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日本批發市場:高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2020-12-14 科學網

 

■本報記者 張晴丹

批發市場是日本組織蔬菜、瓜果、肉食、水產等生鮮食品批發的主要流通形式。在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是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來推進的,日本政府對農產品批發市場採取市場開設和經營相分離的辦法進行管理,以保證政府部門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監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6月15日,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合作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商業管理幹部學院合作經濟研究中心等單位舉辦的公益性學術活動「國際合作社發展系列講座」上,日本東京聖榮大學教授、日本農林水產省農產品流通改革委員會會長藤島廣二介紹了日本中央批發市場的發展情況。

起源於「大米暴動」

日本批發市場的建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背景事件:「大米暴動」。

1918年,當時日本的大米價格上漲非常快,特別是在7月到9月之間,大米價格特別高,衝擊了米商和富豪。日本政府為了把價格降下去,出臺政策形成零售市場,相當於農貿市場。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東西可以直接拿到市場上銷售。

「但是,因為搞生產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賣東西),所以很多生產者都拒絕進入到這個市場進行銷售。」藤島廣二說。

隨後,日本政府進行了政策的改良:在市場裡專門設立了零售商,讓零售商從生產者手中購買農產品進行銷售。

據藤島廣二介紹,當時政府的想法是想把流通的中間環節去掉,節省很多中間費用,促使價格下降。但遺憾的是,這個制度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第一,公益性零售市場沒有實現調整供需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零售商能夠進貨的範圍受到了限制,不能從很多地方進貨,無法實現供給調整的功能;第二是因為公益性零售市場定位的價格比較低,品質好的產品無法購置進來。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開設中央批發市場的建議。

中央批發市場應運而生

1921年2月開始,中央批發市場的建設計劃相繼被提出。在「大米暴動」5年以後,也就是1923年,日本發布了《中央批發市場法》。

當時,中央批發市場歸中央政府管,且一個地區只能建立一個批發市場。同時,批發商數量有所限制,收費也不一樣。比如批發商只能收手續費,而不是賺取差額,手續費最多不能超過10%。另外,在市場內的交易只能用競拍的形式。

藤島廣二介紹,隨著超市數量不斷增加,中央批發市場開始允許更多交易形式的出現。1927年以後,各個地方的批發市場在這種有所限制的條件之下逐漸發展起來。

「日本最早的批發市場是1927年2月在京都成立的京都中央批發市場。」藤島廣二說,這種批發市場就是一家壟斷的結構。即每種產品只有一家批發商,如賣鮮魚、河魚、乾貨等。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鼓勵小規模批發商之間進行合併。但並不是所有批發商都願意合併。「所以在選擇過程中,願意合併成為大批發商的,後來就成為了批發市場裡的一級批發商;不願意合併的,就成為了二級批發商。」藤島廣二說。

據了解,生產者與批發商的關係是委託交易關係,一級批發商對二級批發商的銷售採用拍賣形式。

1930年以後,日本很多地方,比如大阪、神戶等都成立了中央批發市場,採用了大批發商就一家的模式。「採用這種體系,是為了力求實現數量供給上的穩定,並且減少價格波動,實現價格平穩。」

1971年,日本把《中央批發市場法》修改為《批發市場法》。

每年經過中央批發市場銷售的蔬菜,比例相當高。不光是蔬菜,有50%以上的水果是進入中央批發市場銷售的。

藤島廣二說,這之後,日本的《批發市場法》也有兩次比較大的修改,產生的最大變化有兩點:第一,在交易方式上,以前只能用拍賣方式,但是修改後的法律允許其他交易形式出現;第二,以前批發商是收手續費的,修改以後,允許批發商有差價收益。

在日本,在一個市場裡,同一個部門批發商最多的就是東京銀座附近的駐地批發市場,據藤島廣二介紹,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交易市場,鮮魚批發商就有7家。

高效率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中央批發市場有什麼功能呢?第一,批發商不能拒絕供應商的委託;第二,法律規定,接受委託的農產品經過批發市場,必須在當天或者第二天銷售完,並且一周內將錢交給生產者。

