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場合遇到熊孩子他父母無動於衷,我們該不該出手教育?

2020-08-28 雞蛋殼裡的蝸牛

《奇葩說》裡有一期的辯論題目是就是文章的題目,大概我們每個人在公眾場合都遇到過熊孩子,也遇到過不管不問的熊父母。

這個時候可能誰心裡都竄著一團火,忍住的或者不願意再看下去的,就躲開或者視而不見了,沒忍住的人往往都會張嘴說兩句,甚至還要教訓幾下。

在聽這場辯論之前幾乎沒碰上特別讓人氣憤的熊孩子事件,直到今天早上,去超市買早點的時候,碰上裡面收銀員的兒子在跟媽媽吵架,一個14歲的少年。

媽媽意思讓他少玩會手機,結果這孩子不幹了,開始跟媽媽爭辯,不僅破口大罵,還衝上來踹了媽媽一腳。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要不是那個孩子已經1.7多的身高讓我猶豫,當時真想過去踹他兩腳。

他的媽媽顯然也不是孩子的對手,比兒子矮半頭,又瘦又小,就連拉他一把都費勁。

旁邊圍了一堆的人,說什麼的都有,孩子的奶奶也在,實在氣不過乾脆躲在一邊大喊:你們都來看看這是個什麼孩子啊,看看有這樣的孩子嗎?……。

孩子的媽媽後來被人拉進超市,氣的臉色蠟黃,渾身發抖。

在奇葩說裡傅首爾為這道題的反方辯手,她所持的態度是不去幹預,也就是不會代替父母去「教育孩子」。

傅首爾在結辯的時候拋出來這麼一個觀點: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所以站這個持方,是為了感謝那些曾經在公共場所包容過兒子,並對他微笑過的每一個陌生人,即便一個孩子很糟糕,也不讓他覺得自己被討厭是成年人的善意,遇到搗蛋的熊孩子,我更願意摸摸他們毛茸茸的小腦袋,說一聲沒關係,因為作為一個媽媽,我知道被善待的孩子才會喜歡這個世界,在孩子眼中沒有公共場所,只有兒童樂園,所以在孩子面前不談內心秩序,只講愛與和平了,謝謝大家!

這番言論確實讓我一下子傾斜了,一直以來我都是正方觀點,那是肯定要出手教育的呀,還用想嗎?!

但傅首爾卻站在更加博愛的層面來闡述她不會出手教育的理由。

瞬間,同樣作為一個媽媽的我在那一剎那有種汗顏的感覺,自己也有孩子,卻不曾想到別人的孩子,自己也怕某些行為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卻不曾想到某些行為會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孩子。

就如傅首爾說的另一段話:

你就沒有在公共場所影響過熊孩子嗎?中年男士經常在高鐵上談幾個億的生意,搞得小孩兒以為掙錢就像打雷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年輕人在電影院看個動畫片都要抱在一起,女的香水滿車飄,男的脫了鞋燻死貓,熊孩子教育你們全家了嗎?

他們樂觀而豁達,無論大人幹什麼,都能專注地看小豬佩奇。這份傑出的抗幹擾能力,成人朋友望塵莫及,你憑什麼教育他?你得向他們學習。

什麼是公共場所,公共場所特點是什麼?

再次套用傅首爾的話:特點就是人多,你為什麼會去呢?因為你不喜歡一個人在家呆著,明知道人多還去,去了又嫌人吵,是不是人格分裂。

當然這句話的末尾是為了配合綜藝效果,儘管我們不是什麼人格分裂,也不是矛盾體,可這番話也確實有幾分道理。

我們的言行舉止在孩子們眼裡也許也是「非常煩人」的,如傅首爾所說,他們來教育我們了嗎?

我們的所作所為難道孩子們就都喜歡嗎?火車上那些笑著鬧著打牌的,講段子的,你就肯定孩子們不討厭?

