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難管教、不聽話?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2020-09-07 心理諮詢師閆文婷

怎樣去控制一個沒有自控力的孩子?

怎樣說服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

怎樣才能阻止孩子打人?

怎樣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通過40餘年的研究發現,父母往往容易看到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卻並未看見行為下隱藏的內心渴望、方向迷失。

父母對孩子採取行為管教的通常方法——強行限制、刻意威脅和撤銷特權——只會引發敵對,造成情感冷漠,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關係的疏遠,讓管教變得愈發困難。

好的親子關係是教養的根基。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由此,作者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中提出了「自然管教的七條原則」。

七條原則不是具體的技巧或者策略,而是關愛、原則和見解,旨在喚醒父母的教養直覺。

1、聯繫法,而不是分離法

疏遠孩子或威脅要疏遠他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行為管控方式,因為它會觸發孩子內心最深的恐懼——被父母拋棄。接下來,孩子可能會表現的很聽話,但他的反應是出於焦慮心理。

和孩子打分離牌,父母要付出的代價很大:被分離威脅大的孩子,想要依戀父母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持續的焦慮和不安全感,讓孩子無法培養出真正的個性和獨立的自我。這樣的孩子,可能會非常「聽話」,但卻缺乏活力。

「關係先於引導」的方法認為,親密關係是父母教養權威和影響力的來源,也是孩子上進的動力。想要通過建立關係來管教孩子,訣竅就在於始終把親子關係放在首位,這樣,在引導時,才能把被拒絕的概率降到最低。

無論是讓孩子做家務,還是讓他幫忙端飯菜,或不讓他看電視,都可以採取這個方法,先贏得孩子的笑臉和贊同,再向孩子提出要求或命令。

2、出現問題的時候,先處理關係,而不是問題


父母要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當孩子犯錯,第一反應就是先保護好孩子的依戀情感。

當平息了關係中的緊張氣氛,修復好了親子之間的聯繫後,父母隨時可以回過頭來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3、鼓勵孩子流淚傾訴,而不是急著讓他吸取教訓

孩子汲取的生活教訓,更多是源自對生活的適應過程,而不是他們正確思考的結果。

而適應的關鍵,是面對一些行不通、不可能改變的事情時,要能感知到無能為力。按照正常的流程,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吸取到必要的教訓了。

適應過程幫助父母完成了「管教」孩子的任務:教會孩子不再做那些行不通的事,讓孩子接受局限和限制,幫助孩子放棄那些不合實際的需求。同時,孩子還能通過這個過程,發現生活中是可以存在一些無法實現的願望的,這能幫助孩子從創傷中恢復過來。

要想幫助孩子完成適應過程,父母必須讓孩子學會流淚,學會放手,學會在意識到要放手的時候,能心懷平靜。

適應過程的第一步,就是給孩子呈現一堵「無力之牆」。

大部分時候,日常生活就可以出現這樣的牆:「你姐姐說不」「他沒邀請你」「別人贏了」「他沒興趣聽你講」,關鍵是,要讓孩子敢於直面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妄圖讓事情順應他的想法。

適應過程的第二步,是體諒孩子的挫敗感,並安慰他們。

一旦孩子感受到無能為力後,接下來就是引導他們流淚。這一步的目的,不是要給孩子一個教訓,而是幫助他們變沮喪為悲傷。一旦完成這一步後,孩子自然就吸取到教訓了。

4、積極的意願,比好的行為更寶貴


一個人的意願,是價值觀形成的種子,是責任感的前身。

引導孩子的意願,意味著要意識到和關注孩子的意願,而不是我們的意願。父母可以說:「我相信你會……」「你準備好……」「你願意試一下嗎?」

引導的同時,父母一定要認可孩子積極的意願,要儘可能支持和鼓勵孩子:「沒關係,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只有父母對不可避免的失敗抱著一種輕鬆的態度,孩子在失敗面前才不會輕易放棄。

5、鼓勵孩子感受複雜的情緒,而不是急著去制止衝動行為

孩子的衝動行為,受本能和情感的驅使,這些衝動會伴隨人的一生。除非情感麻木了,否則人們會感受到那些和羞愧、不安全感、嫉妒、佔有、恐懼、沮喪、負罪、叛逆、畏懼和憤怒相關的衝動。

父母很難通過對峙或者大聲命令,來強制管教孩子。事實上,我們不能制止那些深深根植在孩子本能和情感中的衝動,而要去鼓勵孩子感受可以調和衝動的情感。「我們現在玩的多開心啊,我記得你今天早晨有點生我的氣。」「剛才你好像很願意幫我做事,幾小時前,你還覺得我像個老闆似的來回指揮你。」

這樣的管教會吸引孩子親近父母,而不是把他推得越來越遠。

6、正面引導,不要錯誤示範

千萬不要把指令放在錯誤的行為上,一定要放在正確的行動上,如果給孩子示範你想讓他做的行為,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7、改變不了孩子,就嘗試改變孩子所處的環境

