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在選購汽車的時候,相比發動機變速箱這些關鍵零部件,座椅往往是不被重視的。但是,座椅卻是駕駛者身體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地方。座椅的的形狀,包裹性,坐墊的長度,座椅填充物的軟硬度,座椅材質等等都會影響駕駛者的乘坐體驗。通常一輛汽車中的座椅在整車的價值中佔據5%-10%的比例,如果是豪華車,這一比重甚至會超過10%。試想一下,一輛百萬級汽車,單座椅的價格就可能超過10萬元。汽車座椅已經由原先的乘坐功能,漸漸的往娛樂和行駛安全上過渡。今後關係汽車安全的標準,除了車身強度,氣囊,安全帶之外,座椅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篇文章就是給大家介紹一下座椅上的那些「黑科技」。
目前關於汽車座椅的功能已經十分豐富了,擁有電動調節是最基本的。一些售價在20多萬的車上也已經有了座椅通風和加熱,記憶功能。一些百萬級車上的座椅功能,更是多的數不清。有的前排座椅中集成了車載電視,有的後排集成了中央控制系統。乘客不僅可以電動調整靠背角度,腰部支撐,還有按摩功能,甚至可以根據座椅上的按鍵控制整車的空調,音樂。汽車座椅上的這些功能讓乘客變得更舒適,也大大增加了座椅的製造成本。因此越是豪華汽車,座椅的製造也就越複雜。
1.已經不算是黑科技的座椅通風加熱
先不說那些集成了電視和中央控制系統的座椅有多複雜,單單座椅通風和加熱就已經增加了不少製造成本。座椅加熱通風已經算不上什麼黑科技了,現在一些20多萬的車上都有配備。但我還是想從這裡談起。理論上,座椅加熱的難度是比座椅通風低的。座椅加熱好比在座椅中內置了一個電熱毯。該裝置本身是柔軟的,並且不佔用很大空間。而座椅通風是需要在座椅中內置風扇,利用風扇將空氣吸入後導入通風層,氣流再從通風層表面向上滲透流向座椅表面。該裝置不僅要佔用較大空間,還要抑制好風扇噪音。因此成本也比座椅加熱高。所以很多車型都是有加熱,但是沒有通風。加熱和通風是完全獨立的兩套裝置,因此可以同時打開。此時屁股下面吹熱的就是熱風了。
2.坐墊震動預警系統
接下來的座椅技術就算是一些黑科技了,並且在一些高級轎車上已經有這項裝備。汽車座椅正從最初乘坐到舒適性,到娛樂性,再到如今的安全性上轉移。一些高級轎車的通過前後雷達和攝像頭,感知車輛四周的路況。當車輛距離前車較近時,雷達會觸發車輛報警系統,該系統會傳遞給震動警告控制器,再由震動馬達發出震動,提醒駕駛者提高警惕。
這項技術不僅應用在座椅上,一些高級汽車是通過方向盤震動的方式提醒駕駛者的。不過在方向盤裡內置震動馬達的成本更高,技術也更複雜。通過座椅震動提醒可以降低不少製造成本。
3.頭枕的防碰撞預警系統
當碰撞發生時,雖然有安全帶和氣囊的保護。但是巨大的緩衝還是會對乘客的頸部造車巨大壓力。現在一些高級汽車上,當碰撞即將降臨時,座椅還會自動將頭枕的位置遷移,保護頸椎,這樣當碰撞發生後,頭枕能夠拖住乘客的頸部,防止頸部損傷。
有意思的是,頭枕前移並不是水平移動,而是有一定傾斜角度的。因為根據假人碰撞試驗,頭枕下端前移距離大於上端的時候,對頸部的承託才是最全面的,對乘客頸部的保護也最到位。
這項功能會與車道偏離輔助,防碰撞預警功能配合使用。當車輛在偏離原車道,或者距離前車較近時,會啟動該功能。頭枕自動前移做好預警準備,頭枕內的傳感器帶動驅動馬達使頭枕前移,當感知到頸部位置時會自動停止,這一套動作都會在乘客不察覺的情況下進行。
4.腰部的轉向支撐系統
當車輛高速過彎時,橫向轉向力會使車內成員發生橫向側傾。影響舒適性,也不利於行車安全。一般賽車座椅的腰部兩側支撐很長,將乘員固定在座位上。但是轎車座椅為了保證舒適性往往都比較寬大,對側傾的支撐性不夠。座椅的腰部轉向支撐系統應運而生,當傳感器感知到車輛高速過彎的時候,外側的腰部支撐會充氣增大,防止乘客因車速過高而發生偏移。
5.座椅的智能硬體調整
用智能硬體來操控汽車已經不是高科技了,現在我們已經可以用手機啟動車輛,控制音響和空調。現在座椅的功能雖然十分豐富。但是大部分調整座椅的按鍵都在座椅一側,只有向奔馳一類的廠商安裝在門板上。或者集成在中央控制系統裡,通過查找中央大屏幕來調節座椅,不是很方便。因此智能硬體對座椅的操作也只是時間問題。通過智慧型手機來調節座椅,不但方便操作,還能減少座椅上的物理按鍵。
6.座椅的發展趨勢
真正好的科技,就是讓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一個小小的座椅,內部蘊含著無數高科技。它再也不是為單純的乘坐而存在,而是已經與行車安全息息相關。未來的汽車座椅,將會有一下發展的趨勢:
1.舒適度進一步提升,包括人體工程學與新材料的使用。座椅設計師的目標,就是讓乘客感覺像坐在空氣上一樣。甚至有人設想未來座椅是懸浮在車內的,這樣座椅將不會隨著車輛一起顛簸,提供最舒適感受。
2.重量和體積的降低,座椅功能的增多使座椅越來越重,不利於油耗的控制。而座椅體積越大,又會擠佔不小的車內空間。因此未來座椅在保證功能性的同時降低重量,保證舒適度的同時降低體積。這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3.更多電子零部件的加入,汽車座椅將會與更多與娛樂,安全功能配合使用。甚至電動車電池也會內置在座椅中,這樣不僅能夠增加電池數量,延長續航。前後座椅正好位於汽車中間位置,也有利於車輛前後的配重。
責任編輯:張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