他們所承受的,所不喜歡的,都不曾說出來過,我們卻仗著自己已經是成人,以為就可以教訓孩子了,以為懂得道理多了就可以在孩子面前居高臨下了,其實,我們這副樣子在他們面前也不討喜。

再者,既然知道是公共場所,就要提前有個心理準備,吵鬧不安靜那是必然的,再加上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對這些成人世界裡的公共規則還沒到領會並自覺遵守的年齡。

說到這裡,肯定有一部分朋友會提出反駁,會問:電影院雖然是公共場所,但那裡是要求絕對安靜的啊,假如碰上熊孩子,難道也不管嗎?也要默許孩子和孩子的家長無動於衷嗎?

首先懷揣博愛和包容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素養,如果真的影響到了我們的秩序,適當的去提醒孩子家長讓孩子想辦法安靜下來也未嘗不可。

在這裡也提醒家有熊孩子的父母,別人不說容忍那是別人的素質,並不代表你家孩子就可以由著性子吵鬧不止,自己也要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尤其出門在外,

  • 在需要安靜的場合裡,要提前給孩子備好可以安撫他們的玩具或者書籍
  • 提前告訴孩子我們去的地方是不可以大聲吵鬧的,讓他心裡有個準備
  • 陪孩子玩一些比較安靜的遊戲,或者帶一些繪本,給孩子講故事,藉此讓他們能夠安靜下來

  • 下載幾個孩子愛看的動畫片,備好耳機,讓孩子自己安靜的去看,不要打擾到別人。
  • 如果打算第二天坐車出門,頭一天儘量不要讓孩子睡午覺,這樣他們可以在車上好好安睡,避免了吵鬧。

另外,如果一旦孩子吵到他人了,家長也要自覺的向周圍的人示意抱歉,通過這種行為先博得他人的諒解,然後再儘量管好自己的孩子。

在這道辯題裡持正方的那位辯手嶽嶽,他的觀點是必須要出手「管教」。

而嶽嶽的「管教」方式相當的柔軟有愛,他說到一個方法,我覺得還是可以借鑑的,那就是陪孩子玩。

他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小時候在自己也是熊孩子的階段裡,有一次在親戚家的胡同裡撿廢舊的燈泡摔著玩,搞得周圍的人都躲著走。

後來鄰居一個大哥哥出來了,拿著自己的飛鏢,提出要跟他一起玩,於是嶽嶽丟下手裡的燈泡跟著大哥哥玩了一下午的飛鏢,直到大哥哥有事回家了,他還在玩。

這種方法也有效的阻止了熊孩子的破壞性行為,並迅速讓他安靜了下來。

可見,與孩子打成一片,走進他們的心裡,陪著他們一起娛樂,就是更好的讓孩子順從我們的方法。

如此,不僅讓熊孩子避免了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還規避了好多潛在的危險。

所以,公共場合該不該出手教育熊孩子,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既要維護了孩子內心的純良,又要讓他看到這個世界的愛,還能避免了吵鬧,何樂而不為?

