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伽利略當年在比薩斜塔做一實驗,質量不同兩鐵球,做自由落體運動,不考慮空氣阻力,它們是同時落地的。
鐵球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愛因斯坦認為,地球對鐵球的作用不是直接超距的,是地球周圍產生一引力場,引力場作用於鐵球,引起鐵球的下落運動。
質量不同兩鐵球同時落地,表明在引力場中,物體獲得的加速度與其質量無關。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發現一個原理: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慣性質量,是指物體平動時慣性大小的量度。引力質量,是指物體產生和接受引力的量度。這個原理被愛因斯坦稱為等效原理。它表明加速度等效於引力場。
這樣一切參考系,都可分解為引力場中的慣性系,物理定律在一切參考系中保持不變,建立起了廣義相對性原理。
狹義相對論中,沒有考慮引力存在,時空是平直的。
愛因斯坦覺得,引力存在的時空應該是彎曲的。由於引力的來源是質量,故質量存在將會造成時空彎曲,反過來,彎曲的時空又會影響質量的運動。所以愛因斯坦覺得,廣義相對論基本方程應有兩個,一個描述質量如何使時空彎曲,另一個描述彎曲時空中質量如何運動。
相對論專家惠勒曾風趣地把廣義相對論概括為: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這兩個方程,就是著名的愛因斯坦場方程和運動方程,是複雜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而運動方程能夠由場方程導出,所以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方程只有一個:愛因斯坦場方程。
廣義相對論表明時空是彎曲的,引力越強的地方,時空彎曲得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