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的臺灣「音樂教父」陳彼得:除了戰鬥,你別無選擇

2020-12-17 騰訊網

「好像一個因為『尋夢環遊』而承受太多辛苦的靈魂,你如此喜歡這個世界,但你終將離開」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5期

文 | 本刊記者 張蕾 發自成都

全文約7778字,細讀大約需要16分鐘

陳彼得 圖 / 壹棵松

聚光燈

成都N-TALK演講會現場,75歲的陳彼得右手捧著籃球,腳上踩著迪斯科舞步,一搖一擺地走上臺。

「一,二,三,四,五……你們跟我一起數啊!」他手裡掂著籃球向臺下的觀眾吆喝。觀眾似懂非懂,笑呵呵跟他一起數著——對照眼前這個扔籃球的「怪老頭」,人們回憶起他年輕時唱《遲到》《阿里巴巴》的樣子,又想起他2018年初在《經典詠流傳》上的那首搖滾版《青玉案·元夕》——這次,人們好奇地架接著「音樂教父陳彼得」與「籃球」之間的關聯,期待他給出新的、令人驚喜的答案。

「我很抱歉,像我這樣一個老大爺帶著球到處亂走,」陳彼得頓了頓,「這是醫生交代我的,我上個月才出院。他說,每天帶個球運動,這樣我的血液循環才會好。所以,為了見你們一面,我帶這個球玩了一個月。」他掏出口袋裡的講稿,顫巍巍坐在一把摺疊椅上,戴上老花鏡,開始找「演講」的開頭。

「今天我帶了一份稿——你看看,字這麼大,還要戴個眼鏡,以後可能就要用望遠鏡了。」他把稿子翻給觀眾看,臺下笑聲落了一地。

2019年1月12日,成都N-TALK現場,75歲的陳彼得手捧籃球演講 圖 / 紅星新聞 陶軻

1947年,陳彼得隨父母從成都遷往臺灣,此後每每踏上故土,他都百感交集。

「1988年開放探親,我很高興,迫不及待地回來了……」談起當年成都的觀眾蜂擁來看他的演唱會,陳彼得情緒激動。「小時候閩南語講『又哭又笑,惶恐拉尿』,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這樣講?」

他用摻著四川話的臺灣口音跟觀眾聊天,觀眾被他逗得又哭又笑。他哽咽著唱起新歌《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歌詞重複好幾遍,陳彼得眼淚掉了又掉。「成都我愛你,祖國母親我愛你!」聚光燈下,他把緊緊握著的左拳高舉至頭頂。

插畫 / RON

天性與天命

倚在酒店客房的長沙發上,頭頂射燈直挺挺地照在陳彼得臉上。燈光勾出他臉上的皺紋,頭髮和鬍子上的銀絲被襯得鋥亮。他用手抵著額頭,雙眼微閉,兩頰凹陷,與聳立的鼻梁構成立體的光影區間,整張臉讓人想起一片皺縮的老樹皮。——這是演講的第二天,與前一天聚光燈下的他大相逕庭,他把在舞臺上穿的白色T恤、藍色小西裝和淺色牛仔褲換下,套上一件單薄的棕色毛衫和一條迪卡儂灰色運動褲。

「我昨天講的應該不錯吧?」「他們肯定覺得這老頭是個神經病」「我知道他們喜歡我,我從他們的表情看得出來」……陳彼得喃喃自語,帶著自足的神情,但很明顯,疲憊已經洞穿其身,他把力氣都使在了舞臺上,此刻的聲音小到幾乎聽不見,採訪中不斷用交替抬腿的動作驅趕困意。

「這是醫生告訴我的,用來促進血液循環,」陳彼得指著他的腿。

「醫生」「健康」「血液循環」……年輕時的陳彼得從沒想過,在自己75歲的時候這些東西會成為他人生的關鍵詞。他熱愛運動,飲食也遵從自然法則,一直以為自己很健康,直到去年11月。當時為了錄製《經典詠流傳》和央視春晚歌曲,他連續熬夜一個禮拜,11月9日早晨,他發現自己「動作和講話有點不一樣,」「說話含糊,歌也唱不出來。」夫人巴度趕緊把他送進急診。