因為有了這個體系,農戶生產的農產品,或者漁民生產的水產品,在當天就能實現銷售,流通速度非常快,「因為包括水產品,還有水果農產品,保鮮時間短,需要儘快銷售出去。」藤島廣二說。

換句話說,如果農民、漁民的產品能夠馬上銷售出去,就不會花費他們更多的精力去開拓市場,他們就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生產上,保證產品質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美國的農產品流通效率比較低,流通環節佔了零售價格的70%~80%,而日本佔40%~50%,可見日本的流通效率比較高。

當談及日本農業目前面臨的最棘手問題時,日本弘前大學名譽教授神田健策指出,「現在日本農業從業者高齡化現象非常嚴重」。統計顯示,2005年,農業從業者平均年齡是63.2歲;到2015年,平均年齡則是66.3歲。

此外,主要從事農業者在減少,2015年,已經從原來的200萬人減少到178.8萬人。

一系列的問題正在困擾著日本農業的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6-06-22 第5版 農業周刊)

相關焦點

  • 中國不可逾越的批發市場,該不該承擔農產品流通難的責任?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幾乎所有農產品進入市場都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農民所種植的農產品到達批發市場,再從批發市場賣給各個零售商或者消費者,農產品的價格一直在上漲。很多人在抱怨,如果農產品流通渠道更多,農民就不需要將產品全部投向批發市場,農民甚至可以將產品直接賣給零售商或消費者,農民能賺的更多,消費者也能得到更多實惠。
  • 農產品批發市場從哪來,又將走向何處?
    中國已逐步形成跨區域、大範圍、多品種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承擔起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的主要任務。農批市場成為中國農產品大流通的樞紐,其在農產品市場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基本確立。 03 伴隨著農產品批市場的快速擴張,很快這種野蠻生長的無序性開始弊端初現。
  • 農產品批發市場應加快數位化升級
    11月28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創新發展研討會暨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理事)代表大會在重慶舉行。與會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流通行業來說,是「危機」也是「機遇」,農產品批發市場應加強現代化、智慧化、標準化、數位化建設,加快轉型升級。
  • 農產品批發市場:「溯源秤」為農副產品食品安全加道安全鎖
    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我國農產品主流流通渠道、主要業態,我國的農產品的70%以上經過批發市場進入百姓的菜籃子,其穩物價、保民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4100多家,年交易額在億萬以上的批發市場就有1300多家。
  • 全國政協委員唐俊傑:把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納入「兩新一重」
    6月11日至17日,北京市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158例,均與新發地農批市場有關,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反彈,也使「如何建設與現代都市相匹配農產品批發市場」這一城市運營課題再次高頻出現在公眾面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二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唐俊傑建議,把建設標準化、綠色化、智慧化的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納入「兩新一重」範圍。
  • 海口市菜籃子江楠農產品批發市場投入運營
    央廣網海口8月26日消息(記者朱永)今天上午9點,海口市菜籃子江楠農產品批發市場舉行熱烈樸實的開業儀式,200多名嘉賓和市場商戶們,一起見證這一隆重又激動人心的時刻。菜籃子江楠農產品批發市場不僅要護住農民的「錢袋子」,也要守好市民的「菜籃子」,才能「答好」海南自貿港的民生題。
  • 4000餘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路在何方
    規劃建管舊病難除 追溯配送再添新憂四千餘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路在何方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中心樞紐,農產品批發市場對保障城市供應,解決農產品「賣難」起著重要作用。
  • 中糧·鳳巢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落戶潘集
    日前,中糧·鳳巢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籤約儀式在潘集區舉行,標誌著該項目正式落戶潘集。  該項目由中糧·鳳巢市場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投資額8億元,總建設規模24.5萬平方米,建成後年營業額約4.7億元以上。
  • 智庫論壇 | 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批發市場作為我國食用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一直倍受關注,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的發生,更是引發了人們對批發市場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強烈關注(雖然批發市場只負責農獸藥殘留的快檢, 對病毒的檢測超出了他們的職責範圍)。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怎樣的角色定位?定位是否合理?批發市場是否有動力、有能力擔負起法律法規賦予的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責任?都是亟待回答的問題。
