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昭烏達南路街道大臺什村,位於賽罕區黨政辦公和商業服務中心區,共有居民1050戶、2469人。2011年,大臺什村適應城市發展需要,開始實施整村改造,更名為大臺什社區,村民逐步轉為城市居民,村莊逐步轉為城市社區。
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居民對於失去土地後重新就業、集中居住後小區管理等方面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小區內私搭亂建、寵物隨處便溺的現象屢禁不止,拿到拆遷款的居民沉迷於打麻將、泡酒吧的情況屢見不鮮,居民缺乏對社區的歸屬感和參與度,對社區管理服務提出了很大挑戰。
直面變化,大臺什社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精彩演繹了由城中村向新社區、由農民向市民的蝶變。
發揮黨組織主心骨作用
打造活力大臺什
大臺什社區黨委將「抓黨建、凝合力、抓發展、促黨建」作為工作的指導方針。社區現有黨員127名,下設4個黨支部、8個網格黨小組。社區黨委用活用足市裡每年為社區配置的20萬元為民服務專項經費、上級黨委下撥黨費以及集體收入,打造社區居民的精神家園,把黨的工作鏈條延伸到每一個網格,讓黨組織成為居民群眾生產生活和心理上的依靠。
打造特色黨建文化館。大臺什社區黨委於2017年7月建成800平方米的特色黨建文化館,內設有黨史展廳、黨建展廳、民俗展廳,各展廳以黨史為主線,以圖片和實物為載體,不僅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以來的重要歷程,還展示了過去大臺什地區村莊的歷史特色、風土人情、村莊風貌,真實還原了農村的發展和生產生活場景,展現了大臺什社區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展的奮鬥故事。黨建文化館迄今為止已接待了區內外6000多人次的觀摩,在這裡可以重溫黨的紅色歷史,補充紅色營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區居民也通過參觀了解社區的「前世今生」,感受到社區多年來的發展進步,從而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
大臺什社區建成特色黨建文化館。
構建為民黨建網格。大臺什社區依託「社區黨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網格體系,設立了8個網格黨小組和21個黨員中心戶,每個中心戶就近聯繫3至10名黨員;建立樓棟聯動機制,實現組織架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為每個黨員中心戶製作門牌,亮明黨員身份,明確黨員職責,引導他們隨時為居民提供服務、解決難題。社區黨委通過黨支部和網格代替過去的村民小組,變粗放式管理為下足「繡花功夫」的精細化服務,讓黨員服務真正落到社區居民身邊;通過強化黨員帶頭作用,真正把支部建在網格、活動融入網格,深化多元融合服務模式,建立並暢通服務熱線、居民意見箱、網格議事會、幹部走訪日誌等民意通道,不斷提升黨建網格服務居民水平。
便民服務「零距離」。為了最大程度方便社區居民和老年人,社區黨委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設有黨建、共青團、婦聯、民政和勞動保障等窗口,同時,為最大程度方便社區老年人,社區還設有代收水電費、天然氣費等服務窗口,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利。社區還特別引進了福源養老社會組織,為老年人提供專業養老服務,逐步提高居養水平。
組織紮根群眾
打造美麗大臺什
昔日的大臺什村,由於地處城郊結合部的蔬菜種植區,下雨天汙水遍地流,很多村民還未擺脫舊農村的氣息,隨手亂丟垃圾現象也很普遍。對此,黨組織下大力氣改善基礎設施,苦口婆心做群眾思想工作,使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如今走進大臺什社區,映入眼帘的是環境優美的社區、整潔乾淨的街道、井井有條的管理、溫暖祥和的景象。全村1050戶居民都搬進了新樓房,水電氣暖、通訊網絡等一應俱全。為進一步優化居民居住條件,大臺什社區黨委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為小區整體做了改造:樓房加裝了保溫、街道鋪設了路面、更換了上下水管道、安裝了路燈等,進一步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
如今的大臺什社區環境乾淨整潔。
失去土地的村民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不僅得到了工作技能培訓,而且還擁有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由於有集體收入,大臺什社區居民的物業費全免,全部由社區負擔。同時社區黨委對居民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難題都予以高度重視,並全力以赴為居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
59歲的張學真以前靠種菜為生,曾被評為內蒙古種菜能手,村改社區後,張學真成為市科技局的科技特派員,指導黃合少鎮東討速號村蔬菜種植,現在又回到大臺什社區,參與居民股份制改革工作。「以前住平房,村裡的廁所都是旱廁,現在住100多平方米的樓房,洗澡、上廁所不用出門;以前取暖生火爐,烏煙瘴氣的,現在全部是地暖,乾乾淨淨。」張學真說。從種菜能手到科技特派員,從村民到居民,大臺什還有無數個像張學真一樣的居民,在社區黨委的引導下有了穩定的新工作。
文化引領聚力
打造幸福大臺什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改造前的大臺什並沒有適合居民活動的場所,現在通過社區黨委的不斷努力,大臺什社區打造了800多平方米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設有室內桌球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棋牌室、繪畫室、室外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場等。有了活動場所後,居民的文體娛樂活動也越發豐富起來。
今年70多歲的楊愛楓是大臺什社區居民,也是市級剪紙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到周末,她都會來到社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免費教喜歡剪紙的婦女和放假的學生剪紙藝術。「過去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村裡都時興剪窗花,剪紙藝術很受大家喜愛。」楊愛楓說。
非遺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愛鳳用剪紙謳歌黨的好政策。
有的居民喜歡剪紙,還有的居民喜歡跳舞、下棋等等。隨著社區網格黨建機制在服務群眾過程中不斷完善,社區又組織成立了水兵舞隊、廣場舞隊、老年秧歌隊、抖空竹隊四個業餘表演隊。不僅滿足了群眾多元文化建設要求,也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味。大家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熱情也越來越高。
從農村到社區,從村民變居民,在黨建引領之下,大臺什社區這個「村轉社區」成功轉型,實現了社區居民生活方式、文明形象、組織形態的巨變,展現出文明幸福和諧的新型社區形象,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
稿件素材由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委組織部提供
■記者:郭文治 鄭新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