「血壓高達170、180 mmHg,狀態接近腦梗。」陳彼得大受打擊,他一向喜歡挑戰,「從一個頂峰跨越至另一個頂峰」是他的天性,而當天性遇到天命,身體發出警告,他才意識到:人是有極限的,他是個過分接近極限的老人。

於是他在醫院裡安安分分躺了三天,也只三天。第四天,他就躺不住了,他跟巴度說自己「想要逃走」:「我情願死在家裡,死在舞臺上,也不要死在醫院裡。」

北京的冬天,室外零下六七攝氏度。陳彼得開始在常營森林公園的馬拉松步道上競走。他怕冷,裹著羽絨服、圍巾和棉帽,依然凍得哇哇直叫——「嘿!吼!」「I love you! Yes I do!」——句子都是胡言亂語,但發出聲音讓他感覺自己活著,「必須要和寒冷戰鬥,除了戰鬥,你別無選擇。」

這種較量讓陳彼得在寒冬裡流汗,汗水使他想起自己年輕時在臺中的日子——那時他一天打幾個小時桌球,汗流浹背,臉上卻精神奕奕——那是他關於健康的記憶。於是,出門帶籃球成了他75歲培養的新習慣,對著鏡子,他很滿意這個新形象:籃球使他看起來不那麼像個糟老頭,更重要的,它幫助身體完成血液循環,這讓他「對生命保有安全感」。

被「三高」包圍之後,失眠和抑鬱症也相繼到來。陳彼得開始早睡、早起,關閉電話,解除高負荷的社交狀態,同時用運動讓自己勞累,「通過排解乳酸的方法讓副交感神經上升,從而降低大腦的焦慮。」

「誰會害怕失眠呢?睡覺是天生的事。我告訴自己——沒有失眠這回事。你累了就會睡,早起就會睡,運動就會睡。身體不睡?那我就讓你勞累!我就讓你待著!你還睡不睡?我看你睡不睡?」

陳彼得沒意識到自己越說越激動。他睜開眼睛,「噌」地從沙發上爬起,用手指著天空,氣衝衝地朝自己的「身體」喊了一句:「只有傻子才會害怕失眠!」

2014 年1月15日,臺北,高凌風(右)在出道四十周年演唱會宣傳活動上和陳彼得合唱

「你的心跳,就是節奏」

時間倒退50年,那時的陳彼得大概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因為「三高」、失眠和抑鬱症煩惱。像他在自己歌裡唱的,「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在最開始做音樂的十幾年間,陳彼得毫無疑問就是那個「快樂的青年」。他生命的原動力是「加分」,「加分」給他的生活帶來驚喜與快樂,他只是沒想到「加分」同樣會帶來負擔和失落,就像節奏強烈的歌,樂音的波峰和波谷總是分外顯眼。

上世紀60年代,搖滾樂席捲全球,臺灣亦掀起西洋音樂熱潮。陳彼得當時還在上中學,聽著漂洋過海而來的貓王、滾石、甲殼蟲,他大受震撼。他狂背幾百首英文歌,研究其中的歌詞、旋律,拿著歌譜在教室裡放膽練唱,做吃午餐唱歌的「盒飯歌手」。

西洋音樂就此給了他最初的滋養。大學畢業後,陳彼得放棄了在民航機場的工作,毛遂自薦到歌廳駐唱。當他拿著4000塊臺幣的工資回到家中,媽媽吃了一驚,「機場也只有1000塊工資,你怎麼可能有4000塊?」陳彼得洋洋自得,因為勤奮跑場,他最高時甚至能月收入過萬——這是他同學的十倍。憑著對音樂的熱愛,陳彼得很快就過得風生水起。

