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最近成為了網絡熱詞,越來越多的被人們談論。奇怪的是,孤獨並不只是出現在荒僻的山野,人跡罕至的荒漠,在大都市熙熙攘攘的人群裡,到處都是感到孤獨的人。
有好事的網友為孤獨分級:
一級孤獨:一個人逛超市。
二級孤獨:一個人去餐廳。
三級孤獨:一個人去咖啡店。
四級孤獨:一個人去看電影。
五級孤獨:一個人去吃火鍋。
六級孤獨:一個人去ktv。
七級孤獨:一個人去看海。
八級孤獨:一個人去遊樂園。
九級孤獨:一個人搬家。
十級孤獨:一個人做手術。
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餐廳,這些可能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常有的事,可一個人搬家、一個人去手術想一想真有些頭皮發麻的感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孤獨已經如此深入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孤獨是一種主觀上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疏遠的感覺和體驗。
這些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孤獨的人群反而越來越多。不只是老年人和缺少社會關係的人感到孤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被孤獨的大潮席捲。
社會上不僅有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還有越來越多的「空巢青年」,很多商家看到越來越多的孤獨群體,甚至發展起了「孤獨經濟」。
讀者任靜來信說,她因為孤獨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
「我一個朋友都沒有」,任靜說,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開始討厭人多的地方,討厭和別人親密接觸,看到別人之間寒暄,交流,聊的熱火朝天,她總感覺到虛偽和厭煩。
不是沒有人和她聊天,只是她認為聊天沒意義,她也和別人寒暄,閒聊,人緣還不錯,可她認為這些都是假的,身邊沒有人值得她去交心,她也不相信自己能和別人交心。
公司部門一起組織活動的時候,任靜總是找各種理由請假,實在躲不過參加了,在大家一起歡聲笑語的時候,她也會不失體面的回應和附和,可內心反而感覺噬心刻骨的孤獨。
只有獨處的時候內心才會感到片刻的寧靜,可這寧靜就像是龍捲風的中心那樣虛幻,實際心中的焦慮已經如狂風暴雨摧殘著她,為此,任靜把自己的空餘時間安排的滿滿的,一個人逛超市,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KTV,這些都是常態,就差一個人做手術了。即便這樣,孤獨的感覺還是會襲來,而且每次都更加猛烈。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的年輕人感到孤獨?
01 大城市的生活方式
現代都市生活,節奏飛快,千變萬化,尤其是年輕人,今天住這裡,明天可能就換一個地方了。現在在這個公司,過一陣可能跳槽了。生活和工作圈子不斷地變化,造就了人情關係的淡薄,因為大家都是匆匆過客,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紐帶。
輕關係,重物質,是都市生活的寫照。
也許任靜最開始並不是一個孤獨的人,也曾經交了很知心的朋友,可越知心,離別的時候越痛苦。變化的常態讓任靜感到恐懼,慢慢地也產生了無意義的感覺,因此她不敢也不願意再敞開自己的心。
02 網絡的興起
網絡社會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弱關係」,可以暢所欲言,互訴衷腸,現實社會中又不會接觸,什麼麻煩也沒有,因此網上社區更受年輕人的歡迎。
很多現實生活中極致孤獨的人,在網絡世界上可能是一個社交王者。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社會的人最孤獨,也最不孤獨:因為虛擬世界提供了他們現實世界中得不到的東西,弱化了他們的疏離感。
很多人一個月不上班窩在家裡也不會感到被世界遺忘,只要家裡的網絡斷了一小時,立馬就會感覺跟不上時代潮流了。
只是網絡社會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越適應「弱關係」,越對現實生活感到不適應,越依賴網絡,現實生活就越有疏離感。
03 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問題
有一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感覺其他人根本不值得他交往,別人在他們眼中要麼庸俗,要麼愚蠢,要麼醜陋,要麼勢利,反正看著就煩,別說交往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個人想要朋友多,就要有容人之智。海納百川,接納是一種能力,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放棄以自我為中心,拋棄心中的「應該」、「必須」,自己認為的正確只是一種幻覺,是過往的經歷在內心的投射,內心越強大的人越包容,不斷了解自己,剝去心中敏感的外衣,讓心勇敢去感受美好與醜陋,你奉獻真實,也就能夠收穫真實。
(圖片來源網絡)
今日話題:你會感覺孤獨嗎?你的孤獨是幾級?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