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長島結合當時的旅遊資源確定了「長島原十大景」,隨著旅遊資源的不斷發展和豐富,現擬評選「長島新十景」。
前期,經過一些長島專家、學者和資深攝影師的徵集和篩選,共選出25個備選景觀,在長島發布和今日頭條平臺同步進行投票,此次投票一共5天時間(8月17日--8月21日),兩個平臺的投票加上專家的意見決定最終的評選結果,到底最後哪些能成為「長島新十景」,就由你們來決定啦!
此外,我們將根據每天留言的次序,挑選當天第1、5、10、15、20位為幸運參與者,送您精美禮品一份,快來留言吧。禮品將在比賽結束後統一發放。
溫馨提示:今日頭條投票連結需打開今日頭條APP參與投票。
江頭(黃渤海交匯標誌點)
仙島景色嬌,碧波逐浪高,林海伴滄海,松濤和海濤。黃渤海交匯標誌點,以「江頭」沙磧為核心景觀,江頭沙磧是正在形成中的「礫積沙洲」,其地貌形態符合古代地貌描述名詞「渚」,是觀賞長島「蔚藍的天,青翠的山,碧綠的海,銀色的灘」和長山尾的最佳位置。
九丈崖
九丈崖是在一億多年前的燕山構造運動和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從海底抬升的沉積巖經過歲月的積累而形成的,其崖體綿延400餘米,崖壁高近百米,主要由堅硬的石英巖構成,中間夾雜著板巖和頁巖,經過千萬年的海浪侵蝕、衝刷,不斷崩塌、後退,形成「海蝕崖」。四周集灘、洞、礁、崖等多種景觀,東臨鷗翅灣,西眺珍珠門,北為長山國際水道,不時可見輪船駛過。崖頂有一座「網紅」燈塔,夕陽西下時,可見落日沉於島嶼之中。
西山(信號山)
西山,有的長島人稱其為信號山,山上立有「長島CHANGDAO」字樣的LOGO,是遊客來長島見到的第一個直觀標誌物,隨著抖音等新媒體的宣傳,此處成為長島一個網紅打卡點。落日時在此處可觀賞到「落日融金」的美景。
聯島大橋
連接南、北長山兩座島的聯島大橋,於2014年10月建成通車,與玉石街共同聯通兩個島嶼,遠處拍攝時,可將山、海、島、橋等多種元素融入到一個畫面中,深受攝影愛好者的喜愛。
半劈山
當地人也稱其為「東山」,地處南長山街道孫家村,有一處海蝕崖壁延伸入海中,從老虎洞服務區放眼望去,由於一頭俯臥的雄獅探入海中,日出時可欣賞到雄獅望日的景觀。向東一望無垠,海天在遠處相接,是觀賞海上日出的極佳之地,也是感受「海上升明月」的好去處。周圍有孫家趕海園等遊玩處。
珍珠門
珍珠門,位於北長山九丈崖以西,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長島有諺語「鮑魚不過珍珠門」;珍珠門周圍有擋浪島、馬槍石等大大小小數個島礁,是太平洋斑海豹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珍珠門遺址位於北長山島九丈崖公園,有一條珍珠隧道貫穿山體,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
老虎洞
是一個「十」字形的海蝕洞,左右看十裡長灘,南通長山尾,北至孫家海岸,洞內海風習習,夏日清涼至極。相傳此處為八仙栓驢用鞭子捅出的洞,稱為捅門石眼,後修為防禦工事,堅固異常,改稱為「銅門石眼」。
老黑山
大黑山島是在地殼變遷時由噴發出的巖漿凝固形成的一個島,黑褐色的玄武巖,成了大黑山島獨具的特徵,猶以老黑山為最。老黑山遠離村莊,山上灌木叢生,植被覆蓋率高,原始生態良好,也是蝮蛇生存的樂園。
海蝕棧道
龍爪山由5座高峻險峭的絕壁連綿而成,山勢雄壯,巨石玄妙,涵洞奇幻。從龍爪山景區東口進入,有一條因海風、海浪等自然因素腐蝕而形成的棧道,行走在其中猶如在峭壁穿梭。峰谷起伏海連天,奇礁異石棧道懸,古今奇觀聚仙洞,尤竟疑似桃花源。
北莊遺址
位於大黑山島北莊村,距今有6500餘年,遺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對研究膠東、遼南等地區的原始社會有重要意義,被譽為「東半坡」。如今遺址中參照當時的情景進行了還原,一座座海草房坐落其中。
海石畫廊(石林+硯臺石坑)
