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津貼惹爭議 縣市長質疑臺當局亂開支票讓縣市埋單

2020-12-18 中國臺灣網

侯友宜接受採訪。(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11月24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主張「育兒津貼延長至滿6歲」政策,藍營縣市長質疑,臺當局好的政策,宣布前要先講清楚,且要考量縣市政府財政規劃,不應「臺當局開支票、縣市埋單」。

高雄市政府認為,這項政見抄襲高雄市現行的政策,若要實質改善育兒環境,單靠育兒津貼還不夠,託育問題也是配套重點。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希望這不是政治操作、政治支票。

包括新北市、宜蘭縣、南投縣都呼籲臺當局應主動埋單。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新北市人口眾多,推估育兒津貼需求經費將從38億元(新臺幣,下同)驟增至105億元,臺當局應全額支應新增經費。苗慄縣長徐耀昌表示樂觀其成,但希望臺當局其餘社福政策,包含兒童營養午餐、生育津貼等,應一視同仁。

花蓮縣政府說,雖然內容「沒有新意,只是拿香跟著拜而已」,但民進黨當局能開始注意,也是好的開始。

臺北市副市長蔡炳坤呼籲臺當局應詳列經費來源,希望這項政策不是選前的開支票或大撒幣。嘉義市長黃敏惠也認為,臺當局從去年至今,津貼發放金額一變再變,令縣市政府無法適從,建議能通盤檢討。(中國臺灣網 賈若瀾)

