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還沒進入大學時,父親對我說:「上了大學,生活就豐富多彩了,可以經常跟同學一起去吃燒烤、K歌,參加社團活動。」
父親滿臉笑容地說著,仿佛要去上大學的是他自己。
是的,我對大學有過很多這樣的幻想。
我幻想著,我會有三五個小姐妹一起深夜偷偷跑出去吃夜宵;
在夏日的傍晚,我會和她們一起在學校籃球場討論哪個男生打球最帥;
我還會和她們一起泡圖書館,一起吃飯。
但是,事實證明這些事情的確是幻想。
四個人的宿舍裡,三個室友玩得很好,而我卻能完美地置身度外。
她們都很好相處,但我和她們卻沒有什麼交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我不想打擾她們,也不想被打擾。
以前的我總是和一些好朋友形影相隨,我想,倘若她們知道我大學社交的狀態,極有可能會在心裡發出感嘆:
你怎麼在大學混成了這個樣子?
其實,我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
剛進大學時,我也和一個室友聊得很投機。
我們互相幫助,一起去社團面試,一起上課,瘋瘋鬧鬧地結下了不錯的友誼。
後來,大家越來越熟,那種對普通朋友的客氣禮貌就蕩然無存了。
矛盾,往往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大學裡有很多事情要做,每個事情都有它不同的選擇。
當我們的選擇不一樣時,我通常會更多地考慮她的想法,放棄自己的安排。
起初她也會為我考慮,可是時間久了,她就不是原來的那個樣子了,如果我拒絕陪她,她就會生氣。
我常常陪她去參加一些我不喜歡的活動,或者陪她去很遠的地方拿快遞。
我感覺自己離喜歡的生活方式越來越遠。
但我想,維護一段友誼不就是需要為對方犧牲一些東西嗎?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我發現我需要犧牲的時間與精力越來越多,而當我找她幫忙,讓她陪我去超市買東西時,她都拒絕了。
有一次她還說:「我就是比較喜歡欺負你。」
這看起來是句玩笑話,但對我而言,說不傷心肯定是假的。
我開始慢慢疏遠她,也不太願意接近別人,以至於和其他同學都不太熟。
生活變得單調枯燥,但至少自由,我沒有了束縛,也沒有什麼情緒上的喜與憂。
我知道在和朋友相處的過程中,自己也有很多問題,有時候自己會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但在大學期間,我正好想換一種生活模式,一種隨遇而安的愜意的模式。
我需要在孤獨中好好沉澱自己,看清楚人與人之間的冷暖。
對於以前的老朋友,我會保持聯繫,倍加珍惜。
在大學,我確實沒有聊得來的朋友,甚至連一個一起吃飯的人都找不出來。
在我心裡,大學是一條長長的有很多拐點的路,如果剛好有人順路,便一起走,如果沒有,我也不會特意去找同行者。
一個人的路上必然會有些孤獨,但是我很自在。
我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人不是因為參加社交就能擺脫孤獨,相反,正是因為參加了社交,才讓人容易發現自己的努力只能換來一些塑料感情,於是會倍感孤獨。」
深以為然,如果不會有真朋友,那麼假的我也不要。
餘華在小說《在細雨中吶喊》中寫了這樣一句話:
「我不再裝模做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獨之中,以真正的自我開始了獨自生活。」
這也是我的心聲。
在偌大的世界裡,其實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沒有朋友並不可怕,只是因為那個和你心靈相通的友人剛好沒有出現在你身邊。
與其假裝有朋友,還不如用這些時間去提升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
總會有一個良機,會遇到一個良友。而在這個過程中,靜靜地等待就好。
作者寄語:嗨,我是沉淪晚景,中文系在讀大學生,愛好唱歌,喜歡以文會友。
哈嘍,這是我的書友自律群,歡迎大家來耍~在這裡,你可以分享生活趣事,也可以分享你看過的好書,也可以每天打卡任務,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更重要的是,你還可以交到很多新朋友,來吧,零子還會不定時發發小紅包哦。
ps.廣告推廣者,微商勿進;掃碼進不了扣我,我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