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文章(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2021-02-19 中小學生作文英語學習之樹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

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就像我們突然從太陽下走入一間暗屋,眼睛需要適應一會兒才能看清屋裡的東西。如果這時別人急於下論斷,說你眼睛有問題,這顯然不對。孩子不按常規出牌,出現了各種情況都是正常的,因為Ta只是個孩子。媽媽們要有良好的心態,就能以平常心去面對各種隨時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幹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裡——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裡淘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爸爸怒不可遏,這小子太淘氣了,簡直就是個破壞分子!三歲的兒子看爸爸到處找笤帚,已經嚇得哇哇大哭了。這時媽媽衝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說:「你別忘了,我們是在養孩子,而不是養花!」媽媽的一番話,在堅定地提醒著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個更重要?更何況在沒有弄清楚他那麼做的原因之前,就要開打,是不是在說孩子的自尊和快樂,還遠遠不如一盆花重要呢?媽媽蹲下來幫孩子擦乾了眼淚,輕聲地問:「寶寶為什麼要把湯倒在花盆裡啊?」小男孩抽泣著說:「奶奶說……熱熱的菜湯有營養……我想讓花長高高……」這下輪到媽媽流眼淚了,孩子愛花的一顆心啊,差點兒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如果說孩子有什麼錯,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同時身上又實在有無窮的活力!可「生活的經驗」誰不是在一次次教訓裡學到的呢?

小林的兒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在學校裡也不喜歡和同學們相處。小林一直擔心兒子性格過於孤僻,所以時常和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請教孩子的問題。班主任問小林:「按道理來說,性格再內向的孩子也都會有一些孩子的天性。你的兒子的確是過於內斂了。平時你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小林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平時我們會給孩子樹立很多『規矩』,所以他心裡很有譜,很少做錯事情。」

班主任嘆了口氣:「孩子的天性就是這樣被你們壓抑住了。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其中原因你知道嗎?誰都會犯錯,孩子更會,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孩子只有試錯才能懂得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這是孩子建立邊界感的過程。」

聽完班主任的回答,小林很是後悔,原來自己錯誤的教育方法給孩子帶來了這麼大的影響。追悔莫及的她決定以後「放手」,給孩子多一點自由。

孩子有自己的靈性和天性,調皮搗蛋的性格背後是他們在推開探索世界的大門。在不斷試錯和被糾正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明白社會的規則,

01為什麼孩子需要「試錯」?

①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

犯錯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常態,沒有絕對完美的人存在。孩子未經世事犯錯的機會更大,所以,對待孩子家長應該把心態放得寬鬆一些。俗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在成長的路上,如果孩子沒有碰過壁,就不會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裡。

就像小孩子騎單車,總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從不會踩踏板到漸漸掌握平衡,中間是一次又一次的跌到和摔跤,總要是在膝蓋上貼上兩塊創可貼才能真正學會這項技能。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所說的:「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對他們而言反而是錯誤的。讓孩子自己碰壁才能更好地成長。」

大人們總是對自己的過錯熟視無睹,轉過頭來又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的「雙標」做法不僅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而且還會給孩子莫大的壓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父母過度害怕孩子受傷害,所以把孩子嚴嚴實實地保護了起來,不讓他們有任何犯錯的機會。這樣也是不對的,過猶不及。

作家珍妮·艾裡姆認為:教育是一項艱辛的勞動。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做好父母的角色沒有那麼簡單。負責的父母應該做好孩子的「保護傘」,給他們嘗試的機會,就算做錯了也沒關係,及時地引導孩子,給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更快地長大。

②孩子犯錯只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對於家長們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看待孩子的錯誤時,家長們不僅要看到他們犯的錯誤,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孩子做錯事情的原因,然後教育他們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在這個過程中,不「翻舊帳」是很重要的,比較知道自己的錯誤並且能及時改正對孩子而言也是很大的進步了。

教育節目《變形記》裡有一位城市孩子叫做王境澤,他是一個被受寵的孩子,被慣壞的他性格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參加節目之後,他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性格也慢慢改善了。在家庭的幫助下,最終他也改掉了壞毛病。如今已是網際網路紅人的他和當時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有這麼大的改變,相信他的父母也付出了不少的心力。相信孩子的改變,尊重他們的人格,看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對家長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相信孩子有向善的心,才能夠真正地改變他們。

02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①了解孩子的心理

相信犯錯並不是孩子的本意,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孩子的內心一定也是茫然無助的。家長是一個受到過社會教育的成年人,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標準和思維去打量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讓他們很受傷。

