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
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就像我們突然從太陽下走入一間暗屋,眼睛需要適應一會兒才能看清屋裡的東西。如果這時別人急於下論斷,說你眼睛有問題,這顯然不對。孩子不按常規出牌,出現了各種情況都是正常的,因為Ta只是個孩子。媽媽們要有良好的心態,就能以平常心去面對各種隨時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幹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裡——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裡淘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爸爸怒不可遏,這小子太淘氣了,簡直就是個破壞分子!三歲的兒子看爸爸到處找笤帚,已經嚇得哇哇大哭了。這時媽媽衝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說:「你別忘了,我們是在養孩子,而不是養花!」媽媽的一番話,在堅定地提醒著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個更重要?更何況在沒有弄清楚他那麼做的原因之前,就要開打,是不是在說孩子的自尊和快樂,還遠遠不如一盆花重要呢?媽媽蹲下來幫孩子擦乾了眼淚,輕聲地問:「寶寶為什麼要把湯倒在花盆裡啊?」小男孩抽泣著說:「奶奶說……熱熱的菜湯有營養……我想讓花長高高……」這下輪到媽媽流眼淚了,孩子愛花的一顆心啊,差點兒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如果說孩子有什麼錯,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同時身上又實在有無窮的活力!可「生活的經驗」誰不是在一次次教訓裡學到的呢?小林的兒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在學校裡也不喜歡和同學們相處。小林一直擔心兒子性格過於孤僻,所以時常和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請教孩子的問題。班主任問小林:「按道理來說,性格再內向的孩子也都會有一些孩子的天性。你的兒子的確是過於內斂了。平時你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小林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平時我們會給孩子樹立很多『規矩』,所以他心裡很有譜,很少做錯事情。」
班主任嘆了口氣:「孩子的天性就是這樣被你們壓抑住了。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其中原因你知道嗎?誰都會犯錯,孩子更會,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孩子只有試錯才能懂得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這是孩子建立邊界感的過程。」
聽完班主任的回答,小林很是後悔,原來自己錯誤的教育方法給孩子帶來了這麼大的影響。追悔莫及的她決定以後「放手」,給孩子多一點自由。
孩子有自己的靈性和天性,調皮搗蛋的性格背後是他們在推開探索世界的大門。在不斷試錯和被糾正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明白社會的規則,
01為什麼孩子需要「試錯」?
①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
犯錯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常態,沒有絕對完美的人存在。孩子未經世事犯錯的機會更大,所以,對待孩子家長應該把心態放得寬鬆一些。俗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在成長的路上,如果孩子沒有碰過壁,就不會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裡。
就像小孩子騎單車,總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從不會踩踏板到漸漸掌握平衡,中間是一次又一次的跌到和摔跤,總要是在膝蓋上貼上兩塊創可貼才能真正學會這項技能。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所說的:「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對他們而言反而是錯誤的。讓孩子自己碰壁才能更好地成長。」
大人們總是對自己的過錯熟視無睹,轉過頭來又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的「雙標」做法不僅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而且還會給孩子莫大的壓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父母過度害怕孩子受傷害,所以把孩子嚴嚴實實地保護了起來,不讓他們有任何犯錯的機會。這樣也是不對的,過猶不及。
作家珍妮·艾裡姆認為:教育是一項艱辛的勞動。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做好父母的角色沒有那麼簡單。負責的父母應該做好孩子的「保護傘」,給他們嘗試的機會,就算做錯了也沒關係,及時地引導孩子,給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更快地長大。
②孩子犯錯只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對於家長們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看待孩子的錯誤時,家長們不僅要看到他們犯的錯誤,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孩子做錯事情的原因,然後教育他們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在這個過程中,不「翻舊帳」是很重要的,比較知道自己的錯誤並且能及時改正對孩子而言也是很大的進步了。
教育節目《變形記》裡有一位城市孩子叫做王境澤,他是一個被受寵的孩子,被慣壞的他性格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參加節目之後,他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性格也慢慢改善了。在家庭的幫助下,最終他也改掉了壞毛病。如今已是網際網路紅人的他和當時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有這麼大的改變,相信他的父母也付出了不少的心力。相信孩子的改變,尊重他們的人格,看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對家長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相信孩子有向善的心,才能夠真正地改變他們。
02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①了解孩子的心理
相信犯錯並不是孩子的本意,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孩子的內心一定也是茫然無助的。家長是一個受到過社會教育的成年人,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標準和思維去打量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讓他們很受傷。
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雖然生氣,但是最應該做的首先是了解孩子為什麼做錯事情了。兩個孩子起了爭執,自己的孩子動手打了人,父母不能只看結果,而是應該先制止孩子的行為,並且第一時間詢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如果孩子動手打人是因為另一個孩子出言不遜,侮辱了自己,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教育的方式就有所不同了。
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內心,走進了他們的心裡,才能夠真正地做好孩子的指路明燈,告訴他們路應該往哪走。
②重複教育
作者王瀟始終堅信一個觀點:時間看得見。精進的人生需要時間的磨練,只有不斷積累、鍛鍊自己想習得的技能,那麼通過時間的積累,最終一定能夠實現。
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於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毅力。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要孩子改變自己的天性實在太難了。
就像開朗外向的孩子大多做事情都馬馬虎虎,想要他們變得仔細一些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家長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去勸導和教育,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改變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學之後,每回考試都有這樣粗心大意的壞毛病,家長一定會很頭疼。但是想要改變孩子千萬不能因為難辦而放棄。
孩子出現一次問題就告訴他一次,並且和他一起探討該怎麼做。一次一次的努力,相信總會有改變。只有家長不放棄,孩子才能真正做出改變。
03和你說句貼心話
聽話的孩子不是天生的,孩子的懂事大都是父母教育得好。所以,千萬不要眼紅「別人家」的孩子。只有真正接納自己孩子的不足,正確看待孩子的錯誤,給他們試錯的空間,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今日互動話題:寶爸寶媽們,你們家孩子「聽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