但僅僅唱歌無法讓他滿足,他開始嘗試自主創作。「我有很好的sense、taste和feeling,我很客觀,我能讓我的靈魂走出來,去評判我自己寫的歌。」對陳彼得來說,把一首歌寫流行從來不是一件難事。1972年,陳彼得第一次給別人寫的歌就火了:當時他和餘天坐在轎車裡正要去趕場,他隨口吹了幾句口哨,這些旋律後來構成了《含淚的微笑》,這首歌和《榕樹下》《北國之春》一起,將餘天捧到了臺灣歌壇紅極一時的位置。

彼時,民歌運動剛剛在臺灣興起,翁清溪、莊奴等老一輩音樂人正以《小城故事》《甜蜜蜜》式的「甜歌」使鄧麗君紅遍亞洲,羅大佑、李宗盛等人又攜文詞清新的校園民謠後來居上。陳彼得身處其間,總感覺歌曲基調太過綿軟,為了一振臺灣歌壇面貌,他從搖滾、布魯斯、迪斯科等西洋音樂風格中汲取養分,開始為臺灣流行音樂注入嶄新「節奏」。

「這跟人的個性有關,羅大佑很少用舞曲,估計他也很少參加舞會。我不一樣,我看《Saturday Night Fever》,我喜歡周末狂歡,大半夜了我還到處找人狂歡,結果沒人狂歡,嘿,都去睡覺了!」提起年輕時代,陳彼得總是回味無窮,「你看,我的歌跟他們是不一樣的,《遲到》是country rock,《阿里巴巴》是disco加一點說唱,《也是情歌》裡有穆斯林音樂的節奏,還有很多funky音樂,都是節奏感很強的,我等下放給你聽。」

1981年專輯《也是情歌》

節奏感,這對陳彼得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代表情緒上的快樂,也是他作為一個「人」的物理狀態:「你的心跳,它就是節奏。」

上世紀80年代,陳彼得的生活節奏也開始加快。當時臺灣唱片業正值全盛時期,十幾家唱片公司同時出片,唱片、歌手之間的較量熱火朝天。「那種較量是很兇的,鳳飛飛和鄧麗君的,劉文正和和高凌風的,他們都要較量,而每個製作人就像教練一樣,擔負輸贏的任務。」陳彼得與羅大佑、李宗盛等人團隊創作的方式不同,他依然堅持單打獨鬥。他寫歌速度極快,「最誇張的時候,一個月做4張唱片,寫40首歌。」有陣子他和羅大佑在一個錄音棚錄歌,一個月過去,羅大佑那首《亞細亞的孤兒》還沒錄完,陳彼得已經做好40首歌,「但是他(羅大佑)的質量會顯得還不錯,所以他得到應有的掌聲。」

那段時間,陳彼得的作品幾乎是爆發式地湧入市場:費玉清的《一剪梅》,鳳飛飛的《牽情》,張行的《一條路》,姜育恆的《昨日夢已遠》……最厲害的時候,電臺排行榜上前三名都是他的歌。在音樂上站穩腳跟之後,他開始思考更深入的問題。「讓朋友掙錢的活得久」,陳彼得喜歡《教父》裡的這句臺詞,他是獅子座,A型血,好出頭,熱衷給朋友排憂解難。上世紀80年代,臺灣女藝人演出費用頗高,不少男藝人的待遇受到打壓,陳彼得深感不平。他自出資金,成立「臺灣藝人工會」,從臺北到高雄,一路說服當時有影響的藝人加入工會。在陳彼得的幫襯下,男藝人的演出待遇和條件得到很大提高,之前出場費僅一千塊的「三級跳」至一萬塊,演藝界也樹立起新的規矩。

由於主導工會事務,陳彼得成為演藝界的領軍人物,加上音樂成績斐然,他一路馳行在「加分」人生的巔峰。夢想、工作、生活,重音接連不斷,在超強負荷的壓力下,陳彼得開始感到疲憊。他決意改換節奏。

