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撥出熟悉號碼
朱厚熜本無緣皇位,卻因明武宗無子僥倖成為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本是朝廷藩王,於朝政中毫無根基,卻登基後毫不畏懼朝中重臣,他的依仗也是因先祖《皇明祖訓》與前朝皇帝遺詔合法得到皇位,並非有楊廷和等朝廷重臣擁立,也並非是施捨的結果,此時明世宗朱厚熜之所以成就帝位,也幸虧從按時大禮儀方面看他的登基過程簡直無懈可擊,無法輕易找到抨擊的點。
明朝也是封建社會中嚴苛貫徹行「嫡長子繼承制」的王朝,除明成祖朱棣和明代宗朱祁鈺外,剩下的君主無一例外全是依照規矩這才順利登基,明武宗雖生性風流,卻始終未誕下子嗣,按理說新君只能由其父姓子孫中挑選,可明孝宗也只有倆兒子,小兒子還過早夭折,沒有子嗣留下,就此明孝宗一脈絕戶,明孝宗最年長的弟弟正是明世宗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此時興獻王朱祐杬早已作古,他的兒子那時候擔任興王的明世宗就成為皇位最名正言順的皇儲。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好奇明孝宗仍有其他兄弟在世,為何他們並不在選擇範圍,首先由封建禮法中講,侄子傳位於叔叔也很奇怪,總歸名不正言不順。類似於明武宗無子嗣延續皇位這般事件也在歷史上並非個例,明朝時期的嫡長子繼承制也較為嚴苛,甚至可以說是嫡長房繼承制,可以說只有優先享有繼承權這一支子孫全部血脈斷絕,才能考慮下一隻血脈延續。
明朝時,皇太子,皇太孫等稱呼,也就為制度而誕生。如果皇帝血脈輪流交替,完全沒有必要設立這些制度,明憲宗朱見深並未誕下嫡子,所以明孝宗離世且家族絕脈後,根本上憲宗血脈中除了明孝宗與其夭折的兩位兄長外,血與之最為接近者即為朱祐杬,因此朱祐杬成為第一皇位順位競爭者,有權優先得到皇位,雖然此時他早已離世,但卻並沒有就此絕戶,因此皇權選擇依舊會從其家族選擇合適人選,朱厚熜這就此被家中選出。
講到這裡,想必各位也應知曉明世宗之所以能得到皇位,並非兄長垂青於自己,而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制定規矩,明世宗稱帝手段無懈可擊。既然合法楊廷和等人也不能隨意對其呵斥,且明朝時文官集團勢力也並非鐵板一塊,明朝宰輔的權力遠無法與霍光想比,連皇帝都可以廢立,從諸多方面上看,明世宗上位沒有任何汙點,自然不會輕易被人撼動。而楊廷和等人更是前朝臣子,其號召力和控制力於此大也會大大衰弱。官員為了搏前程,多數都會倒向明世宗麾下,況且明朝文官集團還需受宦官集團等多方勢力鉗制,並非權利獨享。總而言之,此時明世宗上位已成定局,就算楊廷和等人想插手改變,也無任何機會。
基於前面多種原因,明世宗剛到權力中心就有勇氣去叫板這些前朝重臣。首先他也用所謂的大禮儀提拔諸多新人來擴張自己班底,前朝舊臣例如楊廷和等人也遭受其打壓,最終於嘉靖三年時楊廷和等人被逐出朝廷,曾不服自己稱帝者皆被其所驅逐出權利中心,明世宗真正開始獨立掌權,此次禮法之爭中還是以明世宗獲勝而告終,入興獻王朱祐杬也由藩王被追封成了興獻帝,曾經的藩王園林已搖身一變成為皇陵,也就是現在居於湖北鍾祥的明顯陵。
小編總結:於小編看來,雖然嫡長子繼承制長久以來為人所詬病,,多數人覺得此制度的誕生限制才幹家登基,但此制度之所以於封建王朝中延續多年也是為維護皇權更迭時不必產生太多爭議,假使此制度不在,很可能前朝皇帝剛剛離世,諸多皇子就展開你爭我奪,這般情況下,國家將要深深陷入內鬥之中,朝廷國力大幅度衰退,明世宗登基,雖遭然楊廷和等人不滿,但由於其登基手段合法,無懈可擊,楊廷和等人雖心中人有不滿卻無法發洩,要知曉其不僅僅遵循先祖禮法,更有明武宗所留遺詔,就算此時楊廷和等人心中再有不滿,那也只能順從於前朝皇帝意願,而不得多有幹涉,這也是明世宗於朝廷中身板這般硬的依仗,楊廷和眾人雖權勢極大,但其仍舊只是臣子,臣子既要為皇家所效忠,這才是封建禮法之中的核心,縱使他們心中如何不滿也必須為皇族所效忠。
文/百家號(撥出熟悉號碼)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