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理想】
作者:Bella
2918年,山東淄博發生過一起駭人聽聞的中學生殺人案:
被殺的男生姓馬,品學兼優,屢次獲獎,一直是班裡的第一名。
殺人的男生姓秦,成績也很優異,只是總排第二名,很難超過馬同學。
案發當日,秦同學早早地埋伏在馬同學家的單元樓棟內。馬同學一出現,一把冰冷的刀子就狠狠地捅進了他的胸膛。
他掙扎著爬向門外,可秦同學緊隨其後,一刀將其脖子砍斷一半,頸動脈當即斷裂,血流如注。殺紅了眼的秦同學又在馬同學胸前和背後連捅十餘刀,刀刀斃命。
馬同學的母親趕往樓下時,他已經倒在血泊中,再也醒不過來了。
而悲劇的起因,只是成績的較量。
原來,秦同學早已不滿自己一直比不過馬同學。案發前幾日,他曾惡狠狠地警告馬同學:「會考你必須考4個B。你如果考得比我好,我一定殺了你。」6月4日,考試成績公布,馬同學依然考得比秦同學好,於是就有了那慘絕人寰的那一幕。
一個「比」字,竟然把14歲的少年變成了殺人惡魔!
我們生活在熱衷比較的環境裡:上學的時候被教育要力爭上遊,找工作的時候追求體面高薪,就連談婚論嫁都要求對方「至少不比別人差」。這樣的比較釀造出不少災禍:處在競爭中的人為了贏會行賄、構陷、甚至將對方置於死地;一個人由於嫉妒另一個自己並無競爭關係的人,會誹謗、辱罵、詆毀對方。
為什麼比較會釀成悲劇?因為它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壓抑、恐懼、自卑中,催生出嫉妒和無價值感。比別人強的時候害怕被人超過;比不上別人的時候就會討厭對方甚至生出咒詛。
我們總說要加強挫折教育。可挫敗感不只是來源於失敗本身,更是來自於「我比別人失敗」的認知。當下流行的挫折教育大都是在教給人們「怎樣贏」,可比較的心不變,對競爭的認識不變,所有的辦法只是延緩了這種挫敗感。更不好的是,挫敗感會在延緩的過程中不斷累加,一旦爆發,則更具毀滅性。
有人說比較會產生強大的動力。
坦白的說會有這個效果。然而,比動力更重要的是方向。比較的動力會把人推向何方呢?
我的朋友小M,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人長得漂亮,成績好,文靜懂事又聽話。親戚朋友都對自家孩子說:「你要是有人家小M一半就好了。」
在與別人比較這件事上,小M幾乎沒輸過:上學考第一,升職是最快,就連男朋友都是非高富帥不要。
她所有的動力,都來自於和別人比:她寫了一張「小M永遠是第一名」的紙條放在卡包裡,時常拿出來看一看;事情稍有不如意就會進行自我攻擊和自我鞭策,覺得自己「太懶」「會的東西太少」,告訴自己「再不努力就被別人碾壓下去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小M崩潰了。她覺得自己再也沒有拼下去的力氣了,無論如何也使不上勁兒。看著別人鬥志昂揚,她心裡干著急,卻對任何事都失去了興趣。這種情況持續半年後,她診斷出了焦慮症和抑鬱症。
小M對我說,她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換了一份別人覺得漂亮的簡歷。她都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要幹什麼。她覺得自己被「第一名」困住了,可沒有了「第一名」她又活不下去。
比較是會讓人失去焦點的。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分散到別人的身上和外界的評價裡,而忽略了自己的理想,忘掉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它把人從自己的人生軌道上帶偏,並給人一個強大的推力,讓人跑偏得越來越快。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靠的是耐性而非爆發力。可耐性從何而來?它只能來自於我們真實的熱情。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要幹什麼,有使命感和價值感,才能讓人堅定地跑在自己的路上。有些在外界看來是彎路、麻煩的事,其實正是通往理想的必經之路。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渴望成功並不是壞事,更確切地說,上進、好勝是非常寶貴的品質,因為每一個奇蹟背後,一定會有一股不服輸、不甘心的精神。
但不服輸、不甘心分為兩種:一種是見不得自己輸給別人,一種是不甘心自己停在原地。
真正的成就往往屬於後者,而那些一心想要將別人「撕下去」的人,每天緊張疲憊,卻避免不了被人遺忘的結局。比如在演藝圈,很多流量明星不斷通過參加綜藝、公開私生活來提高曝光率,甚至為了C位、番位鬧得沸沸揚揚,但他們沒有什麼高質量的作品。所以一旦熱度過了,炒作不出來什麼新聞了,就會身價大跌。而真正的演員,把精力都投入到提高演技和體驗生活上,用心打磨每一個角色,接戲不多,但每演一次都能表現得淋漓盡致,都能成為經典。這樣的演員不需要炒作,卻取得了真正的成就,並且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為什麼和別人比、和自己比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因為和別人比本來就是一件錯誤的事。人和人的可比性本來就很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不同的目標。郎朗和華羅庚比數學肯定不行,讓郭晶晶去演戲一定比不上孫儷。某方面不如別人不代表自己很差勁,只是因為術業有專攻。一味地和別人比較不僅會讓自己的生活失去重心,更會滋生嫉妒和咒詛。就像開篇殺死同學的少年,其實早在他受到法律懲罰之前,他的健康、天賦、未來早就被自己殺死了。
而和自己比是一種向上的力量。你會不斷地發現自己擅長什麼、熱愛什麼,所以就能不斷地把力量集中起來,攻在那一個點上。一個人的本領什麼時候能提高?就在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和速度之後。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弱項,這樣你不僅能揚長避短,還能學會分工與合作。而這也是個不斷磨礪自我。讓自己得到勇氣和毅力的過程。因為你需要不斷地把注意力牽回到自己身上,不斷地向虛榮心和攀比心說「不」,不斷地去包容別人,不斷地挑戰自己,甚至不斷地面對失敗。
與自己比較所受的苦會讓人進步,而與別人比較帶來的痛苦、焦慮、不安對人而言只是一種損耗。你贏了別人,卻可能輸掉自己的方向;你贏了自己,卻能更堅定地走在勝利的路上。「比別人好」是悲劇的源頭,「比自己好」卻是奇蹟的開始。
《誓約》的每一篇文章都沒有結束,而是期待著您的分享與補充。
所以,如果您有寫作素材和不一樣的見地,如果您有特別的經歷或者感受,歡迎通過微信或郵箱(the_covenant@163.com)與我們分享。期待您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