頜的傷口在跌倒撞擊硬物時確實也可以形成;至於馬躍傷口中電流的入口與出口,由於是高壓電擊導致的傷口,確實較難判斷,如需鑑定,也要進一步結合現場的材料來看,因此,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答覆說「無法判斷」,未必是不公正的鑑定,反而可能是一種嚴謹的做法。
主持對馬躍進行第一次屍檢的第一鑑定人、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研究員唐承漢,是王雪梅在西安醫科大學學習時的老師。她在該校攻讀法醫學碩士時,唐承漢為西安醫科大學法醫學系法醫病理教研室主任。
對這位目前已年過七旬的老者,王雪梅的評價是:「特別厚道,人也特別好。」但在馬躍案的法醫鑑定問題上,學生對於老師的判斷不以為然。
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迄今未對王雪梅的質疑作出回應。南方周末記者致電該中心官方資料上的幾個電話,均顯示為空號。知情人士稱,該中心已於2013年7月左右停止活動,原因不明。
唐承漢的學生、稱王雪梅為大師姐的法醫鄧亞軍則在媒體上說,10年不在法醫一線工作,不做現場工作,來評論別的法醫做的鑑定意見書,這樣有問題。「對於馬躍怎麼掉下去,我認為不是法醫應該下的結論。」她還認為,法醫不是萬能的,「我們不能通過推測把現場還原,不應該以靈媒的方式來得出死因」。
8月19日,孟朝紅告西城區政府一案在北京市一中院開庭審理。她向法庭申請中國法醫學會司法鑑定中心的兩位鑑定人出庭作證,法庭同意該申請,但兩名鑑定人均以「工作原因」,未能出庭。
當天的法庭上,西城區政府的代理人認為,王雪梅的分析並非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不予接受。北京地鐵的代理人提出,王雪梅雖然是法醫專家,但她並非是電力方面的專家,其分析只是推測。
從地鐵站臺蹊蹺墜落,至今已三年,馬躍的遺體仍然躺在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的冷藏櫃裡,無法入土為安。
鑑定爭議名案
2003年:黃靜裸死案
2003年年初的一個上午,湖南湘潭年僅21歲的女教師黃靜被發現裸死在學校宿舍。當地警方匆忙做出結論:死者身上無致命傷,排除他殺,不予立案。黃靜父母不服,在社會輿論影響下,有關機構在一年半時間裡,對黃靜屍體進行了5次屍檢、6次死亡鑑定,每次結論都不同,最後一次鑑定由最高法院組織5名國內一流專家「會鑑」,方為此次鑑定大戰收官。該案成為各界反思司法鑑定體制弊端的標誌性案例,加速了司法鑑定改革。
2008年:李樹芬溺亡案
2008年6月28日,貴州甕安縣,一位叫李樹芬的少女意外死亡,當地警方鑑定其為溺水身亡,這一鑑定意見不被甕安群眾所接受,最終成為一起群體事件的導火索。甕安縣政府和縣公安局在這次事件中被打砸。貴州方面後又組織都勻市公安局法醫、貴陽醫學院專家對李樹芬進行了第二和第三次鑑定,結論仍然是溺水死亡,但於事無補。該案在暴露了基層政權穩定、社會情緒觀測、輿情應對等問題之外,同樣敲響了司法鑑定公信力喪失的警鐘。
2010年:錢雲會被碾死案
2010年12月,浙江樂清的上訪村長錢雲會,在村口被貨車碾死,警方鑑定認為這是一起普通交通事故,但當地村民均懷疑是謀殺。錢雲會案現場留下的照片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普通網民紛紛根據照片中的線索進行分析,爭論是「謀殺」還是「普交」。在對司法鑑定普遍不信任情緒瀰漫之下,藉助微博等網際網路工具,錢案推動了一次「全民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