相關焦點

  • 蔡英文上臺4年 臺出生率或銳減14.41%
    日前蔡英文拋出「育兒津貼延長至滿6歲」政策,卻引來縣市長質疑,稱她亂開支票讓縣市埋單。    育兒津貼惹爭議縣市長質疑臺當局亂開支票讓縣市埋單面對蔡英文拋出的「育兒津貼延長至滿6歲」政策,新北市、宜蘭縣、南投縣等不少縣市長質疑,蔡當局宣布前要先講清楚,且要考量各縣市財政規劃,不應「臺當局開支票,縣市埋單」。
  • 臺"立法院":15縣市提前於明年元旦起發育兒津貼
    華夏經緯網12月12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教育部」原本明年8月1日起,對2至4歲未讀公共化幼兒園(含公立、非營利及準公共幼兒園)的小朋友,發放育兒津貼每月2500元(新臺幣,下同),但「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天做成主決議,建請行政部門對於非6都以外的15縣市,明年1月1日起就開始發放育兒津貼。
  • 臺11縣生育津貼疑打壓未婚媽媽
    臺11縣生育津貼疑打壓未婚媽媽 2011-09-01 08: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程冉(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9月1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馬英九當局以「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作為催生口號,臺灣「勵馨基金會」調查發現,臺灣有11個縣市在發放生育津貼時,會因媽媽的年齡等而有差別待遇,並以合法婚姻關係作為申請必要條件,形同打壓未婚媽媽。
  • 臺11縣市發放生育津貼有差別 被指打壓未婚媽媽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勵馨基金會調查發現,臺灣有11個縣市發放生育津貼時,會因媽媽年齡等而有差別待遇。圖為一名產婦與先生開心迎接全家小生命的到來。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中新網9月1日電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馬英九當局以「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作為催生口號,臺灣「勵馨基金會」調查發現,臺灣有11個縣市在發放生育津貼時,會因媽媽的年齡等而有差別待遇,並以合法婚姻關係作為申請必要條件,形同打壓未婚媽媽。
  • 蔡英文喊價育兒津貼 「立委」抨擊:因選舉亂了套
    「立委」陳宜民呼籲臺當局「衛福部」,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11月28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蔡英文日前提出擴大育兒津貼措施,若連任就將育兒津貼翻倍,由2500元(新臺幣,下同)加碼至5000元,並擴大補助年齡至6歲。臺當局「衛福部」隔日回應,若順利推動將爭取經費。此舉打臉臺當局「衛福部」先前接受質詢的否定態度,遭「立委」抨擊該項措施由蔡英文主導,欠缺專業度。
  • 連勝文主張提高育兒津貼 柯文哲反對:亂花錢
    華夏經緯網8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臺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9日上午推出嬰幼兒照顧政策,除了主張將現行育兒津貼補助從新臺幣2500元提高到3000元,也會把免費幼教補助由目前5歲向下延伸至4歲,視財政狀況更不排除向下延伸至3歲。
  • 臺灣每年砸400億「催三胎」 地方縣市財政緊張叫苦連天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餘潞】臺灣民進黨當局端出「育兒牛肉」,以津貼補助等方式強力催生三胎,試圖改善日益嚴峻的少子化問題。但是蔡英文上臺兩年來經濟環境不斷惡化,民眾根本不敢生,更何況還是第三胎。「砸錢拼生育」臺灣當局砸錢拼生育,拋出「少子化對策」。據臺灣《中國時報》17日報導,對策分為擴大發放育兒津貼、擴大託育服務以及建置準公共化教保服務機制,其中新手爸媽最有感的是加碼發放育兒津貼。
  • 臺艦隊確診官兵足跡遍布10縣市 臺南市長:沒法封城
    原標題:臺艦隊確診官兵足跡遍布10縣市 臺南市長:沒法封城圖為臺南市長黃偉哲到臺南醫院接受採檢  【海外網4月23日綜合報導】臺海軍海軍「敦睦艦隊」暴發群聚感染,確診官兵下船足跡遍及島內10縣市,引起社會恐慌。
  • 臺媒:臺縣市長候選人開出378億新臺幣選舉支票
    人民網11月25日電 據臺灣《商業周刊》報導,隨著選戰白熱化,全臺從北到南的「現金政見」也漫天飛舞。當候選人承諾當選後,會發給選民現金或實物津貼,在各縣市入不敷出情況下,就像幫窘迫的財政再挖一個大「錢坑」。
  • 臺北柯文哲險勝丁守中提質疑,臺22個縣市長名單揭曉
    24日,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進行投票,選舉產生22個縣市的縣市長、議員以及鄉鎮長、村裡長等。
  • 臺當局為選舉研議廢除印花稅,藍營表達最嚴厲的譴責
    距離明年1月舉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將近,民進黨當局祭出殺招。據中時電子報8月7日報導:臺當局放出消息研議廢除印花稅,這一舉動將會衝擊地方政府財源。對此,國民黨籍新北市長侯友宜7日表示,新北市印花稅每年有10.8億元(新臺幣,下同),新北市有400萬人口,面積是臺北市8倍大,面臨的挑戰更艱巨。侯友宜在市政會議後受訪時指出,臺當局現行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對新北市非常不公平。在「六都」裡面新北(能得到的財政支持)最少,每年當局少給新北市150到200億。如今,這些錢不但沒有補足,還讓地方減少了10.8億稅收。
  • 臺公務員貪腐地圖:22縣市無一倖免 從頭貪到尾
    臺公務員貪腐地圖:22縣市無一倖免 從頭貪到尾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廉政署」提報的資料顯示,全臺灣22縣市所屬公務員都有因貪腐案遭起訴情形,即等同於從臺灣頭貪汙到臺灣尾,無一縣市潔白無瑕、廉能掛保證。
  • 全臺22個縣市長 黃偉哲再登「好感王」
    據臺媒報導 根據時事大數據網站《網路溫度計》所公布的全臺22縣市首長近期3個月的網路聲量與好評影響力調查中指出,上一季因發生長榮大學女大學生命案等因素而失去
  • 盤點全臺22縣市選情:民進黨可能丟掉多少個?
    第一個「三」是六都中的新北、臺中和高雄三都;第二個「三」是國民黨要防守的三縣:臺東縣、新竹縣、苗慄縣;「五」則是指民進黨要防守五個縣市:宜蘭縣、澎湖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而對蔡英文而言,一六年在這個四百萬人口、全臺最多選民的縣市拿到近五成五的選票,大贏朱立倫四十五萬票;如今背負執政包袱的她,更需要蘇貞昌在未來一年幫她固守票倉。臺中一度成為國民黨的突破口,但盧秀燕在空戰上議題單薄,網路聲量也未拉起,最後只剩下民調文宣戰。
  • 涂醒哲爆色情按摩 綠「菜鳥縣市長」爆衝惹爭議
    原標題:涂醒哲爆色情按摩 綠「菜鳥縣市長」爆衝惹爭議這也讓外界不禁將目光瞄向綠營一乾菜鳥級新任縣市長,檢視其上任後的言行,無論市政還是私德方面。   其中,臺中市長林佳龍、桃園市長鄭文燦與涂醒哲出現了一些「爆衝」事件引發爭議。林佳龍炮轟前任招牌政績BRT一文不值,鄭文燦人事任命挨批朝令夕改,涂醒哲除了色情醜聞,還被爆「爽約」喪家令家屬不滿。
  • 臺當局通過火電廠環評 北臺灣6縣市無論藍綠全反彈
    中國臺灣網3月16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由於深澳電廠是採燃煤發電,對附近的空氣品質將造成影響,使得北部各縣市不分藍綠,都顯得憂心忡忡。桃園鄭文燦:請進行空汙模擬報告桃園市長鄭文燦說,將要求「環保署」向鄰近縣市進行空汙模擬報告,了解汙染情況;他現階段更關心臺電林口電廠空汙問題,因林口電廠在林口,汙染卻在桃園,林口電廠要重新修正空汙模型。
  • 臺當局將育兒津貼列明年預算
    臺當局將育兒津貼列明年預算 2011-08-18 11: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程冉  中新網8月18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當局「內政部長」江宜樺18日表示,育兒津貼已編入明年度預算,「行政院」18日將討論;「府院」多次開會研議少子化議題,由馬英九親自主持
  • 醫生被告發、縣市首長挨批 「反萊豬」者遭臺當局打壓
    專業醫生被告發、縣市首長挨「教訓」,「反萊豬」人士遭臺當局打壓  【環球時報記者 張天行】美國萊豬(含瘦肉精的美豬)即將開放來臺,面對反對聲浪不斷高漲,蔡英文當局強烈打壓反萊豬人士給美國人看
  • 全臺公共幼兒園達36% 臺"教育部"明年發育兒津貼
    華夏經緯網10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教育部」推動準公共幼兒園政策,到目前為止共有275家、36%符合條件的私幼與臺當局合作,成為準公共幼兒園。「教育部」表示,明年8月起,2至4歲小朋友未讀公幼、非營利或公共化幼兒園者,臺當局將發放育兒津貼每月新臺幣2500元,直接將錢匯到家長帳戶。
  • 臺公務員貪腐地圖:22縣市無一倖免 南投貪腐率居冠
    臺公務員貪腐地圖:22縣市無一倖免 南投貪腐率居冠 2013年07月28日 15:0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