不管是正方還是反方,不管是準備出手管的,還是不管的,雙方給出的觀點都充滿了對孩子的包容之愛。

不管的人要給孩子一個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以愛和和平為他們奠定基石。

管的人要給孩子一個榜樣和表率,以行動來轉移和消磨孩子的頑劣,同樣用愛作為橋梁,把孩子引進了一個包容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別人家的熊孩子鬧事,該不該出手管教?
    你家小孩做的不對還影響到其他孩子,為什麼我還不能說?」另一個看護小一點孩子的奶奶不客氣道。「你要是覺得受影響,你帶著孩子走啊,憑什麼管他們?」老人怒氣衝衝。「這是公共場合,都是交了錢進來玩的,憑什麼讓我帶著孩子走?」另一個奶奶怒道。「我呸~」一口唾沫噴到了老人的臉上。
  • 父母如何管教「熊孩子」,對於熊孩子,家長又該怎麼教育呢?
    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環境也會讓他們具備不一樣的品質。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放縱不管,而變成了令人嫌棄的惡魔,俗稱:熊孩子。6.當你發現你的兒子拿了你的粉底液去給他的嬰兒床上漆的時候,相信媽媽看到這一幕時會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心疼自己化妝品的同時幻想到孩子異想天開的構想。7.當你打開冰箱時,會發現每個蘋果都變得不完整了,都被孩子咬了一口,有的甚至幾口,但都不曾完整地吃完任何一個。8.當你準備試一下前兩天剛買的新口紅時,打開後卻發現口紅上面留下了熊孩子清晰的牙印。
  • 熊孩子用購物車撞人,寶媽在一旁無動於衷,男子的做法大快人心
    因為在很多公共場合裡,我們總是受到熊孩子的「摧殘」,他們一會兒尖叫,一會兒哭鬧,乘坐電梯時,把所有按鍵全點亮,還有乘坐交通工具時,熊孩子坐在你的後方,就會用腿蹬你的椅子,各種讓你心神不寧的動作全使出來了。但奇怪的是,因為熊孩子在公共場合鬧事愛反省的家長,沒幾個。其實那些家長不明白的是,沒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禮貌。
  • 孩子公眾場合不胡鬧,父母帶娃出門不擔憂
    大家都覺得是孩子,所以沒人出聲勸阻,父母也沒有多加教育,一切就任由孩子這麼下去了。那看了這件事,我們再來看看上面那個女大學生的事情,似乎也有其可諒解之處了。本來就是在餐館,人家想要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無可厚非,小孩的吵鬧確實過分了,畢竟還是在公眾場所。
  • 教育專家提醒: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養不出優秀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對熊孩子恨鐵不成鋼,但更可恨的,是從小不對孩子嚴管的熊家長。西安有兩個熊孩子從高樓往底下扔磚頭,所幸沒砸傷人,保安抓到人後,孩子家長反而說:「又沒砸到人,把孩子嚇著了。」孩子不喜歡聽道理,就給他立規矩,明確什麼行為該賞,什麼行為該罰,他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教育路上,父母要做一個狠人,越小開始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孩子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 遇到熊孩子,對方家長說"孩子還小",你該如何有效教育熊孩子?
    現代生活中,熊孩子並不少見。而每一個熊孩子背後,都會有兩個&34;。因為熊孩子犯錯的時候,總少不了家長的縱容和寵溺。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那個人人避之不及的熊孩子,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怕遇到熊孩子。我之前就遇到過一個&34;的熊孩子。貝貝是我大姑家的兒子,年紀雖然小但是脾氣卻很大。有一次過年回家鄉,貝貝一家到我家拜年。
  • 遇到的「熊孩子」的父母,為什麼態度大多都很蠻橫?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會時不時碰到在外面沒有禮貌、肆意妄為還影響別人的所謂「熊孩子」,而當我們出手制止時,「熊孩子」旁邊都父母總會「一推」、「二賴」「三兇人」,常掛在嘴邊都話就是「不可能是我們家小孩,我們家小孩很乖的」、「他還小,他懂什麼,你一個大人有必要這麼較真嗎」——然後就開始要對你動手了。為什麼我們遇到都熊孩子父母都這麼蠻橫不講理呢?
  •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熊家長」,父母三觀正太重要了
    人越來越多,媽媽便和小男孩商量,抱著他坐。小男孩不同意,媽媽就強硬地坐在了旁邊。那個孩子便開始哭鬧,兩隻手不停推打媽媽,「你起來,不準你坐!你起來,不準你坐!」面對孩子的哭鬧,媽媽一直威脅說,「再鬧我打你了!」直到我們下車這個媽媽僅限於口頭警告沒捨得碰孩子一下。在地鐵上遇到這個「熊孩子」,周圍乘客感受特別糟糕。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 小孩大街上撒潑打滾,寶媽卻蹲在前面看戲,網友:就該這麼治
