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需要「試錯」,需要「不聽話」

2021-02-19 給孩子成長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

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就像我們突然從太陽下走入一間暗屋,眼睛需要適應一會兒才能看清屋裡的東西。如果這時別人急於下論斷,說你眼睛有問題,這顯然不對。孩子不按常規出牌,出現了各種情況都是正常的,因為Ta只是個孩子。媽媽們要有良好的心態,就能以平常心去面對各種隨時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有一個小男孩兒,三歲多,他最近幹了一件「壞事」,他把一碗滾燙的菜湯倒進了花盆裡——這盆名貴的花,是他爸爸剛剛從花市裡淘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親自搬回來的!爸爸怒不可遏,這小子太淘氣了,簡直就是個破壞分子!三歲的兒子看爸爸到處找笤帚,已經嚇得哇哇大哭了。這時媽媽衝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說:「你別忘了,我們是在養孩子,而不是養花!」媽媽的一番話,在堅定地提醒著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個更重要?更何況在沒有弄清楚他那麼做的原因之前,就要開打,是不是在說孩子的自尊和快樂,還遠遠不如一盆花重要呢?媽媽蹲下來幫孩子擦乾了眼淚,輕聲地問:「寶寶為什麼要把湯倒在花盆裡啊?」小男孩抽泣著說:「奶奶說……熱熱的菜湯有營養……我想讓花長高高……」這下輪到媽媽流眼淚了,孩子愛花的一顆心啊,差點兒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如果說孩子有什麼錯,那就是他們缺乏生活的經驗,同時身上又實在有無窮的活力!可「生活的經驗」誰不是在一次次教訓裡學到的呢?

小林的兒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在學校裡也不喜歡和同學們相處。小林一直擔心兒子性格過於孤僻,所以時常和兒子的班主任打電話請教孩子的問題。班主任問小林:「按道理來說,性格再內向的孩子也都會有一些孩子的天性。你的兒子的確是過於內斂了。平時你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

小林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平時我們會給孩子樹立很多『規矩』,所以他心裡很有譜,很少做錯事情。」

班主任嘆了口氣:「孩子的天性就是這樣被你們壓抑住了。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其中原因你知道嗎?誰都會犯錯,孩子更會,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孩子只有試錯才能懂得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這是孩子建立邊界感的過程。」

聽完班主任的回答,小林很是後悔,原來自己錯誤的教育方法給孩子帶來了這麼大的影響。追悔莫及的她決定以後「放手」,給孩子多一點自由。

孩子有自己的靈性和天性,調皮搗蛋的性格背後是他們在推開探索世界的大門。在不斷試錯和被糾正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明白社會的規則,

01為什麼孩子需要「試錯」?

①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

犯錯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常態,沒有絕對完美的人存在。孩子未經世事犯錯的機會更大,所以,對待孩子家長應該把心態放得寬鬆一些。俗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在成長的路上,如果孩子沒有碰過壁,就不會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裡。

就像小孩子騎單車,總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從不會踩踏板到漸漸掌握平衡,中間是一次又一次的跌到和摔跤,總要是在膝蓋上貼上兩塊創可貼才能真正學會這項技能。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所說的:「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對他們而言反而是錯誤的。讓孩子自己碰壁才能更好地成長。」

大人們總是對自己的過錯熟視無睹,轉過頭來又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的「雙標」做法不僅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而且還會給孩子莫大的壓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父母過度害怕孩子受傷害,所以把孩子嚴嚴實實地保護了起來,不讓他們有任何犯錯的機會。這樣也是不對的,過猶不及。

作家珍妮·艾裡姆認為:教育是一項艱辛的勞動。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做好父母的角色沒有那麼簡單。負責的父母應該做好孩子的「保護傘」,給他們嘗試的機會,就算做錯了也沒關係,及時地引導孩子,給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更快地長大。

②孩子犯錯只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對於家長們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看待孩子的錯誤時,家長們不僅要看到他們犯的錯誤,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孩子做錯事情的原因,然後教育他們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在這個過程中,不「翻舊帳」是很重要的,比較知道自己的錯誤並且能及時改正對孩子而言也是很大的進步了。

教育節目《變形記》裡有一位城市孩子叫做王境澤,他是一個被受寵的孩子,被慣壞的他性格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參加節目之後,他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性格也慢慢改善了。在家庭的幫助下,最終他也改掉了壞毛病。如今已是網際網路紅人的他和當時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有這麼大的改變,相信他的父母也付出了不少的心力。相信孩子的改變,尊重他們的人格,看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對家長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相信孩子有向善的心,才能夠真正地改變他們。

