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徐州市銅山區北村村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緊扣鄉村「產業興旺」,深耕細作「美麗經濟」,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從破敗「小漁村」到遠近聞名的「旅遊村」,綠水青山正在當地釋放著鄉村振興巨大能量。
江蘇臺記者郭奉銘說:「走進徐州市銅山區北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原汁原味的農家菜以及遊船人造沙灘等配套設施,平均每天都吸引著近萬名遊客來此參觀。而在六七年前這裡還是窮髒亂差的典型村。」
靠山吃山,開山採石成為當時村裡人走出貧困的唯一路徑。不過,常年的開採並沒有真正挖掉北村百姓的「窮根」,還把山體炸得千瘡百孔,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也出現了很多事故。北村人意識到村莊要發展,必須找到一條更好的路。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不斷推進,北村挖掘依山、傍湖、抱島的生態資源優勢。經過幾年的生態修復治理,煥然一新的山水田園風光一下子成為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村裡還成立鄉村旅遊合作社,村民入股,集體建設,因勢利導鼓勵村民從事休閒觀光農業等。農家樂等各類店鋪相繼開張,生意火得不得了。
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北村村村民 飲品店老闆王叢說:「10年前我嫁到這邊的時候,父母沒有一個同意的。這邊比較窮,路都特特別爛。現在,遊客還是比較多的,平均下來每個月每天的營業額也是3500元以上。在自己家門口,環境這麼好,還可以掙錢,感覺還挺開心的。」
徐州銅山區柳泉鎮北村村黨委書記劉廣鐸說:「村委會加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真正把我們的產業做活了,廣大群眾的熱情也提高上去了。」
不賣石頭賣生態,綠水青山回來了,金山銀山也來了。目前,北村村已形成了以鄉村旅遊業為主導、以休閒觀光農業為配套、以水產養殖業為動力、以電商業為平臺的四大支柱產業,帶動全村一半以上人口從事旅遊相關行業,旅遊業年收入超億元。
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黨委書記史敬峰說:「我們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做足山文章、水文章,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全力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
青山綠水「金飯碗」,好山好水好生活。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下,一幅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小康畫卷也在徐徐展開。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郭奉銘 楊國 劉聰琳 供片臺/徐州臺 編輯/張萌)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