如果實在改變不了孩子,就嘗試改變孩子所處的環境。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在發脾氣或者攻擊別人,很可能會關注攻擊本身。但如果我們意識到,這源於孩子無法處理的沮喪情緒,那麼我們就會努力去改變讓他受挫的環境。

面對一個不肯睡覺的孩子,如果明白孩子對於分離或者黑暗的恐懼,那麼我們會想辦法讓睡覺變得不恐怖。

面對一個不聽父母話的孩子,如果意識到孩子的反抗是因為有壓力,那麼我們可能就不會給孩子太多壓力。

相關焦點

  • 管教不聽話、無理取鬧孩子的幾點建議!
    創意的管教不是高壓的管理或威權的控制,而是有效地教導孩子,並達到矯正偏差行為、培養正確習慣、啟發心智成長的目的。有創意的管教孩子,可以避免親子衝突,不致增強叛逆的行為,亦能避免被動性、壓力和退縮的副作用。它的目的在於教導孩子心智成長,發展品行和開展精神生活。孩子不聽話而採取敵意和拒絕的態度,為人父母或師長者,都會為之頭疼。管不來,教不動,常常使父母親憂心如焚。
  • 《去情緒化管教》:良好的親子關係中培養出孩子的高情商和能力
    珍視感情,強調尊重,摒棄衝突,拒絕情緒化:你可以這樣管教孩子。在這一過程中,你能促進良好親子關係的形成;你能幫助提高孩子的決策能力、共情能力;你能使他們朝著成功和幸福的人生方向前進。你想讓孩子們少鬥嘴打鬧,他們不聽,你苦惱;你想讓孩子聽話、懂事,他們卻沒有,你傷心;你想讓孩子寫完作業在看電視或者出去玩,他卻玩耍結束才回家,你沮喪……管教孩子的過程令人勞心費力,大動肝火。咆哮、受傷、內疚、心痛……家人親情在衝突迭起、親子關係在精彩紛呈的鬥爭戲中被破壞。親愛的家長朋友,別著急,別擔心,別憂慮。
  • 嚴格管教,教不出自律的孩子!只是聽話不是優點...
    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力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中國人總是把 「聽話」當作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 你有理時聽話,那不就是我們所要的嗎?2、嚴格管教,教不出自律的孩子當我們採用這樣的方式時,就註定教不出自律的孩子。
  • 管教孩子的正確方式,莫過於正面管教,讓孩子聽話又守規矩
    一、為什麼有些家長管孩子,越管越糟?1、 逆反心理家長們越管孩子,孩子就越是不聽話,其實這是幼兒的逆反心理在起作用。2、 沒有建立情感連結漫長的假期,每天都呆在家裡,是個人都會覺得有些難受,孩子會排斥,待不住,鬧脾氣屬於正常的情況,大多數的家庭都在說服孩子。而在同孩子交流的時候,總是越教越不聽話,這是由於家長的情感連結沒有建立好,無法感受孩子的心情,孩子也不理解家長。
  • 「不聽話」的孩子,到底應該如何管教?
    然而即便我們成為如顧佳(《三十而已》)這樣的十全媽媽,在面對孩子時,也會時常因為他們的「不聽話」而惱火:到了睡覺的點,孩子反而精神奕奕;給他們精心準備的營養餐,磨磨蹭蹭就是不好好吃;提醒多少遍不能亂扔垃圾,下次還是照樣扔;.
  • 《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父母問題發出的求救
    不過,試問,哪個父母沒有為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苦惱過呢?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孩子不聽話、情緒失控、不愛學習、做事拖沓、我行我素,卻在對孩子管教過程中束手無策,甚至有些用錯了方法,反而跟孩子劍拔弩張衝突越來越多。
  • 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可用「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更聽話
    父母的"非暴力溝通"主要有三個做法:經常性與孩子進行溝通每個孩子都會產生負面的情緒,而在這個時候,父母不可以採用大喊大叫的做法,這樣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無限量放大,從而變得更加不聽話不輕易下定論孩子突然間變得不聽話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這時候父母不應該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應該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入手。
  • 孩子,我不要你聽話|《正面管教》告訴我們的不止是溫和堅定
    當下父母對待孩子,最常見便是兩種態度:要麼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嚴厲,孩子出錯就懲罰;要麼就是「全家圍著小太陽」的處處嬌縱。近年來,「慣子如殺子」的觀念越發普及,嚴厲懲罰漸成風尚。我們對孩子的懲罰,多因孩子犯錯。什麼錯呢?撒謊、不主動寫作業、跟弟弟妹妹爭東西、不好好吃飯、不按時睡覺、玩手機上癮等等,一句話概括,就是不聽話。
  • 孩子不聽話咋辦?打一頓不如慢下腳步,每個孩子都有服管教的獨特
    各種和孩子溝通難的話就像是高山流水一樣不間斷,有些深感其中的父母則直接撂出狠話:"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乖幾天,跟他們講那麼多廢話幹嘛",這類父母通常是急性子、也是對孩子不負責,要知道孩子不聽話的背後還不都是家長自己的問題,自己沒教好孩子反而把一切的錯誤終端都放在孩子身上。
  • 用「負罪感」讓孩子聽話,嚴重影響親子關係,教育孩子需多交流
    「媽媽一天天辛苦上班,就是為了給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還不好好上學。」 「我們辛苦的賺錢,還不都是為了你。」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語。出發點是想讓孩子珍惜當下,實際上,這樣的話卻給孩子帶去了無形的「負罪感」。
