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科學加上想像力,便是科幻。科幻最大魅力在於,它所描繪的未來往往會成為現實,甚至指引著人類前進的方向。社會越發達、科學越進步,科幻在生活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隨著科幻產業鏈的壯大,除文學、電影外,高普及度的遊戲正成為承載科幻的優質載體,「科幻+遊戲」碰撞的無窮可能性更令人遐思。
在2019中國科幻大會上,便首次新增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騰訊遊戲、騰訊遊戲追夢計劃和騰訊科普聯合承辦的「遊戲世界中的科幻」專題論壇。作為國內官方規格最高的科幻盛會,本次大會國際化程度極高,雲集世界各地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科幻+遊戲」等多項議題。
科幻、遊戲相互賦能,為行業打開另一扇門
近年來,基於物質文明的提升,人們愈發關注精神文明的建設,不斷發展的科學和科普事業,也為科幻的興起提供了土壤。自2019年初電影《流浪地球》創下春節檔票房記錄以來,科幻文化的蓬勃發展更是盛況空前。
但同時,社會大眾對於科幻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往往將科幻與魔幻、奇幻等概念混為一談。科幻與二者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科幻是基於科學理論的合理想像,科幻也往往承擔一部分科普的職能,這也是許多科幻作品所描繪的場景成真,以及人們發現科幻與現實生活對應的原因。
科普、科研、科幻正是人類科學之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者相輔相成。如科幻既可以推動科普事業,但其發展,同樣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和普及,只有更好地了解過去,才能正確地理解當下、展望將來。正如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說,科幻的發展取決於受眾對科學的理解,同時依賴科普提供生命力。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經常發表科幻作品的作家只有30餘人,2018年,我國科幻電影票房產值75%由引進的海外科幻電影貢獻。從文化底蘊到市場環境,國內科幻事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也正是「科幻+遊戲」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原因。遊戲工委聯合伽馬數據報告指出,今年三季度我國遊戲用戶數量已達6.51億人,作為一種惠及全民的娛樂活動和藝術形式,遊戲能夠為科普、科幻提供前所未有的傳播渠道,加速科幻文化的推廣普及。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對遊戲而言,科幻也能給遊戲行業插上想像力的翅膀,直擊當下遊戲產業亟待解決的同質化、創意缺位等痛點。
精品為先,身體力行探索中國科幻遊戲發展
大會上,騰訊遊戲政府合作總經理傅馨以《科幻在遊戲中的跨界應用與社會價值》為題發表了演講。在傅馨看來,科幻和遊戲並非相互孤立、而是系出同源,均出自人類追求想像與創造的源動力。
科幻和遊戲的共性不止於此。傅馨表示,科幻和遊戲正是完美融合了科技與人文兩大文化的產物。它們源於科學,但卻擁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它們在探索幻想新疆域的同時,仍然以厚重的人文內涵堅守初心。這也是為什麼這十幾年來科幻遊戲會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作為大會承辦方之一,騰訊遊戲追夢計劃一直以來都積極助力科學普及、助推科幻文化。今年3月份正式發布之初,騰訊遊戲追夢計劃便聚焦數字文化傳承、公益社會關愛和國力科技教育三大計劃,並持續推出相關優質精品,身體力行探索遊戲的更多可能。
如《電是怎麼形成的》採用形象的卡通交互,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看不見摸不著的電,通過模擬生活中各類物品連接電路的效果、和電流的運作方式進行可視化科普,讓即便初次接觸電的孩童也能準確理解電的原理。
聚焦植物的《納木》,則將鏡頭對準了樹木花草在生長過程中的細胞運動、光合作用,一窺大自然的奧秘。《腫瘤醫師》不僅看重展現醫生在對抗疾病中需要面臨的患者身體、經濟、信念等多種因素,更重視在科普的同時,向玩家潛移默化傳達「良好的心態和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還有為「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青壯年打造的《普通話小鎮》,將「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的前沿技術與遊戲相結合,幫助貧困地區學子豐富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效率。
而在沙盒遊戲《坎巴拉太空計劃》中,玩家甚至可以利用各種部件,遵循現實中的空氣動力學、軌道物理學原理組建屬於自己的飛行器,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甚至其他星球。傅馨介紹,除曾有物理老師使用《坎巴拉太空計劃》為學生布置作業外,2018年馬斯克的獵鷹火箭成功升空,便選擇了與《坎巴拉太空計劃》中驚人相似的捆綁疊加模塊化模式。
以科普讀懂前人積累,立足當下放眼美好未來
騰訊遊戲追夢計劃不斷推出的優質精品進一步證明,科普、科研和科幻從來不是單方面的關係,三者實際相輔相成、互為增益。
在大會上,《坎巴拉太空計劃》高級總監Markus Wilding、搜狐暢遊高級副總裁黃緯,和祖龍娛樂副總裁吳盛鶴等嘉賓,分別圍繞科幻對於遊戲的啟迪,以及科幻在遊戲中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進行了觀點分享。就科幻基於大眾用戶的價值,嘉賓們還在圓桌論壇環節進行充分的討論。
正如傅馨指出的,科幻和遊戲在未來擁有創造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但想要將科幻更好地融入遊戲當中,要做到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三者統一。
如藝術價值要求要求科幻遊戲給予人美的感受,經濟價值是科幻遊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前提,社會價值則強調科幻遊戲應傳遞真正的人文關懷方能豐富遊戲的精神世界。歸根結底,三大價值的統一要求在科幻融入遊戲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一如哲學家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這也正是科普、科研、科幻的價值所在。如果說科學研究是用技術提升生產力,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那麼科普便是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前人的積累中受益;而科幻的魅力,除承擔部分科普職能,還在於允許從對未來的想像中汲取靈感、激發嚮往,為人類提供不斷向前的源動力。三者形成自洽的閉環。
其中,喚起大眾科學精神,反哺科學科研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自去年4月份發布全新願景「探索遊戲更多可能」以來,騰訊遊戲一直積極探尋讓遊戲綻放多元價值。騰訊遊戲追夢計劃無疑是其中的重頭戲,《電是怎麼形成的》等大量兼具科學普及、人文關懷的精品紛紛湧現更是最好證明。
有理由相信,隨著騰訊遊戲追夢計劃持續探索和實踐,未來還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優秀的科普精品,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中國以及全球的前沿科學進展,共同憧憬因科學而更加美好的未來。
·····End·····
GameLook每日遊戲產業報導
全球視野 / 深度有料
爆料 / 交流 / 合作:請加主編微信igame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