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去控制一個沒有自控力的孩子?
怎樣說服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
怎樣才能阻止孩子打人?
怎樣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通過40餘年的研究發現,父母往往容易看到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卻並未看見行為下隱藏的內心渴望、方向迷失。
父母對孩子採取行為管教的通常方法——強行限制、刻意威脅和撤銷特權——只會引發敵對,造成情感冷漠,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關係的疏遠,讓管教變得愈發困難。
好的親子關係是教養的根基。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由此,作者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中提出了「自然管教的七條原則」。
七條原則不是具體的技巧或者策略,而是關愛、原則和見解,旨在喚醒父母的教養直覺。
1、聯繫法,而不是分離法
疏遠孩子或威脅要疏遠他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行為管控方式,因為它會觸發孩子內心最深的恐懼——被父母拋棄。接下來,孩子可能會表現的很聽話,但他的反應是出於焦慮心理。
和孩子打分離牌,父母要付出的代價很大:被分離威脅大的孩子,想要依戀父母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持續的焦慮和不安全感,讓孩子無法培養出真正的個性和獨立的自我。這樣的孩子,可能會非常「聽話」,但卻缺乏活力。
「關係先於引導」的方法認為,親密關係是父母教養權威和影響力的來源,也是孩子上進的動力。想要通過建立關係來管教孩子,訣竅就在於始終把親子關係放在首位,這樣,在引導時,才能把被拒絕的概率降到最低。
無論是讓孩子做家務,還是讓他幫忙端飯菜,或不讓他看電視,都可以採取這個方法,先贏得孩子的笑臉和贊同,再向孩子提出要求或命令。
2、出現問題的時候,先處理關係,而不是問題
父母要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當孩子犯錯,第一反應就是先保護好孩子的依戀情感。
當平息了關係中的緊張氣氛,修復好了親子之間的聯繫後,父母隨時可以回過頭來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3、鼓勵孩子流淚傾訴,而不是急著讓他吸取教訓
孩子汲取的生活教訓,更多是源自對生活的適應過程,而不是他們正確思考的結果。
而適應的關鍵,是面對一些行不通、不可能改變的事情時,要能感知到無能為力。按照正常的流程,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吸取到必要的教訓了。
適應過程幫助父母完成了「管教」孩子的任務:教會孩子不再做那些行不通的事,讓孩子接受局限和限制,幫助孩子放棄那些不合實際的需求。同時,孩子還能通過這個過程,發現生活中是可以存在一些無法實現的願望的,這能幫助孩子從創傷中恢復過來。
要想幫助孩子完成適應過程,父母必須讓孩子學會流淚,學會放手,學會在意識到要放手的時候,能心懷平靜。
適應過程的第一步,就是給孩子呈現一堵「無力之牆」。
大部分時候,日常生活就可以出現這樣的牆:「你姐姐說不」「他沒邀請你」「別人贏了」「他沒興趣聽你講」,關鍵是,要讓孩子敢於直面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妄圖讓事情順應他的想法。
適應過程的第二步,是體諒孩子的挫敗感,並安慰他們。
一旦孩子感受到無能為力後,接下來就是引導他們流淚。這一步的目的,不是要給孩子一個教訓,而是幫助他們變沮喪為悲傷。一旦完成這一步後,孩子自然就吸取到教訓了。
4、積極的意願,比好的行為更寶貴
一個人的意願,是價值觀形成的種子,是責任感的前身。
引導孩子的意願,意味著要意識到和關注孩子的意願,而不是我們的意願。父母可以說:「我相信你會……」「你準備好……」「你願意試一下嗎?」
引導的同時,父母一定要認可孩子積極的意願,要儘可能支持和鼓勵孩子:「沒關係,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只有父母對不可避免的失敗抱著一種輕鬆的態度,孩子在失敗面前才不會輕易放棄。
5、鼓勵孩子感受複雜的情緒,而不是急著去制止衝動行為
孩子的衝動行為,受本能和情感的驅使,這些衝動會伴隨人的一生。除非情感麻木了,否則人們會感受到那些和羞愧、不安全感、嫉妒、佔有、恐懼、沮喪、負罪、叛逆、畏懼和憤怒相關的衝動。
父母很難通過對峙或者大聲命令,來強制管教孩子。事實上,我們不能制止那些深深根植在孩子本能和情感中的衝動,而要去鼓勵孩子感受可以調和衝動的情感。「我們現在玩的多開心啊,我記得你今天早晨有點生我的氣。」「剛才你好像很願意幫我做事,幾小時前,你還覺得我像個老闆似的來回指揮你。」
這樣的管教會吸引孩子親近父母,而不是把他推得越來越遠。
6、正面引導,不要錯誤示範
千萬不要把指令放在錯誤的行為上,一定要放在正確的行動上,如果給孩子示範你想讓他做的行為,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7、改變不了孩子,就嘗試改變孩子所處的環境
如果實在改變不了孩子,就嘗試改變孩子所處的環境。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在發脾氣或者攻擊別人,很可能會關注攻擊本身。但如果我們意識到,這源於孩子無法處理的沮喪情緒,那麼我們就會努力去改變讓他受挫的環境。
面對一個不肯睡覺的孩子,如果明白孩子對於分離或者黑暗的恐懼,那麼我們會想辦法讓睡覺變得不恐怖。
面對一個不聽父母話的孩子,如果意識到孩子的反抗是因為有壓力,那麼我們可能就不會給孩子太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