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朋友圈中那些做導遊的「熟人」不再用旅遊團廣告刷屏,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微商、直播帶貨的宣傳推廣。3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導遊分會獲悉,目前該協會上線了北京導遊微電商平臺,組織導遊做微商銷售產品。至此,疫情之下,導遊領域的轉行潮已然來臨,導遊的轉業自救也從單打獨鬥進入「抱團過冬」階段。
從導遊到微商
「對於導遊來說,沒團帶就等於零收入,最近這一個多月,全國導遊們的日子都不好過,微商、直播、賣保險……導遊們絞盡腦汁利用自己手中的客戶群體維持生計,然而,對於在各行業中都屬於後入局者的導遊來說,他們的貨源、客源優勢都不明顯,轉行也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導遊張明(化名)直言。
宅在家兩個月,張明對自己的導遊職業生涯有些迷茫。「正月初三前後,我們接到旅行社的通知,了解到團隊遊業務全面停止的情況後,就基本進入了『失業』的狀態。」張明直言。
其實,在國內,像張明一樣被這場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的導遊並不在少數。北京旅遊行業協會導遊分會秘書長李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疫情之下,隨著相關業務的暫停,不僅旅行社、旅遊企業進入了停擺期,而且北京的3.2萬多名導遊也幾乎全部失業、收入「歸零」。「跟團遊業務一日不恢復,導遊就一日無收入,在此情況下,部分導遊開始想辦法『自救』,其中有不少選擇了做微商、帶貨。」李健介紹。
眼看試水做微商的導遊越來越多,李健表示,協會根據導遊們相對集中的創業需求,組織開設了微電商平臺。「這也算是在特殊時期以及未來,協會幫助導遊這一收入十分不穩定的群體開拓的一個新『副業』。」李健介紹,目前該平臺自上周上線至今,已有3000多名導遊註冊,400名導遊已經啟動了相關業務。「如果一個導遊可以覆蓋500個左右的顧客,而且每位顧客每個月銷量可達到200-300元的話,該導遊一個月就能獲得2000-3000元左右的收入。」微電商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老客戶誰買帳
張明透露,近幾年,大多數導遊都會兼職做銷售,因此,導遊手中的核心資源就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客戶群,有些長年熟識的顧客甚至會跟著導遊走,導遊掛靠到哪個旅行社就在哪個旅行社報團。
然而即便如此,當導遊變成微商、變成主播,又有多少「老客戶」願意買帳呢?
張明直言,不論是做微商還是其他行業,導遊作為後入局者,在貨源、專業度、客源方面都不如「圈裡人」有經驗。還有知情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根據一些電商平臺的要求,做微商需要每天完成在朋友圈的「刷屏量」,比如一天發20-30條產品介紹、連結,也許初期每天能賣30-40單,但由於這類商品單價普遍很低,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即使成交率高,轉行的導遊們一個月最多也就能分得1000-1200元左右,少的甚至只有幾十元、幾百元;而且,對於一些多層級的微商來說,銷售人員往往無法篩選供貨商,質量無法保證,又橫跨大量品類,很容易與顧客出現投訴糾紛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覆蓋式、轟炸式的推廣手段,會傷害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客戶群體,到時候,導遊再想回歸本行談何容易」。
扎堆社交電商
在經歷了疫情這場「洗禮」後,除了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張明和他身邊的同行們,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導遊行業也逐漸有了新的職業規劃。「一方面,喜歡玩、熱衷歷史,願意永遠『在路上』,可能是大多數導遊選擇這一行業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極其不穩定的收入狀態,讓我們也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換一個生存模式。」張明坦言。
李健表示,即使在疫情過去後,微電商平臺仍然會長期保持運營。而張明也提出,他和不少導遊朋友們都決定,即使復工也要逐步開展一些線上服務等,平衡收入結構,攤薄風險。
其實,導遊們的「轉行記」也是國內旅遊企業轉型的一個縮影。除了數以萬計的導遊們,攜程、同程、驢媽媽、途牛……越來越多的OTA也看上了私域流量這塊蛋糕,想要在當前旅遊業低迷的時期,到社交電商的紅海中闖一闖。
同程集團旗下同程國旅作為試點企業接入咪店SAAS系統,將同程國旅擁有的大量旅遊顧問「轉型」為電商銷售。同程集團副總裁、同程國旅CEO楊佳佳表示:「旅遊顧問變咪店店主,將高頻電商需求與低頻旅遊需求形成互補,大大減輕了疫情對同程國旅的衝擊。」此外,途牛也在尋找著「疫情中的機會」,強化電商業務板塊,上線銷售多種旅遊特產。
「往往在大事件結束之後,行業在面臨洗牌的同時,也會催生出各種創新和變革。」在攜程旅遊渠道事業部CEO張力看來,疫情後,除了拓展新業務板塊,原本的旅遊門店的經營模式預計會有改變。北京商報記者 蔣夢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