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常常面臨著一個問題:
「事業成功和教育孩子,到底孰輕孰重?」
有人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他完整的安全感。
有人說,沒有錢,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去穩定家庭,去維持親情?
可他們忘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也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終生遺憾。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每個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
孩子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孩子的教育也就那麼幾年,過了這幾個年齡段,孩子的習慣各方面都養成了。
黃金期: 0-3歲,完全吸收階段,自主吸收接收到的任何消息;
白銀期: 3-6歲, 80%吸收階段,可朔性強,只要家長努力,孩子很容易上軌;
銅鐵期:6-9歲,60%吸收階段,有一定的叛逆性格,需要家長格外用心,仍然可以上
軌;
朽木期: 9-13歲,40%吸收階段,有較強的思考能力, 不一定能夠聽從家長的話,需
要多做工作,從理論上說服他們,家長用自己的熱情感染他們,慢慢引導上軌;
腐紙期: 13+,這是成人學習階段,有自己的主見,如果能夠認識到了,就會去行動;
不能簡單地要求他們學習經典,通過一定的環境手段影響他們,改變他們。
稀泥型:性格叛逆的孩子,或反對讀經典的成年人,他們屬於稀泥型,扶不上牆。
要警惕教育出稀泥型的孩子,防微杜漸,從小實施正確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育上,父母也是有「有效期」
想起「才女」武亦姝媽媽說的一句話:
「天才是不存在的,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是父母。」
從小,武亦姝父母就會花很長時間陪她一起讀書、畫畫和練習書法。
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他們遠離了麻將桌和遊戲機,耐心陪伴孩子學習。
武亦姝爸爸每天16:30都會關閉手機,就是為了能夠專心陪伴孩子。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根基在兒童時期。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榜樣示範,直接決定孩子的將來。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學在心裡,體現在行動及嘴巴上!
主持人白巖松認為,為人父母有三大責任:
成為孩子的榜樣;
不惜代價為孩子實現夢想;
幫孩子建立強大的內在力量和外在好習慣。
教育,是塑造靈魂的事業,惟有通過言傳身教、全力以赴,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幫助孩子成長。
《人民日報》曾刊文,告誡各位家長: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不管多好的學校,多優秀的老師,都永遠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
想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少不了父母的培養,以及家庭教育的引導。
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長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的。
家長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遠的榜樣,請做個稱職的父母。
說一千道一萬,你的孩子只是老師N個學生中的一個,教育你的孩子也只是老師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但你不一樣,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你最重要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