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父母問題發出的求救

2020-12-22 伊默觀生活

女兒同班有個調皮的小男生Mike,上課總是滿教室亂跑不聽課,還欺負其他同學,老師一批評他居然還伸手打老師,讓老師很頭疼。據Mike媽媽說,孩子不只是在學校這樣,在家裡更是誰都管不住,他不開心了就大吼大叫,跟爸媽一言不合,就把自己反鎖在小臥室不出來,臥室門都被孩子父親踹壞了兩扇了。

Mike爸爸媽媽都是某985高校的老師,卻被自己7歲的兒子搞得焦頭爛額,連我們其他家長看著都焦心。

不過,試問,哪個父母沒有為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苦惱過呢?

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孩子不聽話、情緒失控、不愛學習、做事拖沓、我行我素,卻在對孩子管教過程中束手無策,甚至有些用錯了方法,反而跟孩子劍拔弩張衝突越來越多。

親子關係是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一種人際關係,是孩子與其他人形成良好關係的基礎。孩子成長出現問題,根本上是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這是孩子向親子關係失衡的父母發出了求救信號,但很可惜,大多數父母卻沒能準確接收到。

因為,很多父母對親子關係並沒有正確的認識。

為了讓更多父母們得到有效幫助,著名沙盤遊戲實戰專家,北京奧運會、帕運會運動員心理疏導專家趙玉萍,在《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這本書中,結合自己20多年心理教學和諮詢實踐經驗,從3萬多個真實案例中精選出了25個大部分家庭和各個年齡段家長會遭遇到的典型親子關係問題。

案例通過沙盤遊戲,通過孩子和父母對沙具的選擇、撫沙和擺弄沙具的動作和情緒反應、呈現並幫助父母發現親子關係中不合理的互動相處模式。

然後,老師以專業的引導,啟發孩子和父母感受自己的內心,感受彼此的關係,坦誠地溝通和了解彼此,從而讓父母和孩子對於親子關係進行反思和覺醒,重新找回正確理解彼此和愛彼此的方式,做到有效化解親子衝突的目的。

通過多年的專業經驗,趙玉萍老師將親子問題大致劃分為父母與孩子的認知偏差行為偏差缺乏情緒管理人格不健全以及人際關係處理不當這5類。

這5類問題中,認知偏差則是導致其他4類問題的根源父母的認知系統不合理不健全,就容易在無形中通過各種方法試圖控制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行為、心理、情緒、人際關係等方面形成映射。

父母認知偏差最常見的便是: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無論什麼時候,孩子都該無條件地聽從父母,不得質疑父母的權威。

有個案例中,獨生子孩子小何不願意上學,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母親常常黑臉不高興。經過沙盤引導發現,根源在於母親對家人的不放心和過度聚焦式的愛,形成了對孩子的控制。

在沙盤遊戲挑選沙具的環節中,母親的眼光始終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選的沙具都不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而是畏懼母親的咳嗽聲,在母親的委婉提示下做選擇。

後來,孩子擺出了一隻站在山上居高臨下的老虎當作是媽媽的形象,而他擺出一隻乖巧的小白兔當作他自己,這些都是孩子內心潛意識的生動呈現。

小何在老師的引導下,坦露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他覺得自己就像這兔子一樣,只有足夠乖巧聽話的時候,才能夠得到父母的誇讚。

雖然母親在表述的時候不斷講述自己的多愛這個家,多麼不容易,但面對沙盤,作為一個客觀的觀察者,她很快便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她對於孩子的愛,裹挾了太多條件,對孩子不放心,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這才導致對孩子的控制。

而一向比較沉默的父親,也很快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不懂表達愛和情感,讓他在親子關係,家庭關係中缺位,這才促使親子關係的惡化。

其實,處於青春期的小何在生理上獨立意識萌芽,卻在心理和行為上被母親「霸道」地「侵略」,致使他在青春期結束的時候,無法建立起獨立的人格,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更是缺乏承擔責任的能力。最終,苦悶的孩子才通過「退學」的方式和媽媽抗議。

通過沙盤遊戲,一家三口不僅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更是發現了彼此之間的愛,母親學會了放手,父親學會了表達,孩子學會了理解。這不僅僅幫助一個家庭暫時解決了親子矛盾,更是從認知上給父母上了一堂成長課程。

而在本書的案例中,對認知偏差行為偏差缺乏情緒管理人格不健全以及人際關係處理不當這五類問題都做了詳細的分解。並且對存在這些問題的親子關係作出科學的引導,最終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幫助不少家庭解決了親子問題。