02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①了解孩子的心理

相信犯錯並不是孩子的本意,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孩子的內心一定也是茫然無助的。家長是一個受到過社會教育的成年人,不可以用成年人的標準和思維去打量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讓他們很受傷。

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雖然生氣,但是最應該做的首先是了解孩子為什麼做錯事情了。兩個孩子起了爭執,自己的孩子動手打了人,父母不能只看結果,而是應該先制止孩子的行為,並且第一時間詢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如果孩子動手打人是因為另一個孩子出言不遜,侮辱了自己,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教育的方式就有所不同了。

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內心,走進了他們的心裡,才能夠真正地做好孩子的指路明燈,告訴他們路應該往哪走。

②重複教育

作者王瀟始終堅信一個觀點:時間看得見。精進的人生需要時間的磨練,只有不斷積累、鍛鍊自己想習得的技能,那麼通過時間的積累,最終一定能夠實現。

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於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毅力。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要孩子改變自己的天性實在太難了。

就像開朗外向的孩子大多做事情都馬馬虎虎,想要他們變得仔細一些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家長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去勸導和教育,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改變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學之後,每回考試都有這樣粗心大意的壞毛病,家長一定會很頭疼。但是想要改變孩子千萬不能因為難辦而放棄。

孩子出現一次問題就告訴他一次,並且和他一起探討該怎麼做。一次一次的努力,相信總會有改變。只有家長不放棄,孩子才能真正做出改變。

03和你說句貼心話

聽話的孩子不是天生的,孩子的懂事大都是父母教育得好。所以,千萬不要眼紅「別人家」的孩子。只有真正接納自己孩子的不足,正確看待孩子的錯誤,給他們試錯的空間,才能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今日互動話題:寶爸寶媽們,你們家孩子「聽話」嗎?

歡迎大家關注分享!

