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生命的高貴之處在於每個人生來就開始走向死亡,那麼人類的高貴之處就是我們不是任何人的複製品,我們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重點是,怎麼活?
回顧我們的一生,童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童年階段是兒童個性、做事風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比如,2到4歲,兒童對於顏色、聲音和觸摸這些感覺會比較敏感,2到6歲則決定了兒童能否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如果兒童在2~6歲這個階段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無疑對於TA後面的人生來說是非常有益的。
Pixabay
周杰倫曾在節目中透露,他4歲開始學琴,媽媽要求他每天練習2個小時。有時因為坐不住,媽媽就會拿著藤條逼他苦練,所以他取得了現在的成就。不可否認,家長的嚴厲有時候的確能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軌跡。然而,通過「逼」這種方式,說到底還是有點違逆兒童本性。如果碰巧你「逼」孩子做的事情,不是孩子發自內心願意做的事情,那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會通過不在這件事上努力表現來反饋給你說:「你看,其實我做不好這件事情」。
在享譽全球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教育創始人瑪麗婭·蒙臺梭利看來,成人應該敬畏兒童。身為成人的我們有時會盲目地相信自己掌握的知識要多於兒童,所以跟兒童對話的時候總是一副說教的姿態,從而忽略了兒童的內在力量和主觀能動性。其實,兒童生來便具有很強的學習力,他們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喜歡通過不斷探索去尋找答案。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的大腦中會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可以給他們帶來喜悅感和成就感。而那些在探索過程中直接獲取的經驗,則為他們日後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素質基礎,同時幫助孩子塑造自信、樂觀、獨立、積極主動等正向性格。
瑪利婭·蒙臺梭利(義大利語: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女權主義者,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其在於兒童工作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34;、&34;等概念。
蒙氏教育還備受多國王室和各界精英推崇,像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谷歌共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英國王室成員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等都接受過蒙氏教育的薰陶,著名歌手切爾·波諾、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好萊塢著名演員麥可·道格拉斯、俄國大文豪託爾斯泰和國際知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等也都選擇讓其子女接受蒙氏教育。
所以說,兒童天然自帶探索精神,家長要做的就是在兒童敏感期內及早教育孩子,迎合孩子的內在需要和興趣,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與發展,鼓勵孩子主動去吸收知識,而不是消極被動地等待外界灌輸給他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兒童的潛能。另外,如果想讓孩子切實習得一項技能或知識,有些要素也是必不可少。比如,創造力、自由選擇、簡單豐富的內容,以及趣味性,而這些要素在《蒙臺梭利早教遊戲大禮盒·家庭探索版》這套禮盒中可謂是一應俱全。這套書嚴格貫徹風靡歐美大陸的蒙氏教育理念,將枯燥的科學育兒理念融入到童趣十足的小遊戲中,讓孩子在家裡就能體驗蒙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