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雖然生氣,但是最應該做的首先是了解孩子為什麼做錯事情了。兩個孩子起了爭執,自己的孩子動手打了人,父母不能只看結果,而是應該先制止孩子的行為,並且第一時間詢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如果孩子動手打人是因為另一個孩子出言不遜,侮辱了自己,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教育的方式就有所不同了。

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內心,走進了他們的心裡,才能夠真正地做好孩子的指路明燈,告訴他們路應該往哪走。

②重複教育

作者王瀟始終堅信一個觀點:時間看得見。精進的人生需要時間的磨練,只有不斷積累、鍛鍊自己想習得的技能,那麼通過時間的積累,最終一定能夠實現。

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於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毅力。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要孩子改變自己的天性實在太難了。

就像開朗外向的孩子大多做事情都馬馬虎虎,想要他們變得仔細一些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家長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去勸導和教育,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改變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學之後,每回考試都有這樣粗心大意的壞毛病,家長一定會很頭疼。但是想要改變孩子千萬不能因為難辦而放棄。

孩子出現一次問題就告訴他一次,並且和他一起探討該怎麼做。一次一次的努力,相信總會有改變。只有家長不放棄,孩子才能真正做出改變。

03和你說句貼心話

聽話的孩子不是天生的,孩子的懂事大都是父母教育得好。所以,千萬不要眼紅「別人家」的孩子。只有真正接納自己孩子的不足,正確看待孩子的錯誤,給他們試錯的空間,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今日互動話題:寶爸寶媽們,你們家孩子「聽話」嗎?

