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只有一次,我們該怎麼教育孩子

2020-09-05 花小樣與年小華

如果說生命的高貴之處在於每個人生來就開始走向死亡,那麼人類的高貴之處就是我們不是任何人的複製品,我們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重點是,怎麼活?

回顧我們的一生,童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童年階段是兒童個性、做事風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比如,2到4歲,兒童對於顏色、聲音和觸摸這些感覺會比較敏感,2到6歲則決定了兒童能否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如果兒童在2~6歲這個階段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無疑對於TA後面的人生來說是非常有益的。

Pixabay

周杰倫曾在節目中透露,他4歲開始學琴,媽媽要求他每天練習2個小時。有時因為坐不住,媽媽就會拿著藤條逼他苦練,所以他取得了現在的成就。不可否認,家長的嚴厲有時候的確能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軌跡。然而,通過「逼」這種方式,說到底還是有點違逆兒童本性。如果碰巧你「逼」孩子做的事情,不是孩子發自內心願意做的事情,那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會通過不在這件事上努力表現來反饋給你說:「你看,其實我做不好這件事情」。

在享譽全球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教育創始人瑪麗婭·蒙臺梭利看來,成人應該敬畏兒童。身為成人的我們有時會盲目地相信自己掌握的知識要多於兒童,所以跟兒童對話的時候總是一副說教的姿態,從而忽略了兒童的內在力量和主觀能動性。其實,兒童生來便具有很強的學習力,他們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喜歡通過不斷探索去尋找答案。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的大腦中會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可以給他們帶來喜悅感和成就感。而那些在探索過程中直接獲取的經驗,則為他們日後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素質基礎,同時幫助孩子塑造自信、樂觀、獨立、積極主動等正向性格。

瑪利婭·蒙臺梭利(義大利語: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女權主義者,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於兒童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34;、&34;等概念。

蒙氏教育還備受多國王室和各界精英推崇,像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谷歌共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英國王室成員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等都接受過蒙氏教育的薰陶,著名歌手切爾·波諾、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好萊塢著名演員麥可·道格拉斯、俄國大文豪託爾斯泰和國際知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等也都選擇讓其子女接受蒙氏教育。

所以說,兒童天然自帶探索精神,家長要做的就是在兒童敏感期內及早教育孩子,迎合孩子的內在需要和興趣,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與發展,鼓勵孩子主動去吸收知識,而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待外界灌輸給他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兒童的潛能。另外,如果想讓孩子切實習得一項技能或知識,有些要素也是必不可少。比如,創造力、自由選擇、簡單豐富的內容,以及趣味性,而這些要素在《蒙臺梭利早教遊戲大禮盒·家庭探索版》這套禮盒中可謂是一應俱全。這套書嚴格貫徹風靡歐美大陸的蒙氏教育理念,將枯燥的科學育兒理念融入到童趣十足的小遊戲中,讓孩子在家裡就能體驗蒙氏教育!