孩子在成長,父母想要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就需要不斷的提升自己,跟上孩子的節奏,才能和孩子共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與其他大多數心理學和親子類書籍最大的區別是,它沒有多少高深的理論概念知識,而是以真實案例為基礎,將作者在這些案例中循序漸進處理親子關係的思路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讓讀者猶如親臨了一場又一場沙盤療法的實踐活動。

看到案例中的孩子或者父母出現的問題跟自己的情況如出一轍,讀者便不由自主的自我代入,跟隨著心理老師的引導,在案例親子關係成員的語言、行為、交流方式、情感溝通的過程中,也能夠客觀地審視自身所處的親子相處模式,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自己的錯誤認知和行為。

進而從案例親子關係一步一步改善的過程中借鑑方法,幫助自己改變錯誤的觀念和行為,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模式,重新建立與孩子的良性關係。

如果你家裡有中小學生,建議您看一看這本書,從認知上健全自己的育兒觀,在遇到親子問題的時候能夠科學地借鑑,維護好和孩子的互動關係,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

如果您是心理學愛好者,也建議您讀一讀,它不僅幫助父母調整改善親子關係,還為心理諮詢相關的從業者提供專業知識和學習機會

相關焦點

  • 《親子關係的重建》: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文 |晴風圖 |網絡01 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子關係的問題不知道你和孩子的關係好嗎?也許你們之間有矛盾,也許你們之間經常吵架,甚至可能會出現冷戰。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當我們看了《親子關係的重建》就會明白,這樣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傷害有多大。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我們的孩子都怎麼了,要以死來對抗父母?《親子關係的重建》的作者趙玉萍老師,說:"所有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深以為然。其實,孩子出現叛逆、拖沓、情緒失控、沉溺於電子遊戲、性格內向、缺乏安全感、霸道…… 這些情況,家長就要注意了。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當他們感到痛苦和不安,卻又無處宣洩時,才會想方設法地來與父母對抗。
  • 關係大於教育,孩子出問題,試試從重建親子關係開始
    親子關係好了,父母和孩子就是一夥的,父母的人生閱歷、經驗教訓、包括生活技能情趣、好的品德素質,都可以更好的傳承給孩子。可是如果親子關係不好,那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所以才會在人生的某一刻,悔恨的在心裡說,當初聽爸媽的就好了。
  • 《親子關係的重建》:解決親子衝突的關鍵是父母的不斷修行
    為什麼家長和孩子總是衝突不斷?應該如何解決?著名心理學家趙玉萍在《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大多數的親子衝突由親子關係不良引起。作者通過20多年沙盤遊戲心理諮詢案例,總結出親子衝突主要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本文主要從認知和情緒情感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 父母一定要明白,青春期的敏感、叛逆,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那為什麼孩子在青春期後,會突然變成這樣呢?其實這並不是孩子跟人學壞了,性格發生變化了,而是孩子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關鍵的階段。敏感、叛逆並不是孩子真的想這樣,只是他們想健康度過此階段發出的求救信號。父母不僅不應該排斥反感,反而應該重視。
  • 《親子關係的重建》:教您如何與孩子和諧相處
    她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好多家庭也有,怎樣才能解決家長和孩子間的種種衝突呢?怎樣和孩子和諧相處呢?我們可以從《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中找到答案。《親子關係的重建》告訴我們 : 絕大多數親子衝突由親子關係不良引起,與其督促、控制孩子,不如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親子關係改善了,孩子問題基本就解決了。親子關係的重建,才是解決親子衝突的關鍵所在!
  • 用沙盤療法化解5類親子衝突,重建理想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的重建》通過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案例,幫助處於各個年齡段的家長們解決與孩子在親子關係中存在的問題,讓大家看到重新構建親子關係是怎麼讓叛逆、與父母對抗的孩子變的懂得理解父母、心疼父母;怎樣讓手足無措的父母真正讀懂孩子的內心,看清孩子內心深處的困擾,徹底化解親子衝突,重建理想的親子關係。
  • 重建親子關係三部曲
    一、重建親子關係1——如何學會接納1、問題簡述:接納是尊重、喜歡、理解、愛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當下的情形,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納孩子就是讓孩子感覺跟你在一起是安全的,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是舒服的,
  •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遊戲療法讀懂孩子的心,化解親子衝突
    我們都知道,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而每一個為人父母者,也都在很努力地想要和孩子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只是在骨感的現實面前,常常是事與願違。姑且不說有部分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奔波在外,對孩子的照顧有所忽略;單是那些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噓寒問暖的父母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常是雞飛狗跳,彼此不懂對方的心。
  • 《親子關係的重建》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這首詩便詮釋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並不屬於父母,而是藉由父母而來。父母可以給孩子愛,但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的想法。正是因為父母,不能正確地認識孩子和自己的關係,導致對孩子付出很多,最後換來的結果卻不盡人意。那麼作為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的作者趙玉萍,通過沙盤療法20年間治癒了幾萬家庭。
  • 如何養育叛逆孩子?「魚缸法則」助力重建親子依戀關係