相關焦點

  • 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 家庭教育: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
  • 親子教育文章(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
  • 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
    就是平時我們會給孩子樹立很多『規矩』,所以他心裡很有譜,很少做錯事情。」班主任嘆了口氣:「孩子的天性就是這樣被你們壓抑住了。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其中原因你知道嗎?誰都會犯錯,孩子更會,孩子犯錯父母不要罵,孩子的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孩子只有試錯才能懂得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這是孩子建立邊界感的過程。」
  • 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這樣的孩子成長更加快!
    孩子的童年總是要在犯錯中成長,若父母不允許孩子犯錯,要孩子事事都得聽父母的話,那對孩子來說,可以說是一種悲哀。孩子的言行舉止,時時被父母制約,但其實父母也就只是暫時性地控制了孩子,最後往往都會弄巧成拙。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聽話」是個主觀性非常強的詞。生活中,人們習慣用「聽話」來代指「非挑戰性的行為」,而用「不聽話」來代指所有給我們惹麻煩的行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但是,只讓孩子「聽話」就真的好嗎?  這期親子課堂,特地邀請晉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諮詢師、晉江市龍僑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鄭雅雙分享為什麼要允許孩子「不聽話」,怎麼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 太不聽話了!」其實,寶寶需要「不聽話」
    兩小只有點委屈,找我幫忙,我想了個法子,用別的玩具吸引她們的注意力,姑且讓她們忘記了前一秒的不愉。下午,爸爸又一次把桌子擺上了陪她們玩遊戲。結果,兩個小傢伙迅速爬上了桌,甚至還為順利爬上去沾沾自喜,只是開心沒過5秒鐘。「怎麼又爬上去了,我是不是說過不能爬,太不聽話了!都給我下來!」爸爸生氣了,怒到,同時直接將兩寶給抱了下來。
  • 孩子學會「試錯」,人生才能走對
    記者了解到,在關於學生是否「聽話」的調查中,超過五成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但超過七成孩子卻認為自己「聽話」,在親子溝通的有效性上出現了較大偏差。(12月8日 《武漢晚報》)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家長的人生經歷比孩子豐富一些,在育兒道路上,自然希望將自己的經驗灌輸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然而,「聽話的孩子」往往難成為「成功的孩子」。
  • 敢於「試錯「的孩子大有作為
    記者了解到,在關於學生是否「聽話」的調查中,超過五成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但超過七成孩子卻認為自己「聽話」,在親子溝通的有效性上出現了較大偏差。(《武漢晚報》12月8日) 「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不竭動力「、」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失敗是成功之母「……想必我們對這些名言警句並不陌生吧!然,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現實中,我們對孩子大膽嘗試,敢於」試錯「看出」不聽話「和」不好管「。
  • 習慣≠聽話!好的習慣影響一生,而「不聽話」是孩子的天性
    一個非常乖的不會反抗和表達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一個長期受到壓迫的、沒有創造力的孩子。小一點的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他們無法建立「聽話」和「未來」的關係,他們無法預知未來,沒有把原因和結果相聯繫的認知能力。所以,我們反覆地告訴孩子要穿衣,否則會感冒,還不如直接讓他試試,冷了自然就回來拿了,或者你幫孩子拿上,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事實勝於雄辯就是這個道理。
  • 孩子不聽話不需要喊,家長讓孩子這樣,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點了點頭之後拿了一個沒有煮過的麵條給了孩子,孩子高興的一大塊咬了上去,但是剛剛吃到嘴裡孩子就吐了出來,從哪個時候孩子再也不敢要那些生的食物了。對比媽媽的做法,爸爸的做法似乎更加讓人信服,如果孩子一直想要做一件事但是這件事不正確的時候,讓孩子勇敢的犯錯誤,只有讓孩子知道做完這件事有什麼樣的後果,孩子才會知道改正,所以說教育孩子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 童年時光機|那些不需要理由的快樂時光
    想念那些不需要理由的快樂時光。本篇分享一些和children有關的可愛知識。兒童節相關英文表達1.Children's Day 兒童節Children's Day is on the first day of June every year.
  • 孩子聽話不一定是好事
    傳統的看法,聽話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聽孩子就是壞孩子。實際上,這種看法是有很大問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要是父母的話本身是錯誤的,那麼孩子到底要不要聽呢?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並沒有嚴肅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要知道,父母並不是全知的上帝。一般來說,父母掌握知識可能比孩子多一些,然而並不意味著父母的判斷就是正確。事實上,有一些父母要求孩子聽話,可是卻把錯誤東西強加給孩子。
  • 有能耐的家長不需要打罵,5個方法讓孩子乖乖聽話
    就拿「不聽話」來說,在問「能不能、該不該打罵」之前,應該先問「為什麼」。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他是不聽誰的話?還是誰的話都不聽?講話的人是不被孩子喜歡嗎?還是講的沒道理?把所有的為什麼都摸清了,再來談該採取哪種方法。
  • 父母想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環,讓孩子幸福,需要這樣與童年和解
    孩子被嚇得哭得更厲害了。班上的老師在大門口接待孩子,看到孩子哭了趕緊哄孩子,然後哄著他們進入班級。老師告訴家長每天都會提醒孩子喝水的,但是有的孩子自己不願多喝,也只有尊重孩子了。過一段時間,老師還會提醒孩子的。孩子媽媽依然忍不住憤怒的情緒說:「這孩子一點都不聽話,在家裡也是這樣,有時只能打一頓了。」
  • 父母想走出原生家庭的循環,讓孩子幸福,需要這樣與童年和解
    孩子被嚇得哭得更厲害了。班上的老師在大門口接待孩子,看到孩子哭了趕緊哄孩子,然後哄著他們進入班級。老師告訴家長每天都會提醒孩子喝水的,但是有的孩子自己不願多喝,也只有尊重孩子了。過一段時間,老師還會提醒孩子的。孩子媽媽依然忍不住憤怒的情緒說:「這孩子一點都不聽話,在家裡也是這樣,有時只能打一頓了。」
  • 讓孩子辦事各種不配合,想讓他乖乖聽話,你需要了解這個技巧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父母都希望孩子聽話,因為帶孩子實在是件難事,如果他能配合自己,那就能省心很多了。但往往事與願違,越是要求孩子聽話,孩子反倒就越叛逆,甚至會帶有攻擊性地回應父母的要求。
  • 你真的想要的是你的孩子聽話嗎?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試錯的過程。我們只是需要把孩子帶到身邊,輕輕的講一下就可以了,家長不必要自己高高在上的坐在那裡大吼,孩子是你的孩子,但是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在想就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就可以了,為何家長要給孩子貼一個這麼大的標籤呢,講孩子不聽話是不是範疇太大了,這頂帽子太大了。
  • 毀掉孩子的童年,家長們只需要經常重複這兩個字就可以了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我們經常能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要他做的就非要做,好像就是要對著幹。很多時候孩子是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正確地處理問題,如果我們只是強調」不能「做什麼,卻不告訴他們可以怎麼做,對於孩子而言幾乎沒什麼幫助
  •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父母該怎麼辦?
    我算是懂得反思之人,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後,不停的警醒自己,千萬不要走媽媽的路線,不要讓我的孩子跟我一樣有噩夢般的童年。因為他弱小打不過跑不掉,不就範肯定是自己吃虧,輕則挨罵,重則受皮肉之苦。可是,孩子總會長大,而父母則是越來越老,如果從小因為怕而屈服,在他身體越來越強大時,自然就有膽量說不,有能力去反抗。這時候最容易起衝突,就是人們常說的,越大越不聽話,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