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梓開
「人總是要有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
「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和一條鹹魚有什麼分別?」
——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曾經被這種勵志式的句子打動過。
在我們小的時候,夢想是遙遠的,也是高遠的;夢想是宏偉的,也是空洞的。
在老師們問我們將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時候,我們總會說,要做一個像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要做像魯-迅那樣的作家,要做像愛-迪生那樣的發明家……。可是,時光荏苒,轉眼間就過了很多年。真正能實現自己年少時的夢想的,當然是鳳毛麟角、極為稀少的。
尷尬的夢想與骨感的現實
經過了年少時的混沌與憧憬,我們在年青的時候也曾經心懷夢想,夢想著自己的巨大成功,夢想著自己有個海邊別墅,夢想著自己週遊世界,夢想著擁有明星一樣明豔動人的戀人,夢想著成為一個叱吒風雲的外交家……
夢想曾經鼓舞過我們。但是在現實面前,在人生的不斷磨礪和不斷重壓下,夢想又何嘗不是一種內心的負累呢?
所以,在夢想、理想和現實的不斷背離下,在我們為了基本的衣食住行而不斷努力的每一個當下,還是要學會在必要的時候,刪除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回歸於現實之中。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安寧和輕鬆,也才能打理好心情,用新的自我來面對這個世界。
活在現實中,才是成熟的表現
我們在10歲時的夢想,和我們在20歲時的夢想,往往是不同的。
我們在30歲時對世界的感覺,和我們在40歲時對世界的感覺,也是具有太多差異的。
我們的夢想,總是在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得模糊起來,變得斑駁起來。
隨著我們一路磕磕絆絆走來,夢想會退縮成小小的期待,夢想也會變為小小的願望。可是,世界在變,歲月在變,生活並沒有隨著我們的夢想而變得華麗起來,所以我們終於認識到,活在現實之中,才是最踏實的,才是最實際的。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才是最對味的。
因為在現實的欲望裡我們早已經迷失了自己,忙忙碌碌卻碌碌無為。
刪除遙不可及的夢想,讓心靈重獲自由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期待,都有著不同的夢想。
我們的夢想,我們的欲望,我們的野心,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夢想太多,或者夢想過於脫離現實,都會帶來夢想的遙不可及。我們做銷售工作的都知道,給銷售人員設定目標,設定考核標準,最好是不要超過三個。而且這種目標考核,一定要保證70%的人經過正確的努力都可以實現。但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那些略顯荒誕的野心,如果能有1%的實現可能,就已經是撐破天的事情了!我們是不是有必要追求那小於1%的可能性?
當然!
可是,當夢想過多的時候,當夢想過於遙遠的時候,還是要當機立斷,及時刪除多餘的夢想,及時對遙遠的夢想進行調整。何必看著那難以實現的夢想,何必看著那難以跨越的鴻溝呢?我們追求小小的、可控的夢想,追求如銷售人員一樣具有70%成功機率的小夢想,小目標,一個接一個,難道不好麼?
清理心靈,讓身體變得輕鬆
我們需要定期清理自己的心靈,如同打掃自己的屋子一樣。
那些不需要的東西被扔掉之後,我們會感到難得的輕鬆。同樣,那些不需要的夢想、設想和期待,那些和我們的現實距離太遠,遙不可及的夢想被清理之後,心靈也會感到難得的輕鬆。
身體勞累會感到疲憊,心靈中裝的夢想太多,同樣也會感覺到心累。那些無法實現的夢想,最好的去處,就是刪除它們,格式化它們,從此不再期待,不再想望,不再期許。
如果我們還用那些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來折磨自己,來耗費心力,和蚍蜉撼大樹又有什麼分別呢?
刪除遙不可及的夢想之後,既會輕鬆,也會感覺遺憾
對於已經超過30歲的人來說,夢想需要照進現實,根據現實去做調整和取捨;
對於已經超過40歲的人來說,夢想需要清除清理,結合現實重新樹立小目標。
刪除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之後,在感到輕鬆的同時,我們也會悵然若失。這時候,也許給自己定出來相對容易實現的、現實而理性的、適合自己而實實在在的小目標,也許是更為可取的。
誰都有夢想,誰都有夢想的自由,有幻想的自在,有設想的空間。可是,真正能相遇的,才是對的人;真正能落實的,才是對的事。
人生就是一個在碰壁的過程中,不得不學會忍耐,學會認命的過程;就是一個在現實的考量下,不得不妥協、不得不放棄的過程。我們已不再青春年少,已不再狂傲不羈。所以,在我們的奮鬥歷程中,總要學會丟棄,學會清除,學會刪除。我們需要定期整理自己的物品,需要定期整理自己的心情,只有整理好自我,才能更從容地面對現實,才能在「得到」和「付出」之間找到平衡點。
塔莎·杜朵說過,「凡是有價值的好事情,都是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的,我願意將時間浪費在這些美好的事物中」。對於困窘於當下的我們,現實的生活,現實的自我,才是最真實的,才是最具有價值的。(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