2008年9月9日,臺北,陳彼得(中)與兒子陳熙(左)參加張菲(右)主持的《綜藝大哥大》節目

野性的呼喚

擔任工會主席不久,陳彼得被繁重的工作壓到喘不過氣。一邊是工會的瑣碎事務,一邊是大量的唱片製作邀約,完整的音樂創作時間被壓縮,陳彼得直言,「當時的確寫出很多爛歌。」

「你寫了一堆歌,也不紅,也不好聽,你對自己失望,覺得這個行業乏味,唱片公司也不會找你,因為你不能讓他們賺錢。」陳彼得喜歡讀《野性的呼喚》,也深諳「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他把當時的自己比作生病的牛,「非洲大陸上誰會故意要淘汰誰嗎?不是,是牛自己生病了,你老弱病殘,那獅子老虎當然吃掉你。」

這頭生病的「牛」最終從舞臺上逃走,回到了山林原野中。1985年,在歐陽菲菲的演唱會上,陳彼得突然抑鬱症發作,他扔下一句「不唱了」,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臺灣舞臺。他開始不接電話,不見朋友,穿布鞋,吃素食,一個人拄著根藤條,鑽進了臺灣的大小山川中。

「他曾經講過很重的話,就是說自己不願意成為一個複印機,每天複印自己,對同樣的觀眾,唱同樣的歌,說同樣的話:他說對一個創作者來說,這是很大的墮落。」好友凌峰說道。

1988年,抑鬱症康復歸來,陳彼得給凌峰創作了歌曲《吾愛吾國》。當時適逢蔣經國去世,島內政治空氣緊張,歌曲還未發行已被臺灣當局禁唱,他深受打擊。當年,陳彼得跟隨父母從成都來到臺灣,「外省人」的稱呼就曾不絕於耳,但他始終覺得奇怪,「為什麼要講『本省人』『外省人』?這有什麼不同?」

時值兩岸開放探親,臺灣唱片業也正日漸萎縮,想像著對岸廣袤的土地,陳彼得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1988年,他發行專輯《歸雁》,歌詞裡正是他自己的寫照,「我是一隻孤雁,飛過高山飛過大海,不知走過多少歲月多少時光……終於找到自己出發的地方。」辦理探親手續需要數月時間,心急的陳彼得乾脆從日本轉道上海,迫不及待回到自己出生的城市——成都。他還清楚記得,飛機途經上海,看到空中幾朵白雲他都差點掉下淚來,「眼前突然就模糊了,什麼都看不清楚。」

1988年5月,受到成都市臺灣事務辦公室的邀請,陳彼得在成都、重慶和武漢連開20場演唱會,場場爆滿,他激動得熱淚盈眶。毫無疑問,他喜歡成都,喜歡熱情的故鄉人,也喜歡道地的擔擔麵和鍋盔,但閒不住的個性,使他註定無法在熱衷享受生活的成都久留——很快,他又開始了輾轉於廣州、北京、臺中三地的生活。

1991年,他在廣州洛溪新城附近找了一處居所,安定下來。「搞了一個小工作室,教學生,寫歌,也在提升自己。」按陳彼得的話說,那段時間他「在事業上並沒有大發展」。但1993、1994年廣州音樂創作大爆發,他踩著節點,給楊鈺瑩、陳明、毛寧寫了幾首歌,「也參與了一下廣州音樂的全盛時代。」

「他一直想深入了解大陸的文化和行事規則,但奇怪的是他與大陸的現實之間仿佛有一塊他無法越過的玻璃。」在廣州時,媒體人薑湯與他有頻繁交往,「無論我怎樣和他交流,他看待大陸的事物總是很平面、不立體,我們覺得大的事他認為很小,我們認為很小的事他卻認為大。」薑湯認為,這是陳彼得那段時間變得邊緣的一個原因。

2001年,《同一首歌》邀請陳彼得擔任音樂製作人,他又將家搬到了北京。看著窗外的喜鵲築巢,陳彼得給自己新建的錄音室取名「喜鵲棚」。何勇、竇唯、崔健、謝天笑、鮑家街43號……許多音樂人是「喜鵲棚」的常客,陳彼得親自下廚給他們做飯,還自掏腰包支持年輕人搞音樂,「很努力也很辛苦,看到他們就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

