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商品」唱主角 訂單暴增生產忙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新的購物熱潮來了!」德國電視一臺近日報導稱,隨著「黑色星期五」「網絡星期一」、聖誕節即將到來,加上許多國家正處於第二波疫情之中,全球掀起新一輪囤購潮:除防疫物資、聖誕飾物外,家具、小家電、玩具等商品也出現熱銷。德國柏林經濟學者裡德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是世界的『工作檯』,現在又是全球唯一的工業生產正常化的主要經濟體,可以為世界提供急需的商品。」
「希望從中國網購」
由於歐洲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暴發,從11月初開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近20個歐洲國家陸續宣布「封鎖」令,餐廳、酒吧、劇院、電影院、健身房等娛樂生活場所將被關閉。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南美洲、非洲等一些國家。不少國家的商店儘管沒有全部關閉,但消費者的購物情緒已受到影響。
「這將導致消費者更多選擇網絡購物。」經濟學者裡德爾說,全球大型電商平臺成為疫情中的贏家。在2020年第三財季,電商巨頭亞馬遜淨銷售額達到961億美元,同比增長37%左右。中國電商如AliExpress(全球速賣通)、Joybuy等也成為受益者。許多消費者希望登錄中國平臺,購買既有價格優勢、在設計上又越發人性化的中國商品。
聖誕節是西方的購物季。往年,西方消費者喜歡前往聖誕市場,購買本土工匠製作的傳統聖誕裝飾、聖誕紀念品等。不過,今年包括德國最著名、最大的紐倫堡聖誕市場在內的大多數聖誕市場將被取消。這意味著西方民眾會轉移到實體店或網店購買聖誕物品,而商店內的聖誕物品2/3為「中國製造」。此外,「黑色星期五」「網絡星期一」、元旦等一系列購物高峰,也讓全球商店的備貨量加大,需要更多中國商品。
隨著聖誕的臨近,多國政府給民眾發補貼,這將刺激民眾在聖誕節購買大量商品,推高對「中國製造」的需求。最近,不少中國外貿企業都獲得「意外的訂單」。一些國家的本土企業因為疫情導致停產,訂單被轉移到中國工廠,使得已經進入正常生產的中國企業訂單增加,出口增長明顯。
家電家具增長明顯
在第二波疫情中,哪些中國商品會受到全球消費者的青睞?在德國最大的連鎖百貨商店考夫霍夫的一家柏林分店,《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商店一樓已開闢了一個大型聖誕購物區,專門銷售各種聖誕商品,包括聖誕樹、聖誕燈具、聖誕老人服飾、聖誕球、雪花串、五星棒以及各種兒童玩具等。商店經理奧拉爾夫對記者表示,這些聖誕商品一半以上是「中國製造」。在聖誕商品和玩具方面,中國企業提供的貨源品種齊、價格優,而且每年都會有新品。
記者觀察到,往年,歐洲等地在「黑色星期五」等購物節上,折扣尺度並不大,大多在25%左右,但今年50%的折扣也很普遍。許多電商從11月初開始就已經打折促銷,產品以電子設備、家電、服裝等為主。在德國最大的電器連鎖店Media Markt的一家分店,記者看到,在各個分類區,擺放著不少中國品牌的產品。經理摩爾對記者表示,中國家電特別受歡迎。比如小米電視機,比三星的便宜不少。艾媒網的統計顯示,疫情期間居家生活明顯提高了家電使用頻率,小家電產品的海外需求明顯增長。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電炒鍋、麵包機、榨汁機等出口分別增長62.9%、34.7%、12.1%。
疫情下,網絡訂購家具等大件產品也在大增。《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中國電商和家具廠商因此成為受益者。全球速賣通9月大件家具銷售額同比增加3倍,居家辦公椅在歐洲銷售額暴漲500%,沙發銷售額同比上漲超200%,大型室內燈具上漲超50%。這對產能佔全球1/4的中國家具生產企業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速度就是生意
不少歐洲商家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前,聖誕季的產品7-10月從中國通過海運發出,經過4-6周抵達歐洲。現在由於全球其他地區生產受到影響,各地需要更多中國產品,因此目前仍在向中國訂貨。此外,中國擁有發達的運輸網絡,可以更快將貨物送達世界各地,也促成中國商家海外訂單暴增。
全球速賣通最近成立全球首個大件商品零售出口集貨倉,填補30公斤以上大件商品零售出口的物流空白。多個商家的訂單可以「拼貨櫃」出海。電動摩託、床、沙發等超重超大件,或者浴缸、馬桶、瓷磚等易碎品,都可以通過集貨倉發往世界各地。
不過,對於不在全球速賣通銷售的企業,則需要自己尋找運輸線路。美國舊金山華商葉先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往年這個時候,從中國到美國的貨櫃貨輪運費已經穩定,但今年仍在飛速上漲。由於疫情期間提供的運輸工具減少,如何快速準時運達貨物仍是一個問題。
裡德爾提醒道,中國產品需在品牌、質量等領域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售往美國市場的個人電動行動裝置,需要提供NRTL認可實驗室出具的UL 2272認證證書和包含UL標誌的商品包裝實物圖;售往歐盟市場則需要提供EC符合性聲明和包含CE標誌的商品包裝實物圖。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