  • 農貿行業競爭加劇,農產品批發市場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形成的商業業態,發展到現在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流渠道。2010年全國共有45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到了4.7萬億元,佔據了全國農產品70%的流通規模佔比,妥妥的一個萬億級大市場,隨之而生的則是對農批市場設計的極大需求。
  • 農產品流通70年:從肩挑背扛、提籃叫賣到網上批發
    我國農產品逐漸形成了包括橫向、縱向的流通體系以及保障體系在內的完整流通體系,農產品在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框架。我國農產品流通大國地位形成。」在近日於浙江省紹興市舉辦的中國農產品流通70年暨農產品電商高層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展覽協會農產品電商工作委員會會長洪濤在發布《中國農產品流通70年發展報告》時表示,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農業農村市場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
  • 全國農貿聯: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存在五大問題
    新華網北京2月29日電(記者 雷敏)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日前在第四屆亞太批發市場大會上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存在缺乏統一規劃、多頭管理等五大主要問題。
  • 大阪中央批發市場
    大阪市中央批發市場裡,批發商正在對一批西瓜進行拍賣。  本報記者 常川 攝 本報記者 常川佔地近1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0餘萬平方米,擔負著日本關西地區果蔬、水產等產品的交易和流通,這便是日本建築規模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大阪中央批發市場。
  • 濟南出臺十三五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規劃 涉及匡山堤口果品等
    「十三五」期間,濟南扶持改擴建5個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和16個農產品產地市場(含田頭市場)。項目完成後,將有效地促進農產品銷售過程合理化,批發市場交易環境更加優化,市場流通效率顯著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預計年增交易額3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000餘個。
  • 中農聯集團「雲、倉、配」模式助推農產品市場蓬勃發展
    洪宇總裁對張佰成市長以及呼和浩特市政府大力支持「中農聯·呼市國際電商科技產業園」項目落地表達了由衷的感謝,並從三方面闡述了該項目的開發優勢:一、前景廣闊,市場潛力無限2019年全國農產品約有5.7萬億交易額,其中70%是仍通過批發市場交易產生的。
  • 海口這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將於本月下旬試營業
    記者了解到,江楠集團將加強與海口的合作,發揮海口公益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用,合作打造更加集約化、專業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做大做優海口產地市場,讓老百姓購買到便宜實惠的放心菜。據了解,為有效藉助國內先進農批市場的建設運營經驗,今年5月28日,海口市政府與江楠集團籤署項目投資合作協議,將共同建設運營大農批項目,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市場流通效率和競爭力。
  • 錦州五措施加強食用農產品流通監管
    從遼寧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獲悉,錦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貫徹實施《遼寧省食品安全條例》《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為主線,圍繞全市食品藥品安全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結合錦州實際,制定食用農產品流通監管工作方案、細化整治任務、科學研究考核辦法,以整治促監管,以監管抓落實,採取五項措施加強食用農產品流通監管工作。一是加強食品攤販監管。
  • 新疆九鼎農產品批發市場全力守好「菜籃子」
    「8月3日零晨,在新疆最大的一級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九鼎農產品批發市場,蔬菜供應商郭連營看著當日公示的大宗蔬菜價格,選購了120多噸土豆。除了菜價的降低,讓郭連營高興的是:「九鼎市場的減免措施,讓我們更有信心保障好蔬菜供應。」
  • 碭山構築農產品流通網絡 農產品商品化率已達95%
    中安網訊 碭山縣採取有形無形並重、政府民間齊上的辦法,加快推動農業市場化進程,全方位構築農產品三大流通網絡。目前,全縣農產品商品化率已達到95%以上。     ——構建完善的市場網絡。圍繞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了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 柯橋區新開一家農產品批發市場
    新農農產品批發市場位於錢清鎮,錢陶公路與湖安路的交叉口,總投資近1.8億元,佔地5萬餘平方米,是一個集果蔬零批、農副採購、冷鏈倉儲、物流配送於一體的一站式農批採購中心。農產品市場是城鄉居民「菜籃子」供應的主渠道,關係到千家萬戶的一日三餐,是重要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