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校被遴選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如何搶抓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的戰略機遇期,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引領作用,提高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水平,推動華政建設成為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和令人嚮往的高雅學府?
在2019年底公布的高水平地方高校創新團隊建設名單,我校8個創新團隊榜上有名,包括2個戰略創新團隊和6個重點創新團隊。在不斷建設的過程中,團隊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華政官微將陸續為您報導。
重點創新團隊
科創中心建設的法制保障
團隊構成
團隊由劉憲權教授牽頭組成,以我校智慧財產權學科、經濟法學科、刑法學科教師為基礎,組合了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政法學院等校外專家學者,精選30人組建團隊。團隊成員中40歲以下20人,100%具有法學博士學位,80%具有境外學習或訪學背景。
團隊人員結構和學科背景良好,研究方向涉及智慧財產權法、民法、刑事政策學、刑法、公司法、金融法、資本市場監管與治理、網絡法、金融犯罪、比較法、涉人工智慧犯罪、涉信息網絡犯罪等領域。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校內與校外學者聯動、學術資源與政府資源相互支撐的高素質研究隊伍。
劉憲權教授
研究方向
完善科技創新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
第一,科技創新激勵與保障政策制度供給研究,如科技創新激勵政策的設計、創新過程的保障制度、創新技術商業應用的障礙克服、智慧財產權成為企業淨資產的路徑等。
第二,全球智慧財產權保護最新趨勢與我國應對策略及制度供給研究,如智慧財產權的域外效力問題、跨境貿易所涉及的侵犯專利、商標、技術秘密、版權問題等。
建構較為完備的金融支撐體系
通過科創中心建設條例起草研究、科創板設立與股票發行註冊制、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與監管、科創中心建設的營商法律體系構造的研究,建設相關金融支撐體系,為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科技創新企業持續進行研發活動。
釐定較為清晰的科技創新違法犯罪邊界
通過對涉信息網絡與涉人工智慧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制研究,釐定較為清晰的科技創新違法犯罪邊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較為完備的科技創新法律保障制度,以促進相關技術的健康持續發展。
科研情況
大型學術研討會
團隊充分利用智慧財產權法、法律與金融以及刑法三大學科優勢和地域優勢,舉辦了數十次具有較高質量國際和國內學術報告會或研討會。
我校與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共同舉辦第四屆自貿區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
中國智慧財產權法律實務研討會暨全國律協2019年年會在我校召開
舉辦第五屆中日經濟刑法研討會
「證券期貨違法犯罪的防範與治理」研討會
學術講座
針對本科生、研究生的不同層次,開展多元化的學術講座模式,近兩年團隊共計舉辦講座四十餘場。
國金實務論壇:《金融審判理論與實務的熱點問題》
國金新銳論壇:《私募證券基金的基礎理論與熱點法律問題》
劉憲權教授講解刑事熱點問題
劉憲權教授的直播課播放量達24萬人次,是該系列線上公開課中播放量最高的課程
課題立項
2019年至今,團隊成員共計在研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4項、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2項,其他各類課題30項。
核心期刊發文
近兩年,團隊成員在各類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6篇。其中法律與金融學科丁勇在權威期刊《中國法學》上發表了《組織法的訴訟構造:公司決議糾紛訴訟規則重構》,智慧財產權法「超級博士後」阮開欣在權威期刊《法學研究》上發表了《涉外智慧財產權歸屬的法律適用》高質量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中國法學高產作者」評選以來,刑法學科劉憲權教授已連續十年進入「超高產作者」行列。
點擊圖片可跳轉閱讀官微往期報導
學術著作
近兩年,團隊成員共計出版或參編專著十餘本。
智庫成果
于波與校外專家合撰的《上合組織峰會的國際輿情研判及建議》與《G20峰會後中美貿易摩擦走勢的國際輿情研判及建議》,徐驍楓的「進一步優化我國營商環境、提升全球排名的思考和建議」和「進一步平衡網際網路金融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反壟斷問題的思考和建議」智庫成果均獲得上級肯定性批示。
儲翔撰寫的《「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解讀》被《中國日報》採用。
教學情況
落實學校教育綜合改革措施
參與一流本科建設領航計劃
團隊認真貫徹學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各項要求,積極參與「一流卓越法治人才領航計劃」,組織團隊成員積極申報全英語課程建設、複合型專業建設、複合型課程建設、重大教學成果培育、自選特色等各類別項目,並在課堂中融入最新、最前沿的學術觀點,為上海市建成科創中心培養創新型、綜合性的法學人才奠定基礎。
團隊成員「80後」青年教師馬寅翔的教學故事曾「火遍全網」(點擊圖片可跳轉閱讀官微往期報導)
落實教學激勵計劃
開展教學技能競賽與科研指導
堅持實施以「創新意識培養、研究方法訓練」為中心的研究生科研指導活動,除要求導師加強指導力度外,還鼓勵他們吸收研究生參與課題研究、參編著作、合寫論文、輔導參加學術競賽、帶領參加學術會議和社會實踐等。
紮實開展卓越人才培養
積極探索培養模式創新
經統計,團隊帶領本科生在校內外各類競賽活動中獲獎達77人次,達到了預期培養效果。
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指導學生參加學術競賽
拓展學術視野
2019年,相關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繼續收穫碩果,經統計知產學子在校內外各類學術競賽中獲獎66人次,其中在第十一屆全國版權論文競賽中本研共19名學生獲得獎勵。
社會服務
加強智庫成果產出和轉化
做好各類交流合作平臺建設
團隊依託人才優勢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圍繞國家和上海戰略發展需要,就經濟社會發展中智慧財產權、法律與金融以及刑法中的相關問題進行長期跟蹤研究,並加強與高級別智慧財產權政府主管部門的交流合作,努力在智庫諮詢和實踐實訓等方面輸出「華政智慧」。
主動搭建拓展對外合作平臺
提升社會服務影響力貢獻力
團隊成員常年擔任《今日說法》《案件聚焦》《夜線約見》《檢察風雲》等節目特邀嘉賓,做客各類法律節目,就法律熱點問題為市民觀眾答疑解惑;長期為國家、上海市承擔諮詢服務,許多學術觀點被相關立法和司法解釋採納,成果多次獲得上級肯定性批示或被編發。
學術戰「疫」
為抗擊疫情納入法治化軌道貢獻才智和力量
在學術戰「疫」中,刑法團隊在國內知名媒體上針對熱點刑事問題進行獨家解讀,共計發表相關論文39篇,接受媒體採訪近20次,參與大型學術論壇近15次,為抗擊疫情納入法治化軌道貢獻才智和力量。
學術戰「疫」線上研討
人才培養
團隊認真落實學校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積極做好高水平人才與優秀後備人才引進工作,同時注重培育選拔院內優秀拔尖人才,努力打造一隻可促進團隊未來發展的人才梯隊。近年來,團隊成員榮獲了大量教學、科研獎項,並在各類研究會中擔任了重要職務等。
同時,團隊共累計培養博士研究生百餘人,學術碩士研究生千餘人,本科生數萬人。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100%,且學生畢業流向總體較好。
源 | 人事處
風景圖 | 萬留洋
部分編輯 | 劉琴
責任編輯 | 葉子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