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篇公眾號上的文章,其言辭的極端,竟讓我有些坐立不安。
首先,這篇文章的標題很雷人,它直接將「聽話」和"死」、」毀」的字眼,劃上了等號。
其次,這篇文章中反覆提到:「懂事的孩子,都是失去自我的孩子」和「懂事的孩子,就是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偽懂事」。一言蔽之,對作者來說「聽話,對孩子來說不是件好事兒。」
再仔細翻下文章中,作者用下面兩個例子來主要證實他的觀點:
1.在克拉瑪依友誼館燈光引發大火的事件是,作者發表言論:「因為太聽話,288名花兒般的孩子,被禁錮了應有的判斷力,賠上了年輕的生命;而那些不肯乖乖聽話,執意違反上級指令的孩子,卻早早逃出火場,保住了性命。」
而我個人認為:該起事件,和那個官員的指揮失誤有關。若情況屬實,這個官員和上級領導應該追責。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來說,孩子一般在12歲之前,自我意識尚未完全發展起來,他們的行事風格依賴的是「本能」或者說是「先天氣質」。
那些所謂的「聽話」的孩子只不過是先天氣質上內傾的孩子,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只是先天氣質上外傾的孩子。
如果把這個落腳點放在孩子太聽話上,試問難道最後我們要培養的是無視紀律和規則,只顧個人利益的孩子嗎?
2. 伊能靜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作者給出的結論:「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總是都很聽話……」。
這裡,作者再次表明的觀點:聽話的孩子不是真懂事,懂事的孩子不是總聽話。這似乎也有刻意宣傳不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是真懂事。
暫且不說這句話是否經得起推敲,單說伊能靜的教育方法,也並不適合所有孩子!這個觀點太以偏概全,用這個方法,可能30%的孩子會和伊能靜的孩子做相同選擇,但不保證也有30%會完全放棄。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環境,同樣的養育方式,也會教出不同的孩子,終歸是「人」本身的差異。凡以偏概全者,大抵有以下這個原因吧。
透過這個現象,我想到的是為何現在的許多家長對 「聽話的孩子」那麼耿耿於懷?
按照作者的觀點,「聽話」在這裡的意思是對於大人說的任何觀點都不爭不怨,默不吭聲的態度。
而作者期望的是:孩子應該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就像她文中所說的那個國外的媽媽說的:你如果不願意,就對大家說不!你不想,就要學會拒絕。
雖然作者也曾舉例:馬伊利的孩子反抗過她,最終馬伊利自我醒悟,阻止了錯誤的發生;以及《少年說》中那個處在自我意識二次飛躍期的14歲的女孩,和那個包含了作者個人童年投射成份的讓櫻桃的女孩兒……以此來證明,家長想讓孩子聽話,認為聽話的才是好孩子,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但是我所理解的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是:
真正的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觀點考慮,以「我這樣做是對你好」的態度來要求孩子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
因為凡是忽略了孩子個人意願的教育,當家長追得越緊,對孩子造成的困擾越大。例如情感克制的內傾的平和型的孩子,他們已經很努力才能像個外傾的活躍型的孩子那樣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外傾的活躍型的媽媽卻還覺得孩子就是不夠努力所以才比不上別人,這便造成了親子關係的不融洽。
事實上,關於孩子「聽話」(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孩子不太擅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或者孩子「不聽話」(即擅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只要孩子本身沒覺得不舒服,這兩種方式父母都應該接納。」
假若孩子覺得「聽話」讓他不舒服,我們能理解孩子想掌握「主動權」的動機,孩子覺得「聽話才對」時,我們也能理解孩子的「克己秩序」傾向。這才叫「尊重」。
怕就怕的是,一個覺得「聽話沒問題」的孩子,遇到了一個覺得 「聽話有問題」的大人,這樣的孩子最終真的成了「問題」……
說到讓許多家長,對「聽話」這個詞耿耿於懷的原因,讓想到了霍妮的著作《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與《我們內心的衝突》。因為霍妮在這本書中特別提到了依從型神經症人格,也叫討好型人格。作者文章中強調的行為,也可以和討好型人格障礙對上號,但顯然有些硬套書上內容的嫌疑,我懷疑她根本沒看明白霍妮書中的意思。第一,霍妮這本書內容只的是大人,而不是自我沒有發展起來的兒童; 第二,雖然霍妮這本書也指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但霍妮的論調是社會文化、周圍環境和現實狀況對人格的影響,而不是脫離這些因素,來評價某個狀態是「好」還是「不好」。
霍妮在書中解釋說,神經症之所以稱為神經症,是人們因恐懼和焦慮而引發的內心衝突導致了自身的人格紊亂。其實衝突人人都有,但並不一定人人都會成為神經症。神經症之所以成為神經症,是因為患者自身並沒有覺察到自己症狀背後的「敵意」,因此也談不到更好的辦法處理這種衝突。
而引發,許多家長對「聽話」如此難以忍受的原因,或許源於感到自己對周圍環境不可控引發的焦慮。
這個焦慮的來源,一方面是因為某此社會因素引發的心理動蕩;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現在的輿論製造的「焦慮」,比如現在的許多公眾號和某些以營利為目標的個人教育機構,他們都是「販賣焦慮」的主體。
我已經記不得從什麼時侯開始,某些以興趣班或者課外輔導內容出現的私營教育機構,就開始了這種向家長們集體販賣焦慮的調調。他們一方面打著「為了孩子的前程更美好」的幌子,勾起了許多家長心中「無數個未能實現的願望」的期望,另一個方面又通過販賣焦慮,以此激起家長們心底關於過往中「不願承認的痛」,以此達到讓學生報名繳費,實現機構盈利的目標。還有人將其稱為私營教育機構的「盈利模式」,引發無數新興機構的跟風模仿……所以,導致許多家長在不知不覺中入了「焦慮」的坑,引發了親子的矛盾。
所以,關於孩子到底「聽話」好,還是「不聽話」好,行為背後揭示的是:家長為何接受不了和自己期望不同的孩子?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家長需要搞明白的是首先是「自己是誰?」;然後是「自己需要什麼?」;然後再問自己:「孩子是誰?」、「孩子需要什麼?」;最最後問自己:如果孩子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自己打算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