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對 「聽話的孩子」那麼耿耿於懷?

2020-08-27 凱瑞心理說

前幾天看到一篇公眾號上的文章,其言辭的極端,竟讓我有些坐立不安。


首先,這篇文章的標題很雷人,它直接將「聽話」和"死」、」毀」的字眼,劃上了等號。

其次,這篇文章中反覆提到:「懂事的孩子,都是失去自我的孩子」和「懂事的孩子,就是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偽懂事」。一言蔽之,對作者來說「聽話,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好事兒。」

再仔細翻下文章中,作者用下面兩個例子來主要證實他的觀點:


1.在克拉瑪依友誼館燈光引發大火的事件是,作者發表言論:「因為太聽話,288名花兒般的孩子,被禁錮了應有的判斷力,賠上了年輕的生命;而那些不肯乖乖聽話,執意違反上級指令的孩子,卻早早逃出火場,保住了性命。」

而我個人認為:該起事件,和那個官員的指揮失誤有關。若情況屬實,這個官員和上級領導應該追責。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來說,孩子一般在12歲之前,自我意識尚未完全發展起來,他們的行事風格依賴的是「本能」或者說是「先天氣質」。

那些所謂的「聽話」的孩子只不過是先天氣質上內傾的孩子,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只是先天氣質上外傾的孩子。

如果把這個落腳點放在孩子太聽話上,試問難道最後我們要培養的是無視紀律和規則,只顧個人利益的孩子嗎?


2. 伊能靜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作者給出的結論:「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總是都很聽話……」。

這裡,作者再次表明的觀點:聽話的孩子不是真懂事,懂事的孩子不是總聽話。這似乎也有刻意宣傳不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是真懂事。

暫且不說這句話是否經得起推敲,單說伊能靜的教育方法,也並不適合所有孩子!這個觀點太以偏概全,用這個方法,可能30%的孩子會和伊能靜的孩子做相同選擇,但不保證也有30%會完全放棄。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環境,同樣的養育方式,也會教出不同的孩子,終歸是「人」本身的差異。凡以偏概全者,大抵有以下這個原因吧。

透過這個現象,我想到的是為何現在的許多家長對 「聽話的孩子」那麼耿耿於懷?

按照作者的觀點,「聽話」在這裡的意思是對於大人說的任何觀點都不爭不怨,默不吭聲的態度。

而作者期望的是:孩子應該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就像她文中所說的那個國外的媽媽說的:你如果不願意,就對大家說不!你不想,就要學會拒絕。

雖然作者也曾舉例:馬伊利的孩子反抗過她,最終馬伊利自我醒悟,阻止了錯誤的發生;以及《少年說》中那個處在自我意識二次飛躍期的14歲的女孩,和那個包含了作者個人童年投射成份的讓櫻桃的女孩兒……以此來證明,家長想讓孩子聽話,認為聽話的才是好孩子,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但是我所理解的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是:

真正的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觀點考慮,以「我這樣做是對你好」的態度來要求孩子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因為凡是忽略了孩子個人意願的教育,當家長追得越緊,對孩子造成的困擾越大。例如情感克制的內傾的平和型的孩子,他們已經很努力才能像個外傾的活躍型的孩子那樣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外傾的活躍型的媽媽卻還覺得孩子就是不夠努力所以才比不上別人,這便造成了親子關係的不融洽。

事實上,關於孩子「聽話」(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孩子不太擅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或者孩子「不聽話」(即擅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只要孩子本身沒覺得不舒服,這兩種方式父母都應該接納。」