因為網際網路的衝擊,錄音棚經營遭遇困難。陳彼得帶著一家人回到廣州,在麗江花園盤下一個12平的小店,取名「77g」,開始了「大隱隱於廚房」的生活。不用做歌,不用跟市場競爭,每天採購新鮮食材,給夜歸的都市人做「自然食物」和清甜奶茶,在夫人巴度看來,「那是一段最幸福的時光。」

「老師自創很多菜色,什麼冬陰功面、棒棒雞涼麵、雪菜墨魚涼麵」,說到這些,巴度幾乎笑得直不起腰來,「也沒人敢說他的面不好吃,他就像個小孩一樣——你愛吃不吃,不吃拉倒!」

新人

油鹽醬醋的生活是平靜的,陳彼得做飯、寫歌、陪伴家人,沒預想自己年至古稀又被推到聚光燈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煙火,馬車,音樂聲,很美。」陳彼得的思緒浸在詩詞裡,夜裡12點,說話聲猶如夢中囈語。

古詩詞《青玉案·元夕》常被他掛在嘴邊,也是路人頻頻問他的問題,「你是《經典詠流傳》裡唱《青玉案》的那個人嗎?能不能……?」陳彼得總是很自然搭過手去,摟住問話者的肩膀,笑一笑,讓對面手機拍兩張照片。

2018年,因為上了幾檔節目,陳彼得的曝光度驟增。被眾人稱作「音樂教父」,受到媒體和觀眾景仰,他一度有些遲疑:「我真的火了嗎?火的究竟是什麼?」

見採訪提綱裡提到「過去的陳彼得『歌比人紅』」,他思考良久。「你說得沒錯,過去的我是『歌比人紅』,人家看到我都不知道我是誰。」陳彼得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為什麼同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紅,老了卻反而火起來?

他能想到的答案是「真實」。年輕的時候他在乎錢,在乎包裝,在乎排行榜上的名次和點擊率,可錢賺得盆滿缽盈,他卻反而更加迷失:你真的快樂嗎?朋友是否因為錢與你接近?錢賺到了,你下面還能做什麼?

到這個年紀,陳彼得決定不再思考這些問題。他把頭髮剪了,白鬍子留著,不剃,然後換下一身阿迪達斯、耐克和他最愛的Lanvin牛仔裝,穿上迪卡儂和回力。「怎麼方便怎麼來,實用就好。」

這幾乎是一個新的「陳彼得」,不論對陳彼得自己還是對觀眾而言,都是。他覺得這樣很好,人們不知道他的過去,也仍然喜歡眼前這個老頭子;他也不再關心外物,將精力全都放在「作品好不好」「唱得合不合適」和「是否堅持自己的想法」上。

「我更像我自己。我希望我更堅持我自己。」陳彼得說道。

陳彼得在《 經典詠流傳》 節目中演唱

鑰匙

古詩詞音樂是陳彼得眼前最要緊的事。「古詩詞是我進入天堂的鑰匙。我的事業,我的理想,剛剛進入它最好的位置——最好的一個paradise,我的香格裡拉。」他說。

十年前,陳彼得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埃爾頓·約翰、保羅·麥卡特尼等同齡的藝術家演出,他突然意識到國內音樂和國外音樂仍有巨大差距,其差距就在於音樂的內涵。「歌曲代表的不只是昨天的記憶,你所居住的城市,你的時代,還有你的情感,你的愛,你的恨,還有許多東西。」他對經典的英文歌詞情有獨鍾,「Sometimes I wonder, why I spend The lonely night dreaming of a song. The melody haunts my reverie,And I am once again with you……」望著窗外星空,陳彼得隨口唱起:「旋律縈繞我腦海,我就再次與你在一起。」這是陳彼得眼中最好的音樂狀態,歌詞將旋律和聽者的感觀串聯,這正是音樂的「內涵」所在。