砣磯島西側海崖奇石繁多,形態各異,故稱山西石林。由於風剝雨蝕,海拍浪噬,一塊塊石襞被勾勒出多姿多彩的圖案,有的似彩雲追月,有的似江河奔流,有的似龍飛鳳舞,有的似禽獸嬉戲,遊人至此賞石,恍如身於天然的藝術畫廊之中,嘆為觀止,此處還有砣磯硯臺石坑遺址,可近距離接觸砣磯硯的原石。
海會寺
海會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廟宇,座落在井口村南部近海處,北依霸王山,東西各有山丘相拱圍,南面是大海。海會寺前後各有一棵被稱之為「活化石」的銀杏樹,樹齡千年,俗稱「千年白果樹」、「公孫樹」也稱「神樹」。據說,廟前的一棵是母樹,樹根長到海內,伸進海底;廟後的一棵是公樹,樹根長到霸王山底下。民諺:圍繞神樹轉三圈,長命百歲福無邊。寺中栽銀杏樹,其含義深邃,現列為「山東省名花古木」進行重點保護。
霸王頂
霸王山位於砣磯島井口村的北部,海拔174米,山勢挺拔、松林密布、鳥語花香、空氣清新。霸王山是觀賞海上日出和日落最佳之地。這裡登高望遠,一切景象盡收眼底。俯瞰海島全貌別有一番韻致。
蝦石
砣磯島井口村的東北口海岸邊。在犬牙交錯的礁石叢中,臥著一塊形似大蝦身子的礁石,它全長約10米,全身有一道一道大蝦的斑紋,遠遠望去,就像一隻栩栩如生的大蝦,讓你體味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齊力。
百年燈塔
猴磯島燈塔位於渤海長山水道猴磯島上。該燈塔始建於1882年(英國人建造),1953年重新修建,1974年燈塔大修。燈塔高約14米,為航行於長山水道和猴磯水道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務。猴磯島上還有霧炮以及當時的部分建築。
唐王山
唐王山,位於大欽島最南端。因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東徵時曾登臨此山而名。山體近乎菱形,邊長約0.7公裡,海拔196.4米。山西、南、東三側多為海蝕斷崖。
彩石灘
大欽島鄉東村的海邊有一片球石灘,這裡的球石小如卵、大如球,色彩斑斕,觀賞性極佳。每逢海帶收穫的季節,一條條褐色海帶在石灘上散發著金色的光澤,猶如金墨塗灑大地,尤為壯觀。
臺山寺
位於大欽島北村小臺山的臺山寺,建成於2007年,面積400平方米,主要供奉佛爺神像。
大石蓬(球石灘)
小欽島岸灘上的球石,沒有尖銳的鋒芒,全都光滑圓潤、色彩斑斕,像散發著光芒的寶石一樣,保留著最原始的狀態。
石門
石門位於南隍城島,在響洞的西面,高潮時屹立在海中,低潮時與暗礁相連。周圍石礁密布,是海參、海膽、鮑魚的棲息地。兩邊門柱厚重而寬闊,剛毅而堅強。寬約10米,高4米,中間天然形成一個3米見方的門洞,蒼勁有力,因此被稱為「石門」。
香爐礁
香爐礁在南隍城的北面,呈南北走勢,長約50米,寬5米。相似焚香的香爐,故稱「香爐礁」。周圍布滿暗礁,危機重重。高潮時像艘潛艇縱深海中,高潮時,約有1米露出水面。香爐礁上的燈塔直接建在堅硬的礁石上,是重要的交通指揮信號,為來往的船隻提示暗礁的危險性。
佛爺礁
佛爺礁,也有叫羅漢礁,是目送船舶進進出出的「門神」,與石門和棋盤山、香爐礁屬於南隍城「四大美景」。
響洞
洞高兩米,寬三米,從洞口像南有50多米,左拐有一條幽深的長廊,洞壁犬牙交錯,長著青苔,沒有人知道有多長。曾有位潛水員,深入洞中,250多米的氧氣管子到頭,還沒有到達洞的盡頭。洞內寒氣陣陣,海水呈碧綠的顏色,洞壁的苔蘚在陽光照射下,金光四射。當遇到大北風時,巨浪打進洞內,傳出巨大的響聲,傳說當年在娘娘廟裡都能聽到響聲,因此被稱為「響洞」。
燈塔山
燈塔山系鐵山國際航道引航燈塔而得名,是北隍城島的最高峰(海拔159.8米),此燈塔是老鐵山水道的重要導航設施,為行船指引航向。金秋十月之時,天高雲淡視野極佳,此時登燈塔山頂,北可望旅順老鐵山,南可見蓬萊仙閣殿。
觀音礁
北隍城島周圍水深浪高,港灣曲折蜿蜒,奇石暗礁遍布,尤以位於東北方向的觀音礁最為出名。觀音礁原名大尖礁,但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寧靜祥和的「神態」被更名為觀音礁,這些奇石可以說是北隍城島又一極具海島特色的旅遊名片。
記得留言喲,有禮品等你
編輯:羅世嬌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