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校被遴選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如何搶抓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的戰略機遇期,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引領作用,提高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水平,推動華政建設成為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和令人嚮往的高雅學府?
在2019年底公布的高水平地方高校創新團隊建設名單,我校8個創新團隊榜上有名,包括2個戰略創新團隊和6個重點創新團隊。在不斷建設的過程中,團隊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華政官微將陸續為您報導。
戰略創新團隊
世界法治文明演進與中國法治理論發展
團隊構成
團隊創建於2019年初,由何勤華教授擔任首席專家,馬長山教授和陳金釗教授擔任研究方向負責人。團隊成員共30人,其中26人來自我校法律史、法學理論和法律方法學科的科研骨幹;另有4位校外成員,來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團隊現有正高職稱15人,副高和中級職稱15人,40歲以下研究人員達到2/3。
何勤華教授
研究方向
研究聚焦「世界法治文明演進與中國法治理論發展」,服務於華東政法大學「一流法學學科」建設。
1.世界法治文明的歷史演進,其中包括古代亞非法律文明研究、古希臘-羅馬法律研究、日耳曼法律史研究、近代歐洲法律文明研究,近現代中西方法律文明的互動等重點研究領域。
2.中國法治文明的歷史演進,如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唐律研究、明清契約史研究、清代成案研究、中國租界法制研究、中國近代司法檔案研究、近代法律知識史研究等重點研究領域。
3.「共建共治共享」型法治模式研究,其中包括「共建共治共享」型法治的生成歷史、主要原則、體系與機制、實踐路徑等重點問題研究。
4.法治理論與法律方法研究,其中包括法治話語與法治理論發展研究、法治思維與法律方法論研究、法律解釋與法律推理研究等重點研究領域。
已獲科研成果情況
論文發表
截至目前,團隊在B1以上權威期刊共發表論文12篇,包括頂級期刊《中國社會科學》2篇,A級期刊《法學研究》《中國法學》共5篇,《中外法學》《學術月刊》《中國翻譯》等B1期刊5篇。在《法學》《清華法學》《政法論壇》《現代法學》《法制與社會發展》等C1以上期刊發表論文57篇。
部分發刊情況
課題研究
科研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2項;其他省部級項目2項。
在研與結項:在研國家社科重大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結項2項,一般項目結項1項,青年項目結項1項。
智庫成果
團隊專家研究成果被上級部門採納。
學術會議與講座
主辦、聯辦各級各類學術研討會、論壇、講座等二十餘次,主題涵蓋法理學、法律修辭學、社會學、法律史、外國法、比較法、刑法史等。
比利時魯汶大學Wim Decock教授講座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歐洲法律史研究所所在託馬斯·杜斐(Thomas Duve)教授講座
教學情況
團隊教師教授《法學基礎》《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法理學專題》《法學前沿》《法學名著選讀》《西方法律思想史》《法治理論》《法律方法》等課程十餘門。
推進「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完成《中國法制史》新的教學視頻的錄製,更新「愛課程」教學網站內容。
參與學校書院制通識教育,繼續推進校通識課程建設項目《中國古代案例研讀》《西方法學名著選讀》《比較法律傳統》的建設,並進入到結項驗收階段。
參與學校抗擊新冠疫情網絡教學改革,開設《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學名著選讀》《比較法律傳統》等多門網絡課程,創新教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路徑。
疫情期間,華政學子上「網課」學習
教學論文與教材編寫
陸宇峰教授在教育類C1期刊《中國電化教育》上發表教學改革論文《社會協同視角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信息化變革》。
受教育部委託和審定,馬長山教授組織編寫全國《法治教育教師讀本》(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三冊,共157萬字),組織編寫《高校法治教育教程》和《高職高專法治教育教程》(二冊、共60萬字),受到各界關注和好評。
點擊圖片可進入官微往期報導,了解《法治教育教師讀本》
王沛教授主編的《中國法律史入門筆記》為統編教材《法律筆記系列》之一,對中國法律史的教材體系作了重大創新。
指導學生獲獎
法律史學科博士研究生宋宇寧的論文《從「八議」到「六議」:論日本身份制度的歷史差異》獲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2018年度優秀論文獎。
法律史學科喬志鑫的碩士學位論文《秦漢的罪數問題研究——以兩則奏讞案例為中心》(王沛指導)、毛皓強的碩士學位論文《莫普改革與近代國家的主權建構》(於明指導)榮獲第四屆曾憲義先生法律史獎學金優秀碩士論文獎。
社會服務情況
團隊專家研究成果被上級部門採納。
民主黨派參政議政
李秀清教授繼續擔任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法制委員會主任,積極參政議政,為民主協商工作建言獻策。2019年5月在貴州主持民建中央法制委員會年會;2019年11月主持民建中央法制委員會2019年「經濟與法治」研討會。
助力中小學青少年法治教育
2019年6月,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協同創新中心第二批實驗校授牌儀式暨《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師讀本》發布會在滬舉行。本學科組成兩個專家組,分別承擔2所實驗校的專家指導工作。
▼
2019年6月,本學科馬長山、陸宇峰等為內蒙古自治區「中小學法治教育名師培育工程」專題培訓班授課。
2019年11月,「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第六季)第14講邀請了於明為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師生帶來了題為「法治是什麼?——從《鄉土中國》談起」的主題講座。
▼
2019年12月,陸宇峰帶隊赴外來務工人員子弟校柳營路小學,進行專家宣講授課。
▼
2019年12月,馬長山、韓旭至等專家組成員赴華東政法大學松江附屬實驗學校、上海市松江區民樂學校、上海市松江區倉橋學校、上海市青浦東方中學對接青少年法治教育指導工作,並與四所學校的教師展開深入交流。
▼
2019年12月,沈宏彬作為法治實驗校專家在閔行區北橋中學開展法治教育講座。
人才培養情況
團隊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本團隊研究力量集合了我校法學理論研究的骨幹,形成了一支資深學者與青年新銳相結合的研究隊伍。團隊中取得國家級人才計劃和擔任全國性社團領導職務的學者在全國居於領先地位。
2019年團隊組建以來,在人才計劃與學術社團兼職方面又取得多項榮譽。
團隊優勢
本團隊的研究領域為理論法學,聚焦法治理論的歷史與現狀,是目前國內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法學團隊之一。作為團隊組建基礎的法律史學科在2007年即獲批「國家級重點學科」,也是上海市唯一的法學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實力始終位居全國前列。團隊所依託的法學理論和法律方法學科,也是近年來成長最快的法學理論研究團隊,已成為中國理論法學的排頭兵。
近年來,法律史和法學理論學科聚焦問題意識,協同合作,圍繞特色領域開展聯合研究,已建立堅實的合作研究的基礎。此次團隊的組建在研究主題上更加聚焦,在人員配備上更有競爭力,為重大法學理論的孵化與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
源 | 人事處
責任編輯 | 葉子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