在他看來,最好的歌詞素材其實近在眼前。「漫天春雪來,才抵梅花半。最愛雪邊人,楚些裁成亂……你看,心愛的人隨手剪裁,就把花擺成很好看的形狀,你說美不美?」陳彼得幾乎是陶醉在古詩詞裡,3個月時間,他寫了一百多頁手稿,用布魯斯寫歐陽修的《把酒祝東風》,用R&B寫李清照的《一剪梅》……陳彼得把這當成自己的使命,「古人雖然離開世界,但他們的精神還在,他們可能希望某個人來把他們壓箱底的好東西展露給世界,那麼,我就來做他們的志工。」

古詩詞成為他新的夢想,也成為一把沉重鎖鏈,將他和故土情懷、「落葉歸根」緊緊拴連在一起。只是這次他對自己不那麼自信了,過去,一首歌流行與否全在他掌握之中,可現在,他越來越看不真切——市場上充斥著淺薄情愛,沒有真正的音樂「廝殺」,平臺和觀眾也更喜歡「短平快」的消費品,古詩詞音樂走向何方,他有時感到迷茫。

2018年錄製《經典詠流傳》,陳彼得與節目組爭辯了兩個小時,力主將歌曲素材從《回鄉偶書》換成《青玉案·元夕》。「第一次錄《青玉案》,許多人聽完是無動於衷的。」巴度說道,「3月3號,老師把兩首歌的小樣都做出來,經過開會討論,他們定了《青玉案》,5號出樣品,6號彩排,7號錄製,17號播出。《青玉案》是這樣出來的,可能這也是這首歌的『天命』。」在巴度看來,2018年並非是他們主動選擇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選擇權不在我們手中,不是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命運。」

可陳彼得還是與自己較量。古詩詞音樂「大眾化」不易,如何兼顧流行性與藝術性,陳彼得每晚與巴度爭論至夜半三更。高強度的熱情和工作使他的健康出現問題,他的情緒也因此劇烈波動。躺在病床上那幾天,含混的思考在他腦中翻來覆去:親人、故土、理想、生死……他想到自己「百年」後家中無人照料,想到父母離世,弟弟衰老,美好的事物終將逝去,又想到手中的古詩詞「鑰匙」在最好的時刻被命運沒收,突然間對未來不知所措。

健康的威脅使他變得多愁善感,提及「葉落歸根」,陳彼得每每哽咽痛哭。「好像一個因為『尋夢環遊』而承受太多辛苦的靈魂,你如此喜歡這個世界,但你終將離開,所以,這是一個註定憂傷的世界」。

在這個註定憂傷的世界,陳彼得在痛苦和振奮間來回遊走。他一會兒與憂傷搏鬥,旋即又與世界和解,在意志的喧囂裡,他偶爾會露出幾句自嘲:「做人要無欲則剛」「學會用哈哈鏡看世界」。他知道自己一把年紀抱著籃球上演講臺,說著不知所謂的笑話,「不是神經病也是精神病」,但成功與否並不重要,「能給觀眾帶來一個快樂的下午就好。」