假若孩子覺得「聽話」讓他不舒服,我們能理解孩子想掌握「主動權」的動機,孩子覺得「聽話才對」時,我們也能理解孩子的「克己秩序」傾向。這才叫「尊重」。

怕就怕的是,一個覺得「聽話沒問題」的孩子,遇到了一個覺得 「聽話有問題」的大人,這樣的孩子最終真的成了「問題」……

說到讓許多家長,對「聽話」這個詞耿耿於懷的原因,讓想到了霍妮的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與《我們內心的衝突》。因為霍妮在這本書中特別提到了依從型神經症人格,也叫討好型人格。作者文章中強調的行為,也可以和討好型人格障礙對上號,但顯然有些硬套書上內容的嫌疑,我懷疑她根本沒看明白霍妮書中的意思。第一,霍妮這本書內容只的是大人,而不是自我沒有發展起來的兒童; 第二,雖然霍妮這本書也指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但霍妮的論調是社會文化、周圍環境和現實狀況對人格的影響,而不是脫離這些因素,來評價某個狀態是「好」還是「不好」。


霍妮在書中解釋說,神經症之所以稱為神經症,是人們因恐懼和焦慮而引發的內心衝突導致了自身的人格紊亂。其實衝突人人都有,但並不一定人人都會成為神經症。神經症之所以成為神經症,是因為患者自身並沒有覺察到自己症狀背後的「敵意」,因此也談不到更好的辦法處理這種衝突。

而引發,許多家長對「聽話」如此難以忍受的原因,或許源於感到自己對周圍環境不可控引發的焦慮。

這個焦慮的來源,一方面是因為某此社會因素引發的心理動蕩;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現在的輿論製造的「焦慮」,比如現在的許多公眾號和某些以營利為目標的個人教育機構,他們都是「販賣焦慮」的主體。

我已經記不得從什麼時侯開始,某些以興趣班或者課外輔導內容出現的私營教育機構,就開始了這種向家長們集體販賣焦慮的調調。他們一方面打著「為了孩子的前程更美好」的幌子,勾起了許多家長心中「無數個未能實現的願望」的期望,另一個方面又通過販賣焦慮,以此激起家長們心底關於過往中「不願承認的痛」,以此達到讓學生報名繳費,實現機構盈利的目標。還有人將其稱為私營教育機構的「盈利模式」,引發無數新興機構的跟風模仿……所以,導致許多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入了「焦慮」的坑,引發了親子的矛盾。

所以,關於孩子到底「聽話」好,還是「不聽話」好,行為背後揭示的是:家長為何接受不了和自己期望不同的孩子?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家長需要搞明白的是首先是「自己是誰?」;然後是「自己需要什麼?」;然後再問自己:「孩子是誰?」、「孩子需要什麼?」;最最後問自己:如果孩子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自己打算怎麼做?」。


