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光四射。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紫山村文化廣場上,跳舞的,打籃球的,孩子們玩著滑板互相追逐著,像趕會一樣熱鬧。鄉村的夜晚不再黑咕隆咚靜悄悄了。
「這一切都是人居環境整治帶來的變化,這片廣場下面原先是一片低洼地,現在是銅山區面積最大的農民休閒文化廣場。」銅山區漢王鎮黨委書記張永說,「『聞者嚮往,來者留戀,居者自豪』,我們最看重的就是通過環境改變,讓農民生活得有尊嚴,有自豪感。」
上個月,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現場會在徐州召開,紫山村就是其中的一個觀摩點,有與會者感嘆:「這裡與歐洲小鎮比有什麼區別!」
漢王鎮紫山村
「住在農村也有面子了」
「村子變化太大了,家住蘇州的小閨女過年回來都找不到家了!」68歲的劉集鎮瓦房村村民孫景同說起人居環境整治滿臉自豪。
他家門前原先是垃圾遍地、雜草叢生的臭水溝,現在水溝上建起了文化禮堂和公園,又好看又敞亮,自家的露天廁所也改造成水衝式,安上了馬桶。「以前,住徐州城裡的外孫都不願意來,嫌蚊子多,廁所不衛生,現在放假來了就不想走。城裡的親戚也願意到鄉下來了,還老誇咱這裡好。」孫景同笑著說。
瓦房村,因清末村裡出了武舉人,蓋了瓦房而得名。「那時全村就那一處瓦房,其餘都是草房,你看現在,家家都是樓房。」瓦房村黨支部書記吳南起說,人居環境整治中村裡主幹道全鋪上了柏油路,外牆、屋頂、門頭統一進行了裝飾,清理出的公共空間,還建起了籠式足球場,左右村莊的足球愛好者都來踢球,有的村民還把足球場當成婚禮典禮舉辦地,浪漫又時尚。
瓦房村是銅山區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中的一個,像這樣的示範村目前銅山區已有140個,另有1013個達標村,實現自然村環境整治一個不落。
2018年開始,銅山區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萬戶集中居住的「百千萬工程」,全域整治、全面提升、全民參與,探索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富有銅山特色的人居環境整治路子,形成了「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域一特色」的大美格局,被譽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同時,加大道路、汙水處理廠、汙水管網、公廁和戶廁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一人一月一元錢,農村垃圾全掃完」的村莊長效保潔機制,垃圾分類全面推行,農民生活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幸福感顯著增強。
劉集鎮瓦房村
「幸福的日子唱著過」
「打竹板,啪啪響,誇誇美麗新棠張。新棠張,環境靚,生態宜居美如畫,碧水綠草聞花香;新棠張,新時尚,廣場鍛鍊舞姿美,鄰裡和睦戴獎章……」屋子外雨下得急,室內的快板書卻越來越激昂。7月31日上午,棠張鎮躍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裡40歲的農家婦女曹培用一段自編自演的快板給大家助興。
「她是村裡的文藝骨幹,帶的廣場舞隊伍拿過鎮裡、區裡的表演一等獎、二等獎。」躍進村村主任馬傑說。
曹培快人快語:「以前身體不好,幹什麼都沒心思。後來村裡環境整治建了三個文化廣場,左鄰右舍的姐妹們一到晚上都出去跳舞。在她們鼓勵下,我也去了。剛開始不好意思,躲到角落跳,沒想到我這方面有悟性,慢慢成了領舞,還當上了村舞蹈隊隊長。」曹培說,現在身體倍棒,還開起了婚慶公司。
在銅山區人居環境整治中,休閒文體廣場、農民文化禮堂是標配,讓群眾玩有去處,還要求鎮級每年都要有曲藝、舞蹈或音樂方面的作品,村級要有文化帶頭人和廣場舞文化小分隊,區裡連續五年搞廣場舞大賽,調動了群眾參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
馬傑說,村裡的文體室幾年前在一處閒置的農房裡,隨著參加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玩不開,搬到村部,地方還是小。2019年,藉助人居環境整治,區、鎮、村三級投資200萬元,建起1600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兼文體活動中心,棋牌室、電影放映室、健身房全配齊了,村民大禮堂還增加了「健康廚房」的功能,村民在此舉辦婚宴,桌數和菸酒菜不能超標,形成了婚事簡辦新風尚。
棠張鎮躍進村
「沒想到咱也吃上了生態飯」
藍天,白雲,湖水,沙灘,雖然不是節假日,但位於微山湖畔的柳泉鎮北村村新開放的樓山灣湖光田園度假區依然人流熙攘。北村村民王叢在柳泉水寨自己開的冷飲店裡忙個不停。「7月25日開業以來,一天營業額平均3500多元,沒想到咱也吃上了生態飯、旅遊飯!」王叢邊忙邊接受採訪。
今年34歲的王叢,原先在鎮裡的一家化工廠當文員,工廠因環保問題要搬遷外地,這時村裡的旅遊度假區也開始建設了,她便學習冷飲製作技術,早早預訂了店面。
「幹旅遊的底氣來自哪裡?」記者問。
「這些年村裡大力整治環境,路寬了,山綠了,房子漂亮了,來玩的人越來越多,村裡許多人靠辦漁家樂、開遊船掙了錢。現在旅遊度假區已經成型,這時候幹旅遊肯定錯不了!」王叢信心滿滿地說。
北村村黨委書記劉廣鐸告訴我們,村裡採取「村委會+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方式搞旅遊,就是想讓更多的群眾從發展旅遊中得到切實利益。遊船今年新添了30多條,臨街門面都開起了各種店鋪,現在全村3000多人已有1000多人吃上旅遊飯。
北村村新開放的樓山灣湖光田園度假區
在銅山,像北村村民一樣吃上生態飯、旅遊飯的農民已經越來越多,漢王鎮漢王村、峨山村的民宿、伊莊鎮倪園村的傳統工藝、馬集村的金杏、房村鎮的荷花、何橋鎮的牡丹等都形成了特色旅遊產業,農民搞起旅遊,增加了收入。
人居環境整治中,銅山將產業興旺與美麗鄉村建設進行捆綁式規劃建設,田園變樂園,果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美麗經濟成為鄉村經濟的一支生力軍。
綠水青山「金飯碗」,好山好水好生活。人居環境整治不光改變了銅山農村環境,讓農民過上城裡人羨慕的美麗田園生活,更提升了農民的精神風貌和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文字:尚慶迎 魏朝星 胡明慧 圖片:銅山發布微信公眾號、李傳新)
編輯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