在他看來,鼓譟、壓抑、寂寞的城市讓人們「生病」,但「love will keep us together」,人與人的互助終將抵消來自城市的傷害。

「你說我要不要再做幾個演講,就用我的親身經歷,講失眠,講抑鬱症自治,講健康飲食,講古詩詞音樂?」

想到還能給世界「加分」,他又變得快活起來。

「下次我騎個自行車出場!」

比劃著自行車的形狀,陳彼得哈哈大笑。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相關焦點

  • 臺灣流行音樂教父陳彼得大讚《遠去的恐龍》
    網易娛樂3月20日報導 3月15日,臺灣流行音樂教父陳彼得來到國家體育館,觀看被業內稱之為「一部不可思議的巨製演藝作品」的大型全景科幻演出《遠去的恐龍》。當今全球華人圈,許多年輕人也許並不清楚「陳彼得」這三個字代表什麼,但卻肯定或多或少聽過或唱過他所創作的歌曲。二十多年前,陳彼得的影響力類似現在的「周杰倫加方文山再乘以2」的效果,最紅時,他的歌在整個東南亞及中國內陸大江南北家喻戶曉。
  • 《中國好聲音》七十四歲「臺灣音樂教父」登臺獻唱哪一期播出時間
    ­  本周五晚,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繼續上線,第四期節目將迎來數位「神秘大咖」,不僅有讓哈林也要尊稱一聲「前輩「的「中國臺灣音樂教父」登臺演唱,還有一直非常神秘的《說散就散》原唱驚喜現身,帶來原版「失戀神曲」。
  • 陳彼得74歲參加《中國好聲音》,庾澄慶:我們不配做他的導師
    不過卻有這麼一位選手,在74歲的時候參加《中國好聲音》,本來一亮相現場就一片吶喊和沸騰,但是到了最後卻沒有一位導師轉身。他就是陳彼得。陳彼得的身份可不簡單。除了音樂創作之外,陳彼得老師一直都比較低調,大家對他的生活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在音樂圈他無疑是宗師級別的代表。很多歌手都是唱他的歌唱紅的,費玉清、劉文正、高凌風等。他被稱為是教父級別的音樂人。
  • 陳彼得唱起辛棄疾 曾創作一剪梅、遲到等歌曲
    與那些用古風音樂表現古詩詞的創作方式不同,陳彼得請音樂人劉卓以搖滾風為《青玉案·元夕》譜曲。在陳彼得看來,辛棄疾雖然是離現在800多年前的一個人物,但他能流傳至今,便說明他有非常現代的一面。此外,辛棄疾豪放派詞人的身份,搖滾樂頗為合適。  除了演唱《青玉案·元夕》,節目現場,陳彼得還朗誦了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
  • 74歲陳彼得參加好聲音,4位導師無一轉身,庾澄慶:我們不配
    而在《好聲音》的舞臺上,除了有年輕氣盛的專職歌手,也曾出現過一位74歲的老人。第一次登臺獻唱,就用最深情的歌聲感動了無數觀眾,本以為能看到4位導師搶人的畫面,畢竟老爺子真的很優秀,但誰也沒有想到,4位導師無一轉身。
  • 成都府·陳彼得音樂夢工場落戶雙流
    7月5日,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與知名音樂人陳彼得籤約,標誌著成都府·陳彼得音樂夢工場正式落戶雙流。在此基礎上,陳彼得還將在雙流打造古詩詞音樂博物館和音樂夢工場人才基地。  「在雙流呆了2個多月,越來越喜歡這個城市。」陳彼得透露,將音樂夢工場落戶雙流,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選擇。
  • 3個篇章,3個節目,3個臺灣藝人,在央視講述「兩岸」中秋團圓
    自金馬獎被「暫停」之後,臺灣藝人的形勢頗為緊張。但是央視中秋晚會,三個篇章,三個節目,三個臺灣藝人,依舊講述了「兩岸一家親」。第一篇章「花月圓」,陳彼得演唱歌曲《一剪梅》今年75歲的臺灣老藝術家陳彼得,會在今晚的央視中秋晚會上獻唱自己作曲的歌曲《一剪梅》。說到這首歌,也許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說到這個人,大家可能就有些陌生了。
  • 陳彼得74歲參加「中國好聲音」,導師全不轉身,庾澄慶:我們不配
    臺下,有四位音樂導師,都是在歌壇裡絕對的人物,來賓上臺,都是背朝舞臺,然後聽著歌曲,轉個彎,看哪一首歌能唱進導師的心扉。受到家教的青睞,這才是登臺的最大意義,而有一期節目,家教的庾澄慶竟以一句:我們不配。四個老師都沒有轉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他74歲參加中國好聲音,四位導師無一轉身,庾澄慶:我們不配
    直到38歲那年,陳彼得才推出了首張專輯《也是情歌》,為歌曲《一剪梅》作曲,可好景不長,之後他受邀獨創的歌曲《吾愛吾國》還沒能發行就已經被封禁了。 或許吧,當時的臺灣和我們的關係不是太好,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後果。