相關焦點

  •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父母應該怎麼教育?
    如果說生命的高貴之處在於每個人生來就開始走向死亡,那麼人類的高貴之處就是我們不是任何人的複製品,我們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重點是,怎麼活?回顧我們的一生,童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童年階段是兒童個性、做事風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 教育孩子,我們只有一次機會。
    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大都取決於我們的童年。無疑,父母家庭在童年扮演者最重要的角色,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既有幸福又有痛點。最近在網上有一組漫畫被刷爆了!或許你也曾經歷過。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故意打擾你,其實是因為你和他缺乏肢體接觸,缺乏親密感。
  • 你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嗎?
    這段日子,值得我們回憶、珍藏一輩子。如果你珍惜你的童年,你憑什麼用無窮的作業,奪走孩子一生最寶貴的時間呢?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時光走了就不會再來。我想,如果我能穿越回童年,我也一定不會去上什麼課外班,更不會寫那麼多沒有意義的作業。
  • 剝奪孩子的快樂童年,我們究竟在擔心什麼?
    有一次,小佳在把杆上甩腰時,從上面掉下來,幸好人沒事,從那之後,小佳對舞蹈課就產生了恐懼,開始想方設法逃避舞蹈課。小佳故意把舞蹈服和鞋子藏起來,卻被媽媽發現後,狠狠地打了一頓,幾次嘗試失敗後,小佳只能無奈地去上舞蹈課。每到周末時,小佳在媽媽的逼迫下去參加各類興趣班,這些興趣班都是媽媽選擇的,小佳並不喜歡,她最喜歡的跆拳道,在媽媽眼裡只有男孩子才能學習。
  • 孩子,請珍惜眼前學習的機會,畢竟你的童年只有一次
    學習對人的一生影響非常大,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讓每個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成長,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完善自我,更好的應對成年人的世界,取得更高的成就。可如今的年輕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卻出現了兩種形勢,一種是過分的強迫孩子學習,讓孩子們對此十分的反感,更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對待學習比較厭倦;一種是放任孩子,只要孩子索取的都會滿足,導致孩子們掉入手機的陷阱中,整天沉迷在遊戲中,不願意學習。
  • 童年卻只有一次——有馬猛為兒子拍的《夏日之夢》
    夏天永遠都在,童年卻只有一次;孩子爛漫的童年稍縱即逝,這些畫面捕捉到了那種只有孩子們才擁有的用鏡頭記錄下孩子的日常,並取名為《我們的夏日之夢》,夏天永遠都在,童年卻只有一次
  • 該不該給孩子個美好童年?
    ,弟妹說,弟弟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弟弟看著他家3歲的男娃,一臉寵溺地點點頭。但中國現在的可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0歲以上,18年只佔70年的不足26%,用四分之一的童年爽快,換四分之三的人生頹廢,你會怎麼選呢?
  • 孩子到底該怎麼教育?
    我今天要講的,不是大家所說的什麼教育成功,而是講如何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生活。什麼叫成功?這本來就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有人說考上好學校就叫教育成功,那書呆子怎麼說?不還是害了孩子嗎?有人說興趣廣泛、童年快樂叫成功,那孩子上不了好學校,是不是也算耽誤孩子?
  • 論教育——我們要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如此以往,折騰得家長累,孩子更累,反倒是讓外面的教育機構賺了一波。那麼就引出了今天的話題,我們的幼兒教育到底是要贏在起跑線上還是要做好長跑的準備在當前順其自然的發展。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是要起跑線上發力還是順其自然做好長跑的準備,各有各的好處,但是我覺得不應該單純的由家長決定。這件事的關鍵,我覺得還是在於我們受教育的主體——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童年只有一次,父親的缺位會給孩子帶來怎麼樣的成長缺憾?
    有一天,她來到公司之後情緒特別不好,跟我們抱怨說,因為孩子爸爸忙,所以孩子一直都是她輔導功課,有一次考試考砸了,她拿起試卷一看,都是之前練習過好幾遍的題目了,實在不該犯錯,於是她吼了孩子幾句,結果孩子的爸爸聽到,立刻說她:孩子還這麼小,考砸一次兩次怎麼了,鼓勵才最重要,你這麼兇他,那他不是更害怕。
  • 親子教育文章(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就像我們突然從太陽下走入一間暗屋,眼睛需要適應一會兒才能看清屋裡的東西。如果這時別人急於下論斷,說你眼睛有問題,這顯然不對。孩子不按常規出牌,出現了各種情況都是正常的,因為Ta只是個孩子。媽媽們要有良好的心態,就能以平常心去面對各種隨時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 《他鄉的童年》:我們可以從芬蘭教育中學到什麼?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能夠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還能學習。這遠比讓小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裡面刻板地認識顏色強。你可能會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只適合芬蘭,並不適合中國及其它國家。在孩子們的這節課中,採訪者問過老師一個問題說,這種教學適合你們的環境,但是,如果在非洲,他們沒有這個條件,該怎麼進行這樣的教學?老師就說,他們可以自己特色的環境進行教學。
  • 教育無法重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怎麼選?
    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寄託著每個家庭的希望!教育焦慮教育焦慮,似乎沒有哪個家庭能倖免!孩子負擔過重的焦慮孩子一天上完學,放學後回家做作業,家長輔導作業,基本無休閒娛樂的時間。6萬方互動園林 陪伴孩子成長超6萬方的互動體驗式中央大園林,約30項配套設施,只為了滿足您和孩子生活的每一個需求,讓孩子歡度一段最美好的時光!
  • 我們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關於孩子該如何教育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所有父母關注的焦點,有人說孩子的自制力是很差的,一定要逼著孩子學習,長大了他就會感謝父母當初這樣做了,也有人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當然要快快樂樂的度過,怎麼能給孩子那麼大的學習負擔呢?而事實上,爭論了這麼久也從來沒有分出個誰是誰非!
  • 在教育孩子上,你只有一次機會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常常面臨著一個問題:「事業成功和教育孩子,到底孰輕孰重?」有人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他完整的安全感。有人說,沒有錢,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去穩定家庭,去維持親情?可他們忘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也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終生遺憾。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 數碼寶貝:最後一次進化,太一亞古獸即將分離,再見了我們的童年
    相信很多的90後小夥伴一定看過這樣一部動漫,它陪伴了我們假期中大部分的時光,那就是《數碼寶貝》。從第一代到現在,也是迎來了二十周年紀念日,伴隨著周年而來的《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劇場版更是承載了我們的所有的童年。
  • 他鄉的童年: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對我們家庭積極教育的啟迪
    《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第二集講的是芬蘭教育,海小姐姐我全程都是羨慕嫉妒啊,腦海裡不斷徘徊著,可以移民嗎?可以去當那裡的老師嗎?回到主題,咱今天先聊一下芬蘭的積極教育。一起來扒一扒吧!雖然無比羨慕芬蘭的教育制度,但也清晰地認識到,這在我們國家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中國人真的太多了。只有競爭,才是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手段。芬蘭教師又說到,孩子唯一的評估。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學習。
  • 80後90後的我們童年怎麼過?告訴孩子童年趣事,比講道理更好
    孩子對父母小時候,是抱有極其濃厚的好奇心的,他會特別想知道,爸爸媽媽小時候都是怎麼過的,想一想這些事情,小傢伙們都會感覺到十分的興奮。記住,這就是教育的好機會,分享我們小時候的事,順帶告訴孩子,你現在的環境,實在是太好了,咱們要好好努力哦,總是能讓孩子心滿意足的點頭。
  • 一次次悲劇之後,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還是我們的教育問題?
    江蘇常州的繆可馨,在一次作文課後,跑出教室,縱身從四層樓一躍而下。一個10歲的小女孩,就像她微信的個性籤名所寫的一樣:永遠當一個小朋友,世界第一可愛。她留給世界最後的樣子永遠是一個小朋友。我們該怪孩子心理素質不好?我們該怪老師可能批評得過於嚴厲?還是該責備種種不合理的教育現象?我們該怎樣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們又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論是何種原因,被傷害的都是孩子。還記得我們曾經的童年,「棍棒」教育下的一代又一代,仿佛沒有太多這樣的想像,為什麼現在會逐漸頻發?
  • 陪伴孩子成長,我們只有一次機會,錯過就永遠錯過了
    父母要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吃喝拉撒,輔導作業,親情互動,一起遊戲講故事,這些都是父母應該體驗的。忙只是藉口,陪不陪孩子,從來就不是時間問題,而是選擇問題,在孩子的陪伴上,我們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