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晴丹
批發市場是日本組織蔬菜、瓜果、肉食、水產等生鮮食品批發的主要流通形式。在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是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來推進的,日本政府對農產品批發市場採取市場開設和經營相分離的辦法進行管理,以保證政府部門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監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6月15日,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合作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商業管理幹部學院合作經濟研究中心等單位舉辦的公益性學術活動「國際合作社發展系列講座」上,日本東京聖榮大學教授、日本農林水產省農產品流通改革委員會會長藤島廣二介紹了日本中央批發市場的發展情況。
起源於「大米暴動」
日本批發市場的建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背景事件:「大米暴動」。
1918年,當時日本的大米價格上漲非常快,特別是在7月到9月之間,大米價格特別高,衝擊了米商和富豪。日本政府為了把價格降下去,出臺政策形成零售市場,相當於農貿市場。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東西可以直接拿到市場上銷售。
「但是,因為搞生產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賣東西),所以很多生產者都拒絕進入到這個市場進行銷售。」藤島廣二說。
隨後,日本政府進行了政策的改良:在市場裡專門設立了零售商,讓零售商從生產者手中購買農產品進行銷售。
據藤島廣二介紹,當時政府的想法是想把流通的中間環節去掉,節省很多中間費用,促使價格下降。但遺憾的是,這個制度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第一,公益性零售市場沒有實現調整供需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零售商能夠進貨的範圍受到了限制,不能從很多地方進貨,無法實現供給調整的功能;第二是因為公益性零售市場定位的價格比較低,品質好的產品無法購置進來。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開設中央批發市場的建議。
中央批發市場應運而生
1921年2月開始,中央批發市場的建設計劃相繼被提出。在「大米暴動」5年以後,也就是1923年,日本發布了《中央批發市場法》。
當時,中央批發市場歸中央政府管,且一個地區只能建立一個批發市場。同時,批發商數量有所限制,收費也不一樣。比如批發商只能收手續費,而不是賺取差額,手續費最多不能超過10%。另外,在市場內的交易只能用競拍的形式。
藤島廣二介紹,隨著超市數量不斷增加,中央批發市場開始允許更多交易形式的出現。1927年以後,各個地方的批發市場在這種有所限制的條件之下逐漸發展起來。
「日本最早的批發市場是1927年2月在京都成立的京都中央批發市場。」藤島廣二說,這種批發市場就是一家壟斷的結構。即每種產品只有一家批發商,如賣鮮魚、河魚、乾貨等。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鼓勵小規模批發商之間進行合併。但並不是所有批發商都願意合併。「所以在選擇過程中,願意合併成為大批發商的,後來就成為了批發市場裡的一級批發商;不願意合併的,就成為了二級批發商。」藤島廣二說。
據了解,生產者與批發商的關係是委託交易關係,一級批發商對二級批發商的銷售採用拍賣形式。
1930年以後,日本很多地方,比如大阪、神戶等都成立了中央批發市場,採用了大批發商就一家的模式。「採用這種體系,是為了力求實現數量供給上的穩定,並且減少價格波動,實現價格平穩。」
1971年,日本把《中央批發市場法》修改為《批發市場法》。
每年經過中央批發市場銷售的蔬菜,比例相當高。不光是蔬菜,有50%以上的水果是進入中央批發市場銷售的。
藤島廣二說,這之後,日本的《批發市場法》也有兩次比較大的修改,產生的最大變化有兩點:第一,在交易方式上,以前只能用拍賣方式,但是修改後的法律允許其他交易形式出現;第二,以前批發商是收手續費的,修改以後,允許批發商有差價收益。
在日本,在一個市場裡,同一個部門批發商最多的就是東京銀座附近的駐地批發市場,據藤島廣二介紹,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交易市場,鮮魚批發商就有7家。
高效率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中央批發市場有什麼功能呢?第一,批發商不能拒絕供應商的委託;第二,法律規定,接受委託的農產品經過批發市場,必須在當天或者第二天銷售完,並且一周內將錢交給生產者。
因為有了這個體系,農戶生產的農產品,或者漁民生產的水產品,在當天就能實現銷售,流通速度非常快,「因為包括水產品,還有水果農產品,保鮮時間短,需要儘快銷售出去。」藤島廣二說。
換句話說,如果農民、漁民的產品能夠馬上銷售出去,就不會花費他們更多的精力去開拓市場,他們就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生產上,保證產品質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美國的農產品流通效率比較低,流通環節佔了零售價格的70%~80%,而日本佔40%~50%,可見日本的流通效率比較高。
當談及日本農業目前面臨的最棘手問題時,日本弘前大學名譽教授神田健策指出,「現在日本農業從業者高齡化現象非常嚴重」。統計顯示,2005年,農業從業者平均年齡是63.2歲;到2015年,平均年齡則是66.3歲。
此外,主要從事農業者在減少,2015年,已經從原來的200萬人減少到178.8萬人。
一系列的問題正在困擾著日本農業的發展。
《中國科學報》 (2016-06-22 第5版 農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