  • 他74歲參加《中國好聲音》,四位導師無一轉身,庾澄慶:我們不配
    不過卻有這麼一位選手,在74歲的時候參加《中國好聲音》,本來一亮相現場就一片吶喊和沸騰,但是到了最後卻沒有一位導師轉身。 他就是陳彼得。
  • 74歲大爺參加《好聲音》無導師轉身,庾澄慶:我們不配,他是誰?
    一、火爆全國的《中國好聲音》 在2012年的時候,《中國好聲音》這檔綜藝節目火爆了全國,音樂是沒有限制的,只要你喜歡音樂,便會結識到許多不同年齡階段的朋友
  • 臺灣音樂教父陳昇,對劉若英有知遇之恩,為什麼被大陸「禁言」?
    在娛樂圈中,無論是演員還是歌手大都是光鮮亮麗的,他們十分重視自己的外表和行為,但也有一部分歌手卻比較特立獨行,可能本身做音樂的人就比較放蕩不羈,而也恰恰是這種不羈的性格,才能創作出許多好的、經典的作品。
  • 當年離家出走的年輕人,今天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羅大佑
    周杰倫說過一句話: 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李宗盛這麼評價羅大佑: 和他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對我來說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才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羅大佑是誰?可能很多90後。
  • 74歲參加中國好聲音,歌聲動人卻無人轉身,庾澄慶:我們不配
    在現在的眾多音樂節目中,很多人都喜歡看《中國好聲音》,同時在這個節目裡面也出來了很多優秀的歌手,而且導師們也非常有資歷。成員在這個節目中非常公平,只要你唱得好你就可以得到導師們的轉身,就可以成為一名專業的歌手出道。
  • 一個時代音樂詩人:世上有很多歌手,卻只有一個「音樂教父」
    他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音樂創造才能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他創造了臺灣音樂的一個歷史階段。他的創作內容都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描述。他是時代造就的英雄,敢於揭露社會的一些現象,他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
  • 阿美阿美幾時辦嫁妝——臺灣歌手劉文正經典歌曲賞析
    喜歡流行音樂的人不會忘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華語歌壇曾經被一張清秀俊美的臉龐照亮,伴隨著臺灣校園歌曲的陣陣清新甜潤,劉文正,像鄧麗君一樣,俘獲了千千萬萬少男少女的心靈。1969年,17歲的劉文正參加臺視歌唱比賽,拿到第5名,從而進入歌壇。
  • 「臺灣音樂教父」李宗盛的謎情往事
    他的音樂風格獨樹一幟,一個在音樂領域神一樣的人。他是音樂家,是製作人,更是曾任職過滾石唱片副總裁。李宗盛的人生,幾乎可以用傳奇來表達。1958年,李宗盛在寶島臺灣的一個普通家庭裡長大,父親是瓦斯行老闆,母親是國中老師。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從音樂教父淪落到PPT教父,出軌男陶喆能否靠《吐槽大會》翻身
    陶喆(David Zee Tao),1969年7月11日出生於香港,臺灣創作型男歌手、音樂製作人,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他的那首《今天你要嫁給我》更是成為眾多新人舉辦婚禮的「表演項目」和伴奏金曲。
  • 74歲老爺子參加好聲音,四位導師無一人轉身,庾澄慶:我們不配
    就有一期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出現了一些意外,74歲的老爺爺上臺來參加比賽,一開口便引起一陣尖叫,他演唱的是一首《Remember me》,一邊彈吉他一邊演唱,把觀眾都沉浸在他的歌曲中。原來這是一位老藝術家,他叫陳彼得,是一位優秀的歌唱家同時還是出色的作曲家,很多明星的歌曲都是出自他之手,就像楊坤、費玉清、徐小鳳等眾多歌唱家的詞都是陳彼得用心創作出來的,他因此讓很多演唱家演唱的歌曲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