    叛逆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做事拖拉,不聽話,還頂嘴,管都管不住,很多家長對此都很苦惱。如果這些困難不及時扭轉的話,孩子就會越來越叛逆,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很不利的。所以父母要多引導,給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重建親子依戀關係,讓孩子更好的健康茁壯成長。
  •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怎麼說
    以您掌握的情況,近年來青少年出現最多的心理教育問題,突出表現在哪些方面?近年來,親子關係、同伴關係緊張、自我管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焦慮、抑鬱、網絡成癮都是青少年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家長對孩子缺乏合理關注與支持,家長與孩子缺乏有效交流溝通,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無法真正體會到父母的關愛等,都與這些不良情緒和問題的產生有關。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健康順利成長非常重要。很多父母焦慮孩子未來發展,過度關注孩子學習成績,長此以往就給孩子帶來一種「爸爸媽媽只看重我考試分數」的印象,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 和孩子相處總是劍拔弩張?學會運用「遊戲力」,重建和諧親子關係
    但父母和孩子之間明明是最有溫暖的彼此,為什麼會導致相處如此緊張的境地呢?其實,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相處總是劍拔弩張,這是因為親子聯結斷裂。首先,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不恰當。在工作上遇到不如意的父母,回家後看到孩子不小心打破的某樣物品便成為了"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孩子劈頭蓋臉地責罵。在這過程中,更多的不是責怪孩子做錯了事情本身,而是把工作上的諸多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如此,孩子漸漸對父母產生畏懼心理,自然關係就不會好。其實,正常的親子關係多為:聯結——斷裂——聯結,而較為親密的家庭關係,聯結時間當然要長得多。
  • 想要孩子健康成長,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問題,父母該怎樣做
    當下父母談可能與孩子談論較多的話題還是學習吧。孩子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回家了和家人共進晚餐,這時候家長看著孩子們吃飯很開心,但是想起孩子的學習難免就開始嘮叨了,或是直接對孩子進行指責,批評,數落。造成孩子心情不愉快,親子關係變差,聽不進去家長的教導。
  • 親子關係是一個長久的問題,和孩子相處中,親子關係如何維持?
    在我們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於家長來講,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皮了,越來越難以管教了。而且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我現在也是越來越難以維持的關係,對於一個家長來說至關重要,它關乎到的是你與孩子的關係。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以及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能夠完全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越來越難管現在的熊孩子也是越來越多。實際上親子關係一直以來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包含著很多方面。
  • 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多數情況下被家長忽視,很無奈
    ,有的是因為自身的性格,有的是因為工作太忙,還有的是因為教育方式等等,所以可能並不能發現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不能及時提供幫助。,總會遇到各種問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多多留心觀察孩子的狀態,隨時準備著接收孩子的求救信號。當孩子暗示父母,他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即便沒有力量幫助孩子去對抗,也應該為孩子引導出一條正確的救贖道路,不至于越走越偏。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是在發出求救信號:①孩子有自我傷害的行為孩子有自殘的行為,是一種比較激烈的求救信號。
  • 青春期親子關係衝突後的重建:讀懂孩子內心,才能走出育兒困擾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實際上也發生過親子衝突,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不清楚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用錯了地方,那麼就很難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存在的一些問題,隨著孩子長大,親子關係之間的衝突會越來越厲害。
  •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嗎?
    在親子教育方面,現在有兩種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其一是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孩子生病,父母吃藥。其二是童年的家庭創傷會跟隨人的一生,從而影響健全人格的發展。這兩個觀點,都沒有錯。但是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切不可把這兩種觀念當做絕對的遵從,因為人設不同,背景不同,問題不同,環境不同。
  • 你的孩子經常跟你發脾氣麼?親子關係的問題
    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才能避免親子衝突呢?這是每個父母都要認真考慮的事兒。這位媽媽的做法,其實很有代表性。我們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的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逃不開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徵服。
  • 父母需要了解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問題
    矛盾衝突是親子之間最真實的情感反映。親子相處中,難免會出現矛盾,有效地化解矛盾和處理好衝突,可以幫助親子雙方更深入的彼此了解,建立和諧的關係。 親子之間的關係是人世間最基礎的親密關係,彼此有一種血脈相連的紐帶,對方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無論有多少矛盾衝突,和諧親密的時候總會出現。維持和諧的關係, 有助於父母教育功能的實現和家庭功能的正常進行。 親子關係中出現的矛盾可以概括為三大矛盾:即行為矛盾、需求矛盾、價值觀矛盾。