  • 孩子叛逆、不聽話?家長別用暴力解決,否則親子關係只會越來越差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成人都是從孩子成長為大人的,孩子的心境大人們都經歷過。有的孩子在小時候很乖很聽話,沒有讓自己的父母操心。而有的孩子卻很叛逆、很不乖,讓父母們不知道如何管教,十分頭疼。
  • 叛逆、頂嘴不聽話?別著急,這幾招幫你解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問題
    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叛逆頂嘴不聽話時,很多時候都選擇強壓式的教育方法,用自己的權威命令孩子服從,家長採取這種方法只會讓叛逆行為更加嚴重,甚至還會導致孩子做出一些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行為,對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如果選擇了強勢的管教方法,會有怎麼樣的結果呢。
  • 管教孩子無需大吼大叫,試試這三招,孩子會更聽話
    導讀:管教孩子無需大吼大叫,試試這三招,孩子會更聽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管教孩子無需大吼大叫,試試這三招,孩子會更聽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想讓孩子快樂,需要正確的方式,父母學會管教孩子的3種方法
    當父母管教孩子時,許多人擔心自己會成為孩子心目當中最嚴厲的父母,但如果管教不嚴格又害怕會讓孩子犯錯。現在,我建議父母對孩子進行管教。嚴格的紀律可能是最常見的教育形式,也就是把成年人的思想強加給孩子。沒人會喜歡被別人強迫,孩子也不例外。例如,如果您要求您的孩子保持房間整潔,如果房間不整潔則要懲罰他,有些孩子可能聽話,但並非所有孩子都聽話。
  • 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正面管教》:試試3R1H原則
    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能說會道,越來越要求獨立,所犯的錯誤也越來越讓人憤怒時,越來越多的寶媽開始意識到「講道理」沒用,而且越講孩子越不聽話!在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中,始終堅持的理念是「溫和而堅定」。可見選擇溫和的給娃講道理沒錯,但是在講道理的過程中,你做到堅定了嗎?
  • 關係大於教育,孩子出問題,試試從重建親子關係開始
    「為什麼我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呢,天天跟我對著幹,真是上輩子欠了他…….」家長很崩潰,明明是為了孩子好,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是孩子一點也不配合。本來是出於「為了你好」,結果卻搞得雞飛狗跳。這就是親子關係出問題了。太多人沒有意識到,好的親子關係在一個孩子的一生成長中的重要性。
  •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高效養育孩子
    幫助父母走出管教孩子的誤區,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管教難題。孩子不願上學,不願收拾房間,不願和父母溝通等,都讓父母焦慮不已。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地管教孩子呢?今天介紹一個效能父母解決親子問題的方法,指導父母科學育兒,幫助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
  • 李玫瑾: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往往不是智力,而是親子關係
    她兒子即將進入五年級,從小和她不太親,因為從出生起就由奶奶帶,直到6歲上學了才回到她身邊。母子關係不親密,她管教兒子就很吃力,尤其學習上,孩子根本不聽她的。在學校,孩子也是看老師來學,喜歡那個老師就願意學,不喜歡就懶得學。老同學這幾年可是一直嘆氣,後悔兒子小的時候沒把他帶在身邊,如今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了,管教成了個大問題。老同學遇到的問題讓我想起李玫瑾教授的一個講座。
  • 李玫瑾: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往往不是智力,而是親子關係
    她兒子即將進入五年級,從小和她不太親,因為從出生起就由奶奶帶,直到6歲上學了才回到她身邊。母子關係不親密,她管教兒子就很吃力,尤其學習上,孩子根本不聽她的。在學校,孩子也是看老師來學,喜歡那個老師就願意學,不喜歡就懶得學。老同學這幾年可是一直嘆氣,後悔兒子小的時候沒把他帶在身邊,如今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了,管教成了個大問題。
  •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就是把握「三度」
    在家庭裡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同的關係就有不同的管教孩子的方法,這些方面和孩子培養的密不可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些家庭對孩子培養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所致,因此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撫養得很好,每個家庭都要重視正確的親子關係的形成,建立最好的親子關係,那麼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什麼?就是把握「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