    生下孩子後,不管孩子是怎樣的,小孩都已經的父母的責任了,對於父母來說,教育孩子已經成為了自己一生的使命。父母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乖巧懂事的孩子,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父母的願望都不可能實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生下來折磨父母的,熊孩子的降臨,讓父母苦不堪言。
  • 熊孩子打碎45萬「迪士尼城堡」:每個熊孩子背後是教育失職的父母
    估值45萬博物館展品被熊孩子破壞。熊孩子的背後,監護人的父母失職是教育教養的缺失。從小讓孩子知道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不可以,也是對孩子的保護。這些條條框框的規矩,是守護孩子健康成長的圍欄,成長為身心健康的成人標杆。沒規矩熊孩子也不是一天養成的,是父母教育缺失的表現。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出現熊孩子呢?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麼?避免熊孩子出現。
  • 熊孩子是怎麼來的?每一份「熊」背後,都可能站著不作為型的父母
    在回家的路上,表妹還嘟囔著「果然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可能站著一個不作為型的父母」,孩子永遠是父母所折射出的一道影子,而那些熊孩子的各種行為也並非是天生自帶的淘氣行為,多數都是有一個不作為型的父母在「撐腰」。何為「不作為型的父母」?所謂的不作為型的父母指的是那些對子女沒有盡到監護和教育責任的父母。
  • 該出手時就出手
    作為老師,在工作中我們絕不會對任何孩子出手,我們會用世界上最溫柔的語氣給孩子講大道理,每當有父母抱怨孩子在家不聽話不服管教、把肺都能氣炸,恨不得把孩子痛打一頓時,我們還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給家長講:千萬不要打孩子啊,要給孩子講道理,某某學家某某教育家說過孩子不聽話時要冷靜、要深呼吸、要理性對待,畢竟調皮和淘氣是孩子的天性,否則會把孩子打叛逆等等。
  • 又有「熊孩子」毀壞博物館展品:該不該帶孩子去博物館?
    早在1795年,德國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他強調教育不僅要學習科學知識,還要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孩子認識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讓孩子多看美麗的,有品位的事物,通過潛移默化和合理的學習,孩子的審美能力是能夠得以提升的。
  • 父母如何應對熊孩子?
    現在非常流行一個詞「熊孩子」,通常當我們遇到搞破壞、不守規矩、非常淘氣的孩子,我們都嘆一句:&34;,指得就是孩子無所顧忌,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今天我們也來說說讓無數媽媽們頭痛的問題--孩子太「熊」了,該怎麼辦?Q:所謂的「熊」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對熊孩子恨鐵不成鋼,但更可恨的,是從小不對孩子嚴管的熊家長。 西安有兩個熊孩子從高樓往底下扔磚頭,所幸沒砸傷人,保安抓到人後,孩子家長反而說:「又沒砸到人,把孩子嚇著了。」
  • 在公眾場合,遇到大吼大叫教育子女的父母,你會怎麼做
    在不同的公眾場合,我們對這種行為的容忍度(閥值)是不一樣的。在飯店、早餐店、火車站、兒童醫院、公交車等公共場合,因為這些地方時常會有超過平均水平的」噪音「。所以偶爾遇到在一系列數據中接近極大值的情況,在心理實際上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對熊孩子恨鐵不成鋼,但更可恨的,是從小不對孩子嚴管的熊家長。西安有兩個熊孩子從高樓往底下扔磚頭,所幸沒砸傷人,保安抓到人後,孩子家長反而說:「又沒砸到人,把孩子嚇著了。」孩子不喜歡聽道理,就給他立規矩,明確什麼行為該賞,什麼行為該罰,他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教育路上,父母要做一個狠人,越小開始糾正孩子的壞毛病,孩子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 遇到熊孩子+熊家長,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做解氣
    ,但面對別人家的熊孩子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打不行罵不得,有時衝動出手了還會被說虐待未成年兒童,如果再遇上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或者「孩子還小」,那就自認倒黴了。這名男子忍無可忍,直接動手對熊孩子教育了一番,結果出手重了,也給自己惹上了不必要的麻煩。事後男子被公安機關控制,拘留了15天,而且公安機關表示,該男子毆打的是14歲以下的兒童,15天後還要根據小男孩的傷勢檢查結果來依法從重處理。
  • 遇到「強支配型人格」的孩子,該如何與他相處?
    同時會主動申張公平正義: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嗓門大,力氣也大,喜歡簡單直接的行為方式。但同時他們非常討厭受別人的支配,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如果這座山他不能稱霸,他要麼會先幹掉你,再替代你的位置;要麼就會換一座山,另起爐灶,仍然自己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