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近日,一位二胎媽媽所發的孩子暑期課程安排表引爆了朋友圈,在表上可以看到,明明是讓孩子休息的暑假,卻只安排了8天的旅行,其餘時間都被各大興趣班填滿。
而她的孩子,一個正在上幼兒園,另一個不過才上小學。很多人開始驚嘆現在的孩子太難了,小小年紀就要各方面都均衡發展。
的確,今時不同往日,以前的教育更強調書本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全方位發展。
只學習書本知識是難以支撐這一生的,在此安排下,孩子也沒有讓她失望,那位上小學的孩子在班上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且自己的愛好也很廣泛。
優秀從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還是靠後天的環境養成。這位媽媽也並未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對孩子進行軍事化的管理。
他們整個家庭,都有著系統的家庭安排日程表,對每個人的日程安排都具體到了時間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我們的人格、各種行為習慣都是由父母教導之下形成的,怎麼教才會對孩子更好這便是門大學問。
很多父母,打小便對自己的孩子有了很多未來發展的藍圖,但這些父母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很多事情他們自己也做不到。
但是,他們會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原因竟然是鄰居家孩子可以做到的,我家孩子也要做到。在這樣的高要求下,父母投入了大量的價錢和精力,但效果卻很不明顯。
孩子越來越厭學不說,與父母的關係還更疏遠了。很多父母不解,我為了他好他怎麼始終不懂呢?社會心理學上有個很著名的觀察學習(learning from observation)。
我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種:一是自己去摸索、不斷嘗試,所獲得的經驗知識,這叫做直接學習;第二種便是觀察學習,即通過他人的示範行為及其結果來習得相關經驗與行為。
這也叫做替代經驗,例如,我們不用碰水杯,但看到他人觸碰水杯時的彈射反應,便可得知水杯的溫度偏高,自己再度觸碰會被燙到。
替代經驗還有個重要的傳播媒介,即榜樣。我們很容易對自己視為榜樣的人產生模仿行為,並從中習到相關知識。
家庭中,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如果想讓孩子真正優秀,那麼你自己得先做到給孩子的各種規定。
那位朋友圈的母親,他們家不止是為孩子制定了安排,父母二人也嚴格遵守著相關規定,並且每天都會看書學習。
這樣的家庭氛圍,孩子怎樣不優秀?相反,倘若家庭裡大人們都紛紛玩手機,卻給孩子實施軍事化管理,孩子又怎會被感染?
他們只會被自己內心的那份叛逆激起,父母讓幹什麼,自己就偏朝反方向去。所以,要求孩子之前,請先要求自己。
陪孩子長大更要為其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提供最好的家庭教育,讓他們在愛中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我們很多時候會讓孩子多學學「別人家的孩子」,而大多數我們都忽視了別人家的父母。有研究表明,那些63%的成功人士,都會幫自己的孩子安排每月至少讀兩本書。
當然,這些書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對思維有幫助的書本。很多時候,為了讓孩子拔得頭籌,家長們會急功近利,為孩子安排各門學科的補習。
即使暑假,也讓孩子不停歇地學習更深層次的內容,但他們從未想過孩子的智力能否承受新知識。孩子遭受著接受不了的知識感到痛苦,學習的積極性更被動。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學習的真正意義。
那些成功孩子的背後,家長更重視尊重孩子,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真正熱愛學習。除此之外,他們更會願意陪伴孩子一起去探討知識,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成功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每一個成功孩子的背後一定站著偉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