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甲狀腺結節|肝囊腫|子宮肌瘤|骨質增生

2021-01-15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0M

杭州20歲的姑娘小劉

前段時間因為持續咳嗽、

痰中帶血到當地醫院檢查,

做了肺部CT顯示有團塊,

初步診斷為肺癌,

小劉和家人都嚇壞了,

轉院到浙大二院呼吸科治療。

小劉轉診到浙大二院呼吸科後,劉進主任醫生為她再次做了氣管鏡檢查,發現有新生物。

劉進主任告訴記者「當時,我看這患者年紀這麼輕,而且綜合其他因素來看,覺得很有可能是誤診了」。

劉進主任在氣管鏡下仔細觀察這個新生物,小心翼翼地將新生物表面物質去掉一點之後,看到露出來一塊形似牙齒的異物。

於是,又將異物周圍的炎性腫脹組織去除了一點後,這個不明物體開始鬆動了,最終將其取出來發現:居然真的是半顆牙齒!

「當我把將這半顆牙齒拿到手術室門口,告訴家屬並不是腫瘤時,他們一家人都抱在一起激動地大哭了起來。」劉進主任說,後來仔細詢問了患者,原來是因為口腔內的半顆壞掉的蛀牙,不小心被吞下才掉到肺部裡面去了。

年紀輕輕,診斷肺癌,

擱誰身上都會嚇到!

身體有什麼狀況

還是要到正規的大醫院仔細檢查!

雖是虛驚一場

但我們平時也要重視體檢

防患於未然

體檢查出這9種病,先別慌!

可能是虛驚一場

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打開體檢報告時的緊張程度,堪比查高考成績。

「甲狀腺結節」「肝囊腫」……這些疾病會癌變嗎?一張小小的體檢報告單,常常給大家帶來很多「危機感」。

其實很多疾病只是名字聽起來嚇人。非要治?那就是瞎花錢!

甲狀腺結節,95%都是良性

甲狀腺結節是體檢報告上的常客。很多人體檢一查出有「甲狀腺結節」就非常緊張,認為要馬上治療,非常擔心變成「甲狀腺癌」!

事實上,1釐米以下的「甲狀腺結節」完全不必擔心,也不需做進一步檢查。95%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更不會變成「甲狀腺癌」。

其實,就算是甲狀腺癌,大多數也是很「溫柔」的,生長很緩慢,可以幾年、十年潛伏在人體內,也相對穩定、聽話。甚至部分低危險組的患者,可以長期觀察而不需手術。

宮頸糜爛,只是名字嚇人

要怪就怪這個醫學詞語太嚇人,「糜爛」一詞給人很不好的聯想,還容易和宮頸癌聯繫在一起。其實,這只是醫學史上一個命名的大失誤。

如今「宮頸糜爛」這個名稱已經被正式取消,改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在女性的一生中,隨著雌激素水平的變化,兩種上皮覆蓋區域會發生動態變化。

「宮頸糜爛」大部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需要結合宮頸細胞學結果來進一步判斷,如果細胞學和HPV檢查結果沒有異常,就無需特殊處理了。

子宮肌瘤,5cm以下一般相安無事

據統計,30歲以上的女性約20%有子宮肌瘤,即每五個女性中就有一個中招。「子宮肌瘤」這個詞實在太容易讓人聯想到癌症了!其實,此「瘤」非彼「瘤」,子宮肌瘤的瘤多數是良性的。

如果近絕經期、肌瘤較小、沒有症狀,已經妊娠且肌瘤沒有發生紅色變性等情況,可以觀察等待,每3~6個月複查一次即可。

但是子宮肌瘤患者準備妊娠時,若肌瘤直徑 ≥ 4 cm,最好及時手術切除。

肝臟鈣化灶,一般無需治療

肝內鈣化灶在肝病患者中檢出率較高,可能與先天發育、鈣磷代謝紊亂等因素有關,也可能是肝臟創傷癒合過程中組織纖維化,形成瘢痕,鈣鹽沉積形成。

肝臟鈣化灶既不會自行消退,也很少繼續發展,一般沒有症狀,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不利影響,所以無需治療。

但有的鈣化灶靠近肝內膽管,超聲檢查時容易和肝內膽管結石混淆,就需要進一步進行CT或MRCP鑑別。

骨刺,是人體的自我保護

大多數人常常會把它和「骨裂」聯繫到一起,擔心是不是「骨裂」導致的細小「骨刺」?其實大家完全被「骨刺」的名字欺騙了。

骨刺就是骨質增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骨刺會長在各種地方,比如頸椎/腰椎/膝關節等處。

如果只是體檢發現的骨刺,生活中並無不適症狀,不痛不難受,就不用緊張。但如果因為骨刺,引起了骨性關節炎,那就需要進一步治療。

乳腺增生,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10個女性8個有「乳腺增生」問題。「乳腺增生會不會癌變成乳腺癌?」「吃點什麼藥才能治好增生」?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多時候都是:不用治療。

