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來是否成功,取決於孩子給予了世界什麼,而不是孩子記住了什麼別人告訴孩子們的東西。———薛勇《一歲就上常青藤》
九月開學兒子就將成為三年級的小學生了。在家從來就是一個超級活潑的搗蛋鬼兼各種莫名問題式話嘮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一出去參加集體活動,立時秒變悶聲葫蘆娃或搞怪複讀機。
為什麼孩子的表現前後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作者吳瓊在《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中給出了答案:「一直以來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強調吸收,輕視表達。很多家長經常向孩子灌輸「多讀少說,厚積薄發」的觀念,要求孩子多聽多看多吸收,少說。這種理念教育出來的孩子大多缺少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容易人云亦云。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培養孩子擁有獨立思考,形成獨立人格的能力呢?我想很多家長都和我有著相同的疑問吧!
《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一書中明確告訴了大家三個即實用又有效的技巧!
一、養成愛問問題的習慣,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第一步
羅素說:大多數人寧死也不願意思考。
思考的確是件很累的事,特別是孩子本能的不願意做一些太過複雜的困難的事情。因此,需要家長的引導。
家長要經常問孩子為什麼,「為什麼你更喜歡吃自己做的蛋糕呢?為什麼你那麼愛看星星呢?」這種在生活中形成習慣的提問行為,不僅能養成孩子擅於深入思考,也會帶動孩子養成愛問問題的習慣。
在成長的道路上,肯定會面臨各種不同的困難,當凡事都形成先問問「為什麼」的習慣後,就能在第一時間理清事物的本質,解決起問題來就會少走很多彎路,提高辦事效率。
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作為家長,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替代,那麼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培養他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第二、好問題,會成為幫助孩子獨立思考的鑰匙
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們都在迷茫的就是,怎樣的提問才是好問題呢?具體可以有三種方法來借鑑:
1.基於事實提出問題:5W1H分析法
Who—這是誰說的?
What—說的是什麼?
Where—在哪說的這些話?
When—什麼時候說的?
Why—為什麼這麼說?
How—怎麼說的?
美國不少幼兒園和小學都在使用這種提問方式,當你問的多了,孩子們也就會慣性的養成按照這種方式提出問題,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並不斷深入去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最好方法。
2.基於偏好提出問題
例如:「你最喜歡吃什麼蔬菜?為什麼?」「你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嗎?為什麼?」
偏好類的問題多是孩子的觀點和想法,家長可以在偏好問題後面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讓孩子學會解釋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基於判斷提出的問題
例如:「你要怎麼做才能找到不見了的牙刷呢?」「要拯救快枯萎了的花,你要怎麼做呢?」
判斷性的問題是難度偏大些的問題,因為這需要論證,而且通過論證,孩子很可能發現答案不止一個,更重要的是通過判斷性問題的訓練,孩子會更有責任感,更對自己的答案負責。判斷性的問題適合年齡更大一些的孩子,有了一些自主思維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的孩子。
第三、在討論、辯論中學習提問
猶太人號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因此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也確實有很多可以借鑑和學習的精髓。例如:Havruta教育模式
Havruta教育,指的是分組提問,對話,討論並辯論。簡單來說,就是和孩子真誠的聊天,提出並回答問題,和孩子對話,然後再把對話加以專業化,那麼就是討論和辯論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猶太人強調要擅於提問,並引導孩子發揮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去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這樣教育背景下成長的孩子,不會害怕被問問題,反而會因為總是能通過自己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產生強大的自信。這種日益累積形成的自信會讓孩子更願意在公眾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談。
時至今日,教育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那麼教育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培養一個孩子擁有獨立思維的能力,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實乃重中之重。
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孩子的語言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的教育方式:我們是否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否有意識的培養孩子通過公眾演講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自信和獨特觀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