相關焦點

  • 請讓你的孩子「有那麼點不聽話」
    中國人的傳統是喜歡老實聽話的孩子,認為規規矩矩、百依百順的才是乖孩子,如果孩子稍微有點調皮,就會忍不住呵斥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可是經驗證明,淘氣的孩子往往比老實的孩子更有創造力,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接觸面更廣,大腦受到的刺激更多,智力能被更好地激發出來。所以,讓孩子「有那麼點不聽話」,對提高孩子的創造力是有很多好處的。
  • 你真的想要的是你的孩子聽話嗎?
    ,你怎麼又不聽話了,你怎麼又不聽話了,而再去看看那些孩子們總是用躲閃的眼光看著家長,繼續做他們認為家長不聽話的事情,根本沒有去聽父母的話,換個地方繼續。我們只是需要把孩子帶到身邊,輕輕的講一下就可以了,家長不必要自己高高在上的坐在那裡大吼,孩子是你的孩子,但是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在想就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就可以了,為何家長要給孩子貼一個這麼大的標籤呢,講孩子不聽話是不是範疇太大了,這頂帽子太大了。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聽話」是個主觀性非常強的詞。生活中,人們習慣用「聽話」來代指「非挑戰性的行為」,而用「不聽話」來代指所有給我們惹麻煩的行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但是,只讓孩子「聽話」就真的好嗎?  這期親子課堂,特地邀請晉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諮詢師、晉江市龍僑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鄭雅雙分享為什麼要允許孩子「不聽話」,怎麼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 聽話才是好孩子?這真是個誤會
    孩子忍住了,懂事地離開了。他回家之後,為了牛肉麵比小面多出的9元耿耿於懷,更因為10元一份的牛肉憤憤不平,可他心疼自己的母親,知道她賺錢不易,省錢是他唯一能做的。他用懂事盡了為人子的孝道,體諒了母親的辛勞。
  • 讓孩子聽話的招數
    讓孩子聽話的招數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聽自己話,可孩子偏偏把父母們苦口婆心的說教當成耳邊風。   「孩子怎麼這麼犟呢?我們說了那麼多都是為了他們好,想想看,如果是別人的孩子,我會對你說那麼多嗎?爸爸媽媽不會害你的!」在教育子女無效後,父母真是滿肚子的苦水無處說。   怎麼能讓孩子聽話?
  • 孩子不聽話,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做好以下四點
    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同,發育快,智商高,作為父母,要是沒有一點真本事,還真的很難讓孩子聽話。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是什麼原因呢?為何都把父母的話語當成了耳旁風?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這只是一種暴力,其實孩子內心並不屈服,如果哪一天他有能力反抗了,他會和你對著幹。
  • 你喜歡聽話的孩子還是不聽話的孩子?
    「你家孩子好乖啊,要是我家孩子和你家孩子一樣乖該多好?我就省心了」在放學後孩子寫完作業在小區樓下玩耍的時候,總有家長這樣跟我聊天。雖然我表面說「孩子天生的,孩子天生的」但心裡還是樂開了花,一方面是別人誇我家孩子,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付出還是得到了收穫的。
  • 請警惕那些聽話的孩子
    可你有沒有深思這背後產生的原因,心理諮詢師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提到,孩子的精神問題皆源自於他嬰兒期和他童年時遭受的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了日後心理疾病,不要再把「乖」「很聽話」還當作優點來看。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中,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把乖和聽話作為衡量他們的標準。抑鬱症的一個重要源頭,是本來向外的憤怒不能表達,轉而指向自己。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提到,關係心理學者胡慎之說,如果孩子比較叛逆,你起碼不用擔心他會想到自殺。
  •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嗎?
    這個問題,我想首先要想清楚「聽話」的定義是什麼。是指小孩要乖乖的,大人怎麼說,孩子就怎麼做,孩子儘量順服,讓大人省心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不贊成這樣讓孩子「聽話」。「聽話」在很多時候,意味著別人說的,不管對不對,你服不服,有沒有不同意見,都得照做。你也不能表達自己的看法。還意味著順服,一般情況下,可能一方的位置高於另一方,比如上級對下級,家長對孩子。在某些時候,還意味著好控制、好擺布。你要按我說的來,否則就可能有不好的後果。換到家長對孩子的方面,就是孩子不聽話,可能會被家長罵、甚至被打等。
  • 父母不應該讓孩子那麼「懂事聽話」
    在父母眼中,什麼樣的個孩子是懂事聽話的?對於大人的教導言聽計從,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頂嘴。能夠體諒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可是你們知道嗎?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看似「懂事」的孩子,他們話不多,沒有自己的想法,有了訴求也不敢表達。不善於和別人打交道,對一切陌生的環境都很害怕,喜歡獨處,不喜歡和別人交朋友。
  • 蹲下來,你會發現其實孩子並沒有那麼不聽話
    我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常常會蹲下來替孩子做這做那,會蹲下來抱孩子,會蹲下來與孩子互動玩樂。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本能「蹲下來」自己消失不見,是孩子長高了不需要蹲了,還是孩子懂事後沒那麼可愛了?,父母沒有像以前一樣那麼有耐心了。