乳腺增生並不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病率,也不會導致乳腺癌。

乳腺增生常見於20多歲並且沒有生育過的女性以及處於更年期前後的女性。這兩個時期,女性由於體內激素的變化,乳房會有疼痛,有時會摸到一些包塊,有時乳房會變大等,這些其實都是正常的生理過程。

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態,少吃含激素較高的食品,堅持適量運動就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

盆腔積液,3釐米以下不用治

「盆腔積液」聽起來非常可怕,其實人體的盆腔、腹腔並不全是實心的組織,腹膜、大網膜、腸管等都會分泌一些液體,這些液體通常起到潤滑和保護盆腹腔器官和組織的作用。

幾乎每個女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積液,一般女性都在3釐米以下。3釐米以下可以視為正常範圍,如果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是不需要治療的。

如果是排卵期、月經期或者月經剛結束的時候,積液可能會略有增多,但如果沒有其他任何異常,即使稍微多於 3cm 也不必大驚小怪。

單純性肝囊腫,小於5釐米不用治

很多人體檢查出了「肝囊腫」,就以為得了肝癌一樣絕望,其實大可不必。

肝囊腫大多是先天性的,即「娘胎裡帶的」,並且生長非常非常緩慢,多數人更是無明顯症狀。如果不是體檢時偶然發現,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發現。

體檢查出肝囊腫,大多不用擔心。絕大部分肝囊腫是不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只需要定期隨診觀察。

僅有一小部分人需要手術,其中包括:囊腫直徑>8.0cm並有臨床症狀;囊腫合併出血、感染;囊腫無法與肝膽管腺瘤鑑別;多囊肝病導致門脈高壓及功能損害者。

心臟早搏,沒症狀不用治療

心臟在正常跳動時,如果提前出現一些跳動,就像是演奏舞曲節奏亂了點,這種情況被稱為「心臟早搏」。

很多人認為查出「心臟早搏」往往會和心臟病聯繫起來,其實,心臟早搏本身不是病,多是心臟其他問題的伴隨症狀。

早搏一般是良性的,大多數的早搏不會引發心臟病, 偶爾出現心慌或者心臟「咯噔一下」,不用太過緊張。

但如果經常有類似不適,還是儘快去醫院的心內科諮詢下醫生比較好。

如果你體檢出以上疾病

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處理

不過還是要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重視每年的健康體檢

監測身體變化

來源:綜合 西湖之聲(fm1054)、楚天都市報(ID:ctdsbgfwx)、健康時報(jksb2013)、科普中國(Science_China)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石鈺

相關焦點

  • 改叫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河南省中醫院健康體檢中心高海燕大夫介紹,宮頸糜爛並非真正糜爛,與正常光滑的子宮頸相比只是一種假性糜爛,是宮頸柱狀上皮增生外移所形成的,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目前,「宮頸糜爛」這個稱謂已被「宮頸柱狀上皮外移或異位」替代。  高海燕大夫說,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是已婚婦女最常見的疾病,一般認為可能與婚後機械性刺激或損傷,如分娩、人工流產或性生活過於頻繁有關。
  • 無症狀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無需治療
    □河南省中醫院生殖醫學科 鄭瑞君      很多人對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這個詞很陌生,它其實就是過去常說的「宮頸糜爛」。   在宮頸的表面,覆蓋著鱗狀上皮細胞,它的特點是細胞結合緊密、細胞間質少、表面光滑,所以宮頸表面十分光滑。
  • 「宮頸糜爛」更名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這4個危險因素請遠離
    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這樣大眾心理承受度更高一些,也更符合病理生理的表現。雖然已經更名,在很多基層醫院仍然有人稱「宮頸糜爛」。哪些因素會導致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 「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會影響懷孕嗎?會變成宮頸癌嗎?希望幫到您
    女性生理結構增加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的機率,由於婦女生理方面有經、孕、產、褥的特點,因此應十分重視婦女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及絕經前後的衛生,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很多女性由於氣溫變化,經期衛生,分娩,流產,手術或外陰不潔等可能成為病源,導致了宮頸柱狀上皮異位。②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會變成宮頸癌嗎?
  • 體檢查出甲狀腺結節/子宮肌瘤/心臟早搏……先別慌!
    甲狀腺結節是體檢報告上的常客。很多人體檢一查出有「甲狀腺結節」就非常緊張,認為要馬上治療,非常擔心變成「甲狀腺癌」! 事實上,1釐米以下的「甲狀腺結節」完全不必擔心,也不需做進一步檢查。95%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更不會變成「甲狀腺癌」。
  • 結節、息肉、囊腫、增生……哪個才是癌症的先兆?
    隨著近年來多排螺旋CT的出現,小結節或微小結節發現得越來越多,但大部分是良性的。 1.肺部結節 一般年齡大、肺部有基礎疾病的人,做檢查易發現肺部結節。即使發現肺部結節也不必恐慌,因為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最後被證實是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