相關焦點

  • 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 家庭教育: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
  •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小林的兒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在學校裡也不喜歡和同學們相處。小林一直擔心兒子性格過於孤僻,所以時常和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請教孩子的問題。班主任問小林:「按道理來說,性格再內向的孩子也都會有一些孩子的天性。你的兒子的確是過於內斂了。平時你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 孩子的童年需要「試錯」,需要「不聽話」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這樣的孩子成長更加快!
    孩子的童年總是要在犯錯中成長,若父母不允許孩子犯錯,要孩子事事都得聽父母的話,那對孩子來說,可以說是一種悲哀。孩子的言行舉止,時時被父母制約,但其實父母也就只是暫時性地控制了孩子,最後往往都會弄巧成拙。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聽話」是個主觀性非常強的詞。生活中,人們習慣用「聽話」來代指「非挑戰性的行為」,而用「不聽話」來代指所有給我們惹麻煩的行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但是,只讓孩子「聽話」就真的好嗎?  這期親子課堂,特地邀請晉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諮詢師、晉江市龍僑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鄭雅雙分享為什麼要允許孩子「不聽話」,怎麼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親子專家鐘琴:首先需要成長和蛻變的是父母
    「老師,我家的孩子不聽話,怎麼打都不行,我該怎麼辦?」「你那樣打孩子是沒用的,要想改變孩子,是不能簡單地打的。」「那要怎麼辦?」「玩命兒打!」隨著教育資源的不斷升級,「孩子不聽話」、「作業拖拉」、「注意力分散」、「學習沒動力」……這些問題長久以來困擾著全國各地家長,「虎媽虎爸」、「暴力教育」等詞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和人們的視野中。而CCTV專訪名師、美國PDP專業認證講師、國際人力資源管理認證教練等無數榮譽加身,擁有十餘年線下千餘家庭教育實戰指導經驗的鐘琴老師,曾經也為這個問題深深苦惱過。
  • 家長雖希望孩子乖巧聽話,但也要允許孩子擁有「犯錯誤權」
    五六歲的孩子非常不聽話,把家長說的當成耳旁風,打他一頓又怕給他留下陰影,不打他仍不聽話,家長應該怎麼辦?家長普遍希望孩子乖巧聽話,但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求孩子聽我們的話呢?「犯錯誤權」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說道:童年需要「拭誤」,需要「不聽話」。
  • 孩子不聽話不需要喊,家長讓孩子這樣,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點了點頭之後拿了一個沒有煮過的麵條給了孩子,孩子高興的一大塊咬了上去,但是剛剛吃到嘴裡孩子就吐了出來,從哪個時候孩子再也不敢要那些生的食物了。對比媽媽的做法,爸爸的做法似乎更加讓人信服,如果孩子一直想要做一件事但是這件事不正確的時候,讓孩子勇敢的犯錯誤,只有讓孩子知道做完這件事有什麼樣的後果,孩子才會知道改正,所以說教育孩子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 不聽話就是不知感恩?「感恩教育」需要平常心
    另一些家長卻認為,孩子要從小培養感恩意識,現在都不「孝順」以後可怎麼辦。甚至有人說,應該讓孩子好好學學《弟子規》,這樣才能知道父母養大自己多不容易,任何時候都要心懷感恩。然而,我卻陷入了深深思考,時間已經過去幾千年,我們的孩子依然需要時刻謹遵「孝道」,感恩教育真的僅僅是要求孩子聽話恭順麼?
  • 不敢犯錯?父母應遵循「試誤說」規律,孩子才能敢於嘗試
    當看到「試誤說」這個概念的時候,我瞬間就明白了這個母親錯誤的根源。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不應該在某件事上犯錯,但他們可能忘記了,自己也是從嘗試到犯錯再到糾正,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將這種不犯錯的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顯然違背了「試誤說」的規律。2015年上映的《虎媽貓爸》這部劇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同樣的錯誤。
  • 如何與孩子溝通,是維繫和改善親子關係的關鍵,教育孩子需要理解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不管是溺愛、打罵,還是懲戒,大多數父母都是出於愛護孩子的初心。但是,教育孩子不是讓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就可以,和孩子溝通也不是把孩子拉到身前,卻只顧自說自說,無視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 不允許孩子犯錯?「試誤說」了解一下,運用試錯來引導孩子成長
    家長想要更好的照顧孩子,可以了解一下試誤說,二,什麼是「試誤說」這是由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所提出的, 他的這一理念指出人學習的時候必須要經歷,嘗試,錯誤,再嘗試的過程。他的這一觀點也是從著名的餓貓打開迷箱的實驗所得出。
  • 親子教育: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高質量的陪伴
    小編認為,想要維繫任何情感,都是需要雙方的陪伴與關心,這樣才能讓感情走得更長久。在實際生活中,每位家長都想要更好的了解孩子,想要知道孩子每天都遇到了什麼事情,希望孩子能對他們敞開心扉,彼此多溝通交流,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竭盡所能的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殊不知,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家長的陪伴。
  • 親子教育: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高質量的陪伴
    小編認為,想要維繫任何情感,都是需要雙方的陪伴與關心,這樣才能讓感情走得更長久。如何陪伴孩子,讓孩子有更加健康快樂的童年,小編認為家長需要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時刻關心孩子的行為,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1.把家庭放在首位家長們,請重新調整你的每日時間表,為你的孩子預留半小時或更多的時間。
  • 為何你對 「聽話的孩子」那麼耿耿於懷?
    伊能靜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作者給出的結論:「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總是都很聽話……」。這裡,作者再次表明的觀點:聽話的孩子不是真懂事,懂事的孩子不是總聽話。這似乎也有刻意宣傳不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是真懂事。暫且不說這句話是否經得起推敲,單說伊能靜的教育方法,也並不適合所有孩子!
  • 孩子不聽話、頂嘴,高壓教育則心生叛逆,如何讓孩子乖巧又聽話?
    要修復這種狀況,就要合理搭建親子溝通平臺,在不以學習為主的互動前提下,親子間能夠順暢溝通和互相理解,藉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家庭「歸屬感」,清除孩子已經出現的家庭「剝離感」,也就自然避免了使媽媽頭痛的所謂「逆反」了。當孩子擁有了健康良好的家庭「歸屬感」後,媽媽再和孩子圍繞「學習主題」進行溝通,孩子才會在媽媽的引導下主動而快樂地開始學習。
  • 教育孩子需要用對技巧:太軟太硬都不行,「軟硬兼施」讓孩子聽話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句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舊的教育觀念裡面,一些老一輩的家長對於孩子不聽話的情況,一般都是順手抄起一個木棒向孩子打過去,只要孩子不聽話,打就完事了,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都有許多人遵守著這種老觀念。
  • 孩子難管教、不聽話?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怎樣才能阻止孩子打人? 怎樣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通過40餘年的研究發現,父母往往容易看到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卻並未看見行為下隱藏的內心渴望、方向迷失。 由此,作者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中提出了「自然管教的七條原則」。 七條原則不是具體的技巧或者策略,而是關愛、原則和見解,旨在喚醒父母的教養直覺。
  • 嚇唬孩子是正確的教育方法嗎?家長需謹慎,不要讓童年陰影擴散
    1、醫生的針專扎不聽話的孩子在很多孩子的心目中,醫生的職責並不是救死扶傷,他們也專治不聽話的孩子。特別醫生的扎,也專門扎不聽話的孩子。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認知,這是因為孩子在不聽話的時候,父母經常這樣嚇唬孩子,這也將成為孩子四大童年陰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