  • 聽話的孩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我們都喜歡聽話的孩子。為什麼?因為省心。成年人的世界那麼忙,每天的壓力那麼大,如果孩子讓人省心的話,確實可以給家長減輕不小的負擔。但是總是聽話的孩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對於生命力旺盛的孩子,強制孩子聽話更像是一把枷鎖。家長的控制欲望越強烈,孩子的內心可能越叛逆。這就好像樹苗在努力生長,園丁在想辦法扼制。要麼樹苗停止生長,要麼樹苗從旁邊冒出嫩芽。
  • 我家孩子不聽話,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做好以下四點
    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同,發育快,智商高,作為父母,要是沒有一點真本事,還真的很難讓孩子聽話。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是什麼原因呢?為何都把父母的話語當成了耳旁風?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其實,這樣的不叫威信,只是一種單方面的威嚴,長此以往,只會讓孩子失去主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世界。所以家長樹立威信,應該是與孩子建立的一種平等的信任關係。2.言而有信我們都知道「言必行,行必果」,這個成語,但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就忘記了。對於孩子的要求,當時答應了,過後就忘記了。
  • 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你要聽話」是孩子人生的緊箍咒
    「你要聽話!」「真懂事!」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在爸媽眼裡,聽話、乖巧的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的標準。但在馬伊琍看來,太聽話的孩子,往往不會體會到太多幸福感。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你要聽話」是孩子人生的緊箍咒,「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沒有幸福可言馬伊琍及時糾正了女兒的錯誤思想,但類似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孩子「聽話」,易成「庸才」
    但是聽話的孩子會比不聽話的孩子生活的更好嗎?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話題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叫做「當年那些聽話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其中點讚最多的一條評論是這麼寫的「不會拒絕別人,不會做選擇,討厭社交,希望被別人安排好,生活一點也不開心」。其實,孩子聽話不一定就會生活的好,而不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成為壞孩子。
  • 孩子是不是應該聽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嗎?
    在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的心裡,聽話的孩子總是懂事讓人省心的。從小到大,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聽話,這都是為了你好。聽話的孩子大家才喜歡。你聽話,我們就給買你想要的禮物。你聽話,我就答應你帶你出去玩。那麼,聽話真的就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嗎?我的答案是:不!並不全是。
  • 為何孩子老是不聽話?爸媽必學!教孩子規矩,把握3大原則
    『聽話坐好,不準亂動!』、『再不把玩具放下來警察叔叔會把你抓走!』很多父母習慣用威脅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但除了害怕,孩子知道為什麼要放下玩具、不能動嗎?專家教你掌握這些技巧,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讓孩子乖乖聽話! 你有想過為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嗎?
  •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幼兒叛逆期到了,教你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一提到叛逆期,很多父母會說那還早呢,孩子要十幾歲才進入叛逆期嘛。事實並非如此,有時候當你發現,原本小天使一樣的孩子突然變得不聽話了,那可能就是幼兒叛逆期到了呢。媽媽讓她趕緊起床,她也會發脾氣說「你走開」。甚至在穿衣服的事情上,她也不像以前那樣,媽媽給什麼她就穿什麼了,非要自己動手選。有一次臨出門,因為這件事雙方還爭執起來,氣得媽媽想揍她一頓,嘴裡一直念叨「這麼小一點兒就不聽話,以後還得了嗎?」
  • 你越數落,孩子越不聽話
    總想讓孩子變得優秀,給自己長臉。孩子因為能力限制,不想去學,或者也學了但是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父母就認為孩子故意和自己對著幹,不聽話。,我們就很生氣,忍不住數落孩子,認為數落之後孩子就會聽話,但是無數次的實踐證明,孩子哪有那麼容易聽話,不是背道而馳,就是進度太慢,不符合自己的預期。
  • 孩子該聽話還是不該聽話?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家裡有個聽話的孩子真的是燒高香了,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說得最多的是:「孩子,乖,聽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諸如此類,所以受家庭教育影響,我基本算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到如今我也成為了母親,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時,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成長,我覺得太聽話的孩子的背後缺乏的是開創精神,容易刻板,用我